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工作中同情、移情与共情应用辨析

2010-08-15高晓阳

护理研究 2010年20期
关键词:移情同情共情

高晓阳

长期以来,如何搞好护患关系一直是护理工作者探讨的热点话题。究竟应以何种职业情感对待病人,是同情、移情还是共情,说法不尽相同。笔者对同情、移情与共情三者的关系和应用情况进行了探究。现介绍如下。

1 同情、移情和共情的含义

1.1 同情(sympathy)《现代汉语词典》将同情定义为: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1]。也有人认为,同情是对他人的关心、担忧和怜悯,是对他人困境的自我情感表现[2]。

1.2 移情(transference)目前相当多的护理人员对移情的认识欠正确,心理学的解释是:移情,经典、传统的概念当然源于freud[3]。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在进行精神分析时,被分析者的情绪会回到童年时代,他们会将分析师当做幼年经历中某个客体的替身,成为他们爱或恨的对象,这就是移情。若表现为对客体的依恋则称之为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若表现为对客体的怨恨,则称之为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4]。与移情相对应的是反移情。反移情(counter transference)是指治疗师对病人的情感反应,是治疗师对病人的移情,就像所有移情一样,治疗师的反移情也是潜意识冲突的结果[4]。

1.3 共情(empathy)《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5]中说:共情(empathy)一词有多种中文译法,其他有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等。按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美国心理治疗大师欧文·雅洛姆则简言道:共情,从病人的视角看世界[6]。

2 同情、移情和共情常见的误用情况

2.1 称谓不妥 国内许多文献中都将共情的含义冠以移情的称谓,如移情(empathy)由西多普·利普斯定义为感情进入的过程,即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感情,是从对方的角度来观察世界[7];移情(empathy)是由西多普·得普斯于1909年提出的,他将移情定义为感情进入的过程[8];罗杰斯认为,移情是一种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能假设自己是另一个人并分享他的情感[9];这就需要运用移情,即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感情,从对方的角度来观察世界。不难看出,上述文献中称之为移情的都指的是共情。

某省临床护理人员“三基”培训指导用书《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10]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移情,是指能深入到对方个人的精神世界,能从对方的角度去体验对方的感觉和体验,并能准确地向对方表达你对他的理解。

2.2 引用有误 “移情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2]一文引用:目前中国出版的各种文献对于移情有多种称谓,如共情、通情、神入、共感、同感、同理心等均译为英文“empathy”一词。而被引用的原文“共情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11]中是这么描述的:共情 在我国目前出版的各种文献中有多种称谓,如通情、神入、共感、同感、同理心等,均译自英文“empathy”一词。显而易见,原文的“共情”被引用者换成了含义完全不同的“移情”。

2.3 定义混淆 有些文献将同情、移情和共情混为一谈,读后有不知所云感。如移情不是指情感的转移,而是更高层次上的理解和同情。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换位思考[12]。再如同情是沟通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纽带,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我们能更好地同情理解病人,从病人的利益出发,从病人的角度思考,努力去理解病人态度的合理性一面,就能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这就是移情[13]。

3 同情、移情和共情的关系

3.1 共情与同情 笔者赞成这样的说法: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共情不是同情,同情暗含着怜悯,而共情则隐含着信赖,它表达出咨询者对来访者所具有的能力(潜能)的信任与鼓励,相信他们完全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11]。笔者也认同下列的观点,但须将文中的移情更换为共情:移情不同于同情,尽管这两个词常被互用,但它们的含义完全不同。同情是对他人的关心、担忧和怜悯,是个人对他人困境的自我感情的表现。而移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感情,是分担和分享他人的感情而不是表达自我感情[14]。

3.2 共情、移情和反移情 由共情、移情和反移情的含义不难看出,共情和反移情是咨询师或医护人员的情感反应,而移情则来自于求助者或病人。因此,目前许多护理人员所持有的“对待病人要移情”的说法是欠科学的。

对于共情和反移情的区别,国内心理咨询专业人士毕金仪老师认为:共情是指咨询师关心咨客,能够设身处地去体验和理解咨客的痛苦处境。从普遍的意义上讲,共情是对人本身的尊重,是对人的关心和爱的体现。而反移情则来自咨询师本人潜意识中的各种冲突和幻想,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共情虽然也是一种情感体验,但它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与客观现实相协调的人际关系的体现,一旦这种情感体验超过一定限度,就应当意识到反移情的存在[15]。不难看出,共情发生于意识状态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反移情发生于潜意识中,带有被动的成分,由移情引发产生。

4 讨论

4.1 同情、移情和共情误用的原因分析

4.1.1 参考文献陈旧 笔者发现,之所以将共情称作移情,很多文献引用自《健康交流》[16]一书,此书于1989年翻译出版,在知识更新迅速的当今,读者们显然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在权威性指导用书中仍然将共情称作移情,产生的误导作用要比一般文献大得多。

4.1.2 学术态度欠严谨 有些作者引用原文有误,有些作者使用时概念模糊。

4.2 正确应用同情、移情和共情的一些建议

4.2.1 同情 建议少用。虽然护理人员要有同情心,要关爱病人,但在对病人表达情感时应该是共情而不是同情,否则,病人会产生没有被尊重的感觉,从而阻碍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4.2.2 反移情 适当应用。笔者认为,反移情的应用对应用者的心理学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就护士而言,当病人对我们发生移情时能及时识别、正确反应和简易处理就可以了。有护理同行已做了许多研究,如汪永凤等[17]在“浅析移情现象在协调护患关系中的作用”一文中总结道:护士在和病人接触的过程中,遇到病人出现与当时情景不相符的负性情绪时,应想到病人很可能发生了负移情。如发现某个病人对特定的护士特别依赖,处处都要求该护士予以帮助,甚至无所事事时也要找该护士聊天,寻求感情依靠,在这种状态下,病人很可能对该护士发生了正移情。此时护士可采取反移情技巧,把自己扮成移情对象,鼓励病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然后进行分析,探寻其深层次的原因。病人在充分的情绪宣泄后会感到心理轻松,再经护士分析引导心理症状会逐渐化解。

4.2.3 共情

4.2.3.1 推广应用共情的必要性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首席撰稿人丹尼尔·平克说道:信息时代正在让位于概念时代。在这样一个新兴的世界,富有创造力和共情能力的人将大行其道。工程师、律师、会计师等曾经引以为豪的职业将会被弱化,艺术家、发明家、护理人员等这些没有引起社会充分重视的职业将会获得新生!共情能力并不仅仅是21世纪所必需的职业生存技能,而是生活的道德规范,共情能力是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意义必不可少的因素。随着健康领域对共情能力的日益认同,护士也将成为概念时代的关键职业之一。当然,护士的工作不仅仅是理解病人,他们提供的富有人情味的护理服务恰恰是不能外包或者用自动化技术替代的[18]。国内护理学者也认为:新一代的健康护理专业人员将以规则为基础的传统医学和以情感为基础的共情能力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一种全新的护理专业发展的方向[20]。

4.2.3.2 护士提高共情能力的意义 共情是良好护患关系的切入点,是所有护患沟通的精髓[19]。共情能帮助护士准确地感知病人的内心世界,当病人病情危急时,不再是给予“别紧张……”这样的空洞安慰,而是表达出“我完全理解你此时的感受”,这样与病人同步的情感,让病人获得认同和尊重,体会到护理服务的人性化。共情能帮助护士从病人的需要出发,为病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从而提高病人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共情能提高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使护士保持工作热情,减少职业倦怠。

4.2.3.3 护士共情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对共情有正确的认识。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来修炼共情。国内外已有许多可借鉴的方法,如感受性训练、换位思考、角色扮演、临床实习探讨[20],还要学会倾听、表达尊重等。最后,可经常测量、评价共情能力。在此推荐护理学者王巧红等[22]研制的“临床护理人员共情能力测评量表”,此量表由护士对病人的心理认知、护士对病人的情感体验和护士对病人的行为帮助3个维度组成,既可以从整体上测评临床护士的共情能力,也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护士共情能力的培训,还可以通过交互设计来进行影响因素的研究[21]。尽管此量表的取样仅限于山西地区,但在国内属领先水平,不失为测评护士共情能力的好工具。

笔者认为,正确应用同情、移情和共情,既是搞好护患关系的需要,也是培养护理工作者严谨科学态度的需要,更是创造一种全新的护理专业发展方向的需要,希望护理同行们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上只是笔者的浅显看法,旨在抛砖引玉,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152.

[2]傅红琼.移情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7,13(16):15-17.

[3]叶维菲.移情、反移情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247-249.

[4]刘军.精神分析治疗中重要工具之一:移情与反移情[J].德国医学,2000,17(4):192-194.

[5]郭念蜂.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64.

[6]Lrvin DY.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M].张怡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7.

[7]余蜀萍,余锦萍.心理学的移情理论在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成都军区医院学报,2003,5(3):43-44.

[8]杨黎,苏爱华,孙霞.移情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6,20(1B):95-96.

[9]邹文君.移情对建立新型医患关系伦理模式的利与弊[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46-48.

[10]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3.

[11]于鲁文.共情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72-274.

[12]方秀香.移情与护患关系[J].护理研究,2005,19(12C):2809-2810.

[13]王荔.“移情”与护患关系[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50-51.

[14]李惠玲.运用“移情”润滑护患链初探[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10):552-553.

[15]毕金仪.心理咨询实用技巧(移情与反移情)[J].社区健康教育,2008,22:48.

[16]诺索斯 PG,诺索斯 LL.健康交流[M].曾海燕,王伟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5.

[17]汪永凤,王传兰.浅析移情现象在协调护患关系中的作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49-50.

[18]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M].林娜,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4-183.

[19]邱玉芳,杨辉,宋丽萍.护士共情能力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7C):1890-1892.

[20]晏云霞.在心理护理中注重护生共情能力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6):106.

[21]王巧红,杨辉.临床护理人员共情能力测评工具的研制[J].护理研究,2009,23(5C):1402-1403.

猜你喜欢

移情同情共情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不该有的同情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