APP下载

黑龙江省贡献的虚拟水

2010-08-15原树森周国学何启彦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0年3期
关键词:需水贡献黑龙江省

原树森,周国学,何启彦

(1.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水务局,哈尔滨150090;2.延寿县水务局,黑龙江延寿150700;3.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双鸭山农场水务局,黑龙江双鸭山155132)

2009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425亿kg,如果农业部门在总结当年的抗灾经验,粮食部门在准备收储,铁路部门在为能组织到数量巨大的北粮南运车皮而自豪,全国很多地方的老百姓为能继续吃到满足市场供应的、优质的东北大米等粮食而高兴。而在这背后,又有谁知道:黑龙江省贡献的天量虚拟水?

根据黑龙江省粮食部门提供的数据:2008年我省仅通过铁路外运出省粮食250亿kg以上,其中水稻约101.5亿kg,折算成大米69亿kg,其余149亿kg主要是玉米和大豆。由于无法获得进一步的数据,只能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大致数框算玉米为100亿kg,大豆50亿kg。

事实上,黑龙江省每年产的400多亿kg粮食中,除了满足全省近4 000万人的消耗外,包括饲料粮生产的肉蛋奶,也有相当部分调出我省入关。还有数目无法统计的汽车运输至关内销售的。因此,按照最保守计算,黑龙江省至少入关69亿 kg大米/a,100亿 kg玉米/a和50亿 kg大豆/a。

根据上述数据,按照近年来国际上在水资源量计算中新出现的虚拟水概念,其中的粮食生产虚拟水的全球平均值是:生产大米需水2 656 m3/t,生产玉米需水450 m3/t,生产大豆平均需水2 300 m3/t。经计算可以得出,2008年调出我省的大米需水183.26亿m3,玉米需水45亿m3,大豆需水115亿m3,总计343.26亿m3。如果按照南水北调进京后的价格7元/m3计,这些水价值2 402.82亿元。

黑龙江省每年贡献的这343.26亿m3淡水,既包括自然降雨中直接落入农田的部分,也包括天然水经拦、蓄、引、提、抽等水利工程措施后形成商品水。黑龙江省2008年水利工程供水238亿m3。这些拦、蓄、引、提、抽等水利工程,是几十年来水利基础建设的成果,它包含着无数水利人和农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与自然降雨相比,这些商品水大多用在春旱等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而春季少雨,又是黑龙江省季风气候的基本特点,是我省每年都回避不了的。因此,与人类无法控制的天然降雨相比,水利工程所提供的不仅是农作物的增产水,更多的时候是农作物的“救命水”。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虚拟水是指生产粮食或其他产品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它具有无形性、可交易性和成本相对低廉等特点。虚拟水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最初的定义是在国际贸易中粮食流通产品中所包含的水量。随着多位学者将虚拟水这一概念引申到粮食以外的其他产品,虚拟水的概念逐渐扩展到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即贫水地区在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进口水资源密集型产品如粮食和电力的同时,也进口了生产这些产品必须要使用的水资源量。因此,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

根据有关文献介绍:采用全球平均值估算2000~2007年我国粮食对外贸易中稻谷和大米、玉米、小麦、大豆所包含的虚拟水量,结果显示,我国通过粮食贸易净进口虚拟水量由2000年的125.86亿m3上升到2007年的654.71亿m3,累计净进口虚拟水量为3 282.4亿m3,平均每年通过粮食贸易节省的虚拟水量占农业用水的11.2%,占总用水量的7.3%。这些虚拟水量不仅缓解了我国农业用水紧张,部分弥补了我国农业水资源的不足。从更深的视角看:这些虚拟水量对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工业,西部缺水地区的农业和生态,都有一定贡献。甚至是进口的粮食越多,就等于引入了更多的水资源,这对缓解我国众多地区的争水矛盾,也具有社会学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在2008年年初国际市场上每吨大米达到7000元,黑龙江省产地仅2200元。中央政府为了确保国内的粮食安全,不允许黑龙江省出口,只是大量组织车皮南运时,框算黑龙江省69亿kg大米仅国内销售减收就达331亿元。因此,由于出口受限和价格管制,黑龙江省为国内的低粮价带来的物价稳定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我们之所以强调黑龙江省在粮食和水资源对中央的贡献,那时因为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当政府对粮价存在管控,如果这种管控给虚拟水的提供方带来事实上的经济损失时,从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说,政府应该给提供方以必要的经济补偿。

从这个意义上说,黑龙江省每年给国家贡献的粮食,不仅有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还是给国家贡献了价值2 402.82亿元、数量343.26亿m3的虚拟水,这些源源不断经山海关进入南方的“虚拟水”,是我国粮食安全、水安全的最有力支撑。因为在中国,没有一个地方能像黑龙江省那样,全省粮食的商品率已超过74%,成为了中国商品粮第一调出大省。当年湖广熟、天下足早已成为历史;龙江熟、天下足已成不争事实的时候,黑龙江省水的贡献,尚未被更多的人知晓。

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如果维持温饱水平,每年人均需消耗300 kg粮食;如果要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每人每年需消耗粮食400 kg。其中,这400 kg粮食,既包括人的口粮,还包括转化为肉、蛋、禽和工业原料的消耗需求。

因此,按照黑龙江省每年最少调出250亿kg粮食计,就可满足6 250万人的粮食供应,也就是说黑龙江省用占全国1/10耕地生产的粮食,既满足了本省需求,也保障了全国6 250万人的粮食供应问题。从虚拟水的角度说,也就等于黑龙江省为全国4.8%的人口,提供了粮食生产用水。这对中国这个缺水大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是民生之本,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近60年来,经过对农业生产三要素“水土热”和经济要素的多种比较和优化配置,已经确立了东北地区、尤其黑龙江省是我国商品粮的主产地。而黑龙江省的北粮南调,已成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常态。为此,各级政府和学术界一直在研究北粮南调的运输瓶颈。

由于中国大约40%的商品粮都需要从东北运出,而东北铁路不仅存在着山海关这个瓶颈,而且运送货物到东北所需的车皮较少,与运出东北的原粮、原煤、原木所需的车皮相差很多倍。这使地处铁路末端的东北铁路部门出于成本考虑和已有的运输压力,特别不愿意向东北原料产地排空车皮,形成了东北铁路运输特有的“违流”现象。因此,中央政府甚至给入关的粮食以巨额的运费补贴,而没有人注意到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垦区正在源源不断地给关内运送天量的虚拟水,这些天量虚拟水贡献的本质,是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地区,对高速发展的我国东部沿海的又一潜在贡献。

众所周知,粮食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即粮食产品的贸易中隐含了水资源的贸易。因此,如何确定水资源与粮食贸易之间的特殊连带关系,统筹考虑水安全与粮食安全,是提供了大量商品粮的黑龙江省和中央政府值得探讨的问题,而虚拟水概念的提出为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戴春胜教授级高工强调:既然这种天量北粮南运的本质,是在水资源跨区配置中,以虚拟方式实现了跨区域调水,而跨区域调水的过程,既可以说是减少了当地水资源的消耗,也可以说是增加了当地水资源数量。用增加的这些水资源量,可以创造新的生产活动。通常,这种生产活动要比种地划算得多。

所以,我们到了理清国家的粮食安全思路,认识到今天黑龙江省所提供的巨额商品粮的本质,是减少了京津沪穗等粮食调入地区本地水资源的消耗,缓解这些严重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减少国家巨额调水成本,确保这些国际大都市的政治经济平稳运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用虚拟水的理论去引导公共财政的资金,去补偿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工程欠缺,以进一步用改造中低产田来提高产量,虽然黑龙江省的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是以水利为基础的,但相关可行性研究中,虚拟水的理论还没有得到充分引入,这对进一步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无疑是个欠缺。

[1]刘七军,曲玮.虚拟水基础理论研究与展望[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9,20(6):120 -124.

[2]邹君,杨玉蓉,毛德华.虚拟水战略优势度及其评价[J].冰川冻土,2009,31(3):565 -570.

猜你喜欢

需水贡献黑龙江省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新立城水库生态需水及调度研究
贡献榜
海洋贡献2500亿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建平县生态需水保障程度研究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