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云的观测及编码

2010-08-15吴继合陈颖

黑龙江气象 2010年4期
关键词:云系编报降水

吴继合,陈颖

(1.黑河市气象局,黑龙江黑河 164300;2.爱辉区气象局,黑龙江爱辉 164300)

浅谈云的观测及编码

吴继合1,陈颖2

(1.黑河市气象局,黑龙江黑河 164300;2.爱辉区气象局,黑龙江爱辉 164300)

1 引言

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滴或(和)冰晶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是大气物理过程的宏观反映。云的观测是地面气象观测的一项重要内容,正确辨别云状、云量、云高及选定云码,掌握其演变规律,对飞机航行、人工影响天气和天气预报都有重要意义。本人就多年的测报经验和教训,总结了云观测及编码经常存在的一些错误习惯,供同行参考并希望引起重视,以保证云观测的准确性,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2 云的观测记录的分析

2.1 云状容易误记情况的分析

2.1.1 满天Cb和Ns

当Cb布满全天时,无法观测到云体边界,它与Ns很相似,很容易误记。两者的区别要根据对于云的连续观测、天气系统的位置、降水的性质、云底情以及伴见的天气现象来判定。

Cb由对流云发展形成的;Cb产生在不稳定的大气层中,当Cb布满全天时,只见阴暗混乱的底部,起伏明显。云底结构有悬球状、滚轴状;辨别时还可根据单站气象要素加以判定,当Cb来临时,气象要素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常产生雷暴、阵性降水、强风以及冰雹、飑线等天气现象,偶尔还有龙卷出现。

Ns由层状云加厚演变来的;一般产生在不稳定的大气层中,厚而均匀的降水云层,布满全天的Ns,低而漫无定型,呈暗灰色,云底较阴暗,通常有连续性降水,即使不降水,也有大量的雨雪旛下垂,使云底混乱,看不出边界。

当Cb云趋于稳定,降水有阵雨转为连续性时,则可记为Ns。

2.1.2 As和Ns

Ns常易与较厚的As相混淆,两者的区别可从云底情况、降水性质及持续时间、天气系统的位置等情况进行判定。

Ns云底比As更阴暗而均匀,并且Ns各部分均避光,经常降连续性的雨雪,云底的高度更低。As只有在厚的部位才避光,As透光性微弱,日月被As遮住时,好像隔了一层毛玻璃一样,而且它是一种有条纹或纤维状的灰色云幕。降水多为间歇性雨雪。

2.2 云的观测记录模式化、简单化的分析

云的记录模式化、简单化是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云状的分类和云的电码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不能正确而又灵活地运用起来,其次是对本地的地理环境和因此发生的云的现象了解不多,当空中有多种云出现时,只习惯性的记录其中一种。认为只要编码简单不出错就可以了,致使记录失真,因此,要增强观测员的责任心,逐步养成良好的规范化观测方法,提高云天观测水平。

(1)云状记录模式化

在高云族中,Ci dens,Ci fil和Cs fil是模式化记录的主要对象。当天空有多种高云同时出现时,因以上几种云经常出现,其他云(如Cc、Cinot等)又不常见,记录后怕引起争议,只记录其中一种或两种常见云,使一些云在观测记录中很少出现,如Cc、Cinot;又当天空中有晕环但看不出云体明显结构时,仍模式化记为Cs fil,而使Cs nebu记录少见。

(2)降水现象模式化

夏季当天空出现降水时,不是根据天气的连续变化,不管天空状况如何、云状一般记为Cb云,避面随后出现的雷暴、强风、冰雹等现象,而使降水云层Ns很少出现。

(3)蔽光云云量记录模式化

在Sc op和Ac op等的记录中,误以为只要其出现则云量必须记10成,唯有这样才符合蔽光云的要求,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明确指出:蔽光云“有时不一定满布全天”;另在As op的云量记录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记为“10-”。所以,在云的观测中应杜绝将云的记录在头脑中形成固定模式,而应根据天空实际状况编报云量。

2.3 云高记录简单化

在云高记录中,经常出现将Sc云高一年四季均记为1 200 m,Ac云高记为3 000 m,Ci云高记为6 000 m的现象。这种记法忽略了水汽凝结高度是随温度和水汽变化而改变的。而且云高在黑河地区随季节变化,一般情况,夏季的云高要高于冬季,春季要高于秋季,有条件的台站,应经常对比观测云高,逐步提高目测云高的技能。

正确估计云高的方法:比较低的云,附近有高山的话,就可以从山的高度来推断它的高度;对一些对流云的高度,用公式来推断,云高=124*(T-TD),T是干球温度,TD是露点温度,任何一种云,都没有标准的高度。同一中云在不同时刻、不同季节和不同地点,高度并不相同,应经常对比观测。当实际有云出现的时候,首先应判定它属于什么云,云状决定后,就等于决定了它可能出现的高度范围,再从它的组织特征、云速快慢、光线来向、以及云的颜色来推断它应该在这个高度范围内采取什么云高的数值最为合宜。

2.4 云天的演变规律

云的演变有两种含义:一种指云体本身的变化;另一种是云系的移动。观察云系的移动一定要考虑与影响当地的天气系统相配合,否则易出差错。如测站被暖锋系统控制时,云系的移动通常是Cs→As→Ns。有时测站As云会产生间歇性降水。如果降水时间已持续十几个h且降水较稳定,降水量已达到几十mm,仍记为As云,显然是不合理的,应该记为Ns云。夜间很难辨别时,如有连续性雨雪,则记为Ns。

2.5 看云要结合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

通过云系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本地未来天气的变化和强度,从而做出客观的判断。一般来讲,500 hPa形势变化可通过高云系的演变来判定;700 hPa形势变化可通过中云系的演变来判定;850 hPa形势变化可通过低云和对流云系的演变来判定;所以观测员在观测云应经合天气形势变化反推云的演变。

3 云码简单化

每个云码,都代表着一定的天气意义,它表示的是某一高度气层内整个云天的状态,反映当时大气的运动状况,常能表示天气演变的趋势。

云码的编发是从天气和云的发展出发,每族云(低、中、高)1-9的云码是云的发展规律体现,但是,长期以来,台站习惯于某一云码和云高的记录,而忽略了其电码真正意义,。所以正确选定云码,对于天气预报分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3.1 关于低云云码的问题

当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云状同时出现,一般应编报云量多的云状。但如有对天气演变有指示性的云状出现时,也应编报该云状。

指示性云是指对当地天气变化有指示意义的云,一般是在系统性云系中伴随出现的。如卷积云、絮状云、堡状云、钩状云、荚状云等。其中荚状云因地形的作用有时单独出现。因此误认为:只要有指示性云存在就必须优先编报或只要编报了指示性云,则必有特殊性天气产生。在云观测中,应分析整个天空情况,根据天气的变化,尽量把当时天空状况用云码把主要天气趋势编报出来。

3.1 .1 关于Cu cong的编报

Cu cong为低云族中的指示性云,一般情况下,虽其云量较少,也须优先编报。但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即当其有一部分已平衍成Sc cug,并已确定这种平衍趋势已成为主要演变趋势时,即使Sc cug云量较少,也应优先编报Sc cug(CL4),而不编报CL2。

3.1.2 关于Cb的编报问题

Cb也为低云族中的指示性云,其出现时常伴有雷电和阵雨。但并不是所有的Cb都一定伴有这些现象,例如有时本站起初有稳定的降水云系存在并伴有一般降雨,而后发现远处天边有Cb,但还未移至本站,这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记录“雨”,而不能认为只要出现Cb就必须转记"阵雨"。

3.2 关于中云云码的编发的问题

当测站出现了Cm3(中云码编报为3)Cm4、Cm5或Cm9时,4个电码共同特征是反映不同高度的透光高积云,但其实质是有很大区别的。Cm3表示云层较稳定并在同一高度,常在下沉逆温层下形成;Cm4表示中空以下沉气流为主,但在冷锋前出现的Cm4,说明天气将要变坏;Cm5表示中空水汽含量增多、稳定系统云发展的趋势;而Cm9则表示中空对流和乱流共存及不稳定的运动状态,多见于冷锋来临前,天气即将急剧转坏。但观测员习惯把Cm4或Cm5或Cm9记录为Cm3,或者把Cm3或Cm5或Cm9记录为Cm4。如:Cm4一般有两种天气的指示意义。一种是锋面云系前部,在中、低空的乱流中有下沉气流时形成的荚状云,此时荚状云必须与Cs、Ac云同时侵入本地,24 h左右才有降水;另一种是锋面云系后部有下沉气流而形成的荚状云,预示6~12 h后天气转晴,常见于冷锋后部。

因此,云码的选定,一定要结合天气形势,判定测站所处的天气系统的位置,才能正确观测云的记录,选定云码。

4 小结

对上述出现的各类错误原因分析。

(1)由于观测员主观上对云天观测的简单化处理,避免出错未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由于观测员所具备的理论知识不够扎实,所以在复杂天气下分析判断能力较差;

(3)由于观测员自身工作经验不足,在观测云天时误差较大。以上应该引起测报管理部门和广大观测员的重视。

1002-252X(2010)04-0040-01

2010-8-6

吴继合(1963-),男,黑龙江省北安市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工程师.

猜你喜欢

云系编报降水
黑龙江省玉米生长季自然降水与有效降水对比分析
2020年江西汛期大暴雨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2019年5月26日朝阳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分析
大型化工集团企业合并财务情况说明书的编报
为什么南极降水很少却有很厚的冰层?
广西11—12月人工增雨天气研究
降水现象仪模拟软件设计与实现
ESSENTIAL NORMS OF PRODUCTS OF WEIGHTED COMPOSITION OPERATORS AND DIFFERENTIATION OPERATORS BETWEEN BANACH SPACES OF ANALYTIC FUNCTIONS∗
改革《地面气象要素上传数据(Z)文件》W1W2的探讨
关于对拟申请入库项目编报与评审工作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