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师认知研究:背景、理据、现状

2010-08-15骆北刚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信息加工新手外语

骆北刚

(石河子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英语教师认知研究:背景、理据、现状

骆北刚

(石河子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教师认知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直是教师教育界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研究经历了从信息加工理论指导下的教师知识观念研究,到教师反思认知过程研究的多个阶段。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英语教师认知研究的背景、理据和现状进行回顾,以期为英语教师的认知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指明方向、奠定基础。

英语教师;认知研究;背景;理据;现状

教师认知能力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成分,是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通过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教育教学能力,并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目前,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师作为知识传授主体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教师作为知识的建构者,课堂教学事件的认知者、分析者和决策者,他们对教学过程中各个因素的认知,及其对各种因素关系的界定日趋成为教师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而且,这种趋势随着认知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取得了更为丰硕的成果。基于此,本文将对英语教师认知研究进行综述,就其背景、理据和现状进行梳理,以期为英语教师的认知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指明方向、奠定基础。

一、英语教师认知研究的背景

在普通教育领域,倡导基于研究的教师教育开始于 20世纪60年代中期。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外外语教育领域才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外语教师学习和发展的研究。在此之前,国外已有专家对教师的教学效能进行了探讨。

1.1 英语教师教育研究

从国外外语教师教育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外语教师教育研究可以梳理出四条线索。一是教师教育模式的研究,其中Wallace (1991) 的研究被学界视为模式研究初期的重要成果。他首先对业已存在的传统模式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其中包括:1)“工匠式”培养模式,即新手教师通过对经验教师教学行为进行模仿和观察以获得专业发展;Sternhouse(1975)曾对此模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其忽视了学习者的认知建构性。2)“应用科学”培养模式,该模式注重新手教师的理论积淀,认为教师的成长=理论学习+理论应用;Wallace(1991)指出该模式是导致新手教师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重要原因。随后,他提出了著名的反思模式,即新手教师利用自己的经验、习得的知识以及别人的经验,进行教学实施,同时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最终完成专业能力的发展。

注重对外语职前教师实习的研究成为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的第二条线索。Gebhard(1990a)指出应该为新手教师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通过教学实习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Gebhard(1990b)研究了实习督导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国外教师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第三个视角是外语教师的研究能力。研究者普遍认为行动研究可以成为教师理论和实践对接的一座桥梁。Wallace (1998),McEwan et al (1997)等都提出通过行动研究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

最后,对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关注成为国外教师教育研究的第四条线索。其中教师教育的课程研究成为重要的关注点。Richards et al (1990)根据研究提出教师教育的课程应该包括语音语法课程、二语习得课程、课堂观察组织课程、教学设计课程等,同时提出教师教育课程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

1.2 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

事实上,研究者对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研究根源于对教师教学效能研究的批判,受不同理论的影响,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取向。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教师研究侧重于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果的相关性探索,即研究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这种“过程—结果”范式的研究有着不可避免的历史缺陷:1)由于过分关注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学行为背后复杂的认知活动受到忽视;2)由于采用自然探究法,对教师教学行为缺乏控制,对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不能得出客观的、科学的结论。总之,这个阶段由于语言教学界对于行为主义理论的墨守导致“诸多教师研究只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描述,而对于教师认知发展过程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吴一安 2005;3)

教师效能研究的第二阶段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认知科学的发展的影响,研究者吸取了英语语言教师专长研究和认知技能研究的成果,开始对教师的教学认知结构及认知过程进行研究,学界开始借助认知心理学理论构架,运用心理学研究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学界对教学的认识达成了共识,即教学是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学不再是外在行为的模仿和训练过程,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对知识的自我构建过程。(Clark & Peterson 1986)为了促进教师的进一步发展,研究者采用新手—专家型教师的研究范式,揭示了专家教师不同于新手教师的认知特征和认知品质。(如K.Carter et al 1988)

总体上,教师教学效能的研究为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提供了环境支持,但由于教师效能研究在前两个阶段都无法摆脱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影响,对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认知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教师的注意、教师课堂信息的知觉、教师的思维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决策研究都很少进入研究者的视域。

二、英语教师认知研究的理据

认知心理学是人们对认知进行研究而形成的新领域,该领域形成伊始,便关注人类作为认知主体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研究。换言之,认知心理学是信息加工科学。Neisser(1967:108)指出认知是感觉输入受到持续、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人们在信息加工时,要经历从感知系统到效应系统一系列的过程,而其中的解编码系统构成主要过程,这是信息由物理符号系统转换为抽象认知符号系统再到物理符号系统的过程,即信息完成输入到输出的全过程。研究发现:1)信息加工过程的特征会受到信息本身的影响,如信息呈现方式、输入信息与长时记忆信息存储的匹配度;2)信息加工与认知主体长时记忆所有的知识、能力和策略存储有十分重要关系,多数情况下,仅有知识和能力的支持,完成信息的解码-编码的过程将会非常困难;3)注意是促使认知主体启动、维持和完成信息加工的重要心理监控因素,而注意的强弱与认知主体与输入信息的需要关系而产生的情感特征密切相关,同时,这种情感因素对注意的影响会贯穿信息加工过程的始终。

基于认知心理学视角,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始于课堂教学信息的提取,通过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不断形成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决策,并在心理计划形成后将其付诸实施。

三、英语教师认知研究的现状

英语教师认知研究源于对语言教学本质的探索。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认知科学发展的影响,研究者开始对教师的教学认知结构及认知过程进行研究。从文献检索来看,教师认知研究根据所涉及内容可以分为两类:1)教师的课堂信息认知研究;2)教师的课堂决策研究。

Clark & Peterson (1986) 依据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提出语言教学是由系列教学事件构成的,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对教学事件进行处理的过程,因此,语言教师必须针对教学信息的变化,对教学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调整,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教学信息进行感知、识别和判断的过程。

但是,基于认知视角的研究范式在实施初期并没有揭示出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认知结构及认知特点,这个问题在后来由于研究方式、方法的改进和创新获得了一定的突破。比如,研究者采用新手—专家型教师的研究范式,揭示了专家教师不同于新手教师的认知特征和认知品质。(如 Shulman 1987;杨翠榕 2009等)另外,有些研究者采用个案历时研究法,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进行认知视角的考察。(如Tsui 2003)Stader et al(1994)通过对专家、熟练教师和新手教师知觉能力的研究表明:专家教师、熟练教师和新手教师对学生非言语信息的知觉能力没有显著差异,当专家教师接受有关学生的反馈信息后,对学生非言语信息的判断准确性显著高于没有经验的教师。研究表明,通过培训和了解学生的背景情况可以提高教师对学生信息的知觉敏感性。教师对非言语信息的知觉相对容易,而对非言语信息的解释则表现出不一致性,而且容易出现判断的错误,与熟练新手和新手教师比较,专家教师能够通过课堂情境线索寻找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Woods (1996)通过研究认为,外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决策的思维过程。该过程包括:1)课前计划;2)课中当即决策;3)课堂决策和行为的再思考、再理解过程。Woods同时认为,对教师的认知过程起到支配作用的是外语教师的信念、假想和知识。

综观英语教师认知的研究,目前的结果显然还有亟待完善之处,特别是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课堂事件中是如何展开认知过程的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教师是如何提取教学事件信息的?如何加工教学事件信息的?如何针对教学事件进行教学决策的?如何对教学决策进行心理评估的?影响以上各种心理过程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因素之间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等等。这些问题在认知层面的解决必将为教师职业成长本质的探索、规律的发现以及教师专业化做出贡献。

由此可见,要探究教师教学行为的认知机制,以及理清繁杂认知活动中诸因素的关系,有必要针对教师的认知过程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的认知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认知能力的研究不仅对认识教师教学专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国外在该领域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国内在此领域的本土化研究成果仍然欠缺,因此,此领域已经成为国内教师教育研究者研究的重要方向,应该受到教师教育界的关注。

[1] Wallace,M.J.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2] Sternhouse, L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 Lpndon: Heinemann,1975.

[3] Gebhard, J.G. Interaction in a Teaching Practicum [A]. In J.C,Richards &D.Nunan (eds).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C]. Cambridge: CUP ,1990.

[4] Gebhard, J.C. Models of Supervision: Choices [A]. In J.C, Richards &D. Nunan (eds).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C]. Cambridge: CUP ,1990.

[5] Wallace, M. J. 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UP. 1998.

[6] McEwan, H, B. J, Field & S. Kawamoto. Learning to teach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J]. Action in Teaching Education, 1997.

[7] Richards. J & D. Nunan.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M]. Cambridge: CUP. 1990

[8] 吴一安. 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9] Clark,C.A et al. Teachers’Thought Processes [A]. In M.C.Wintrock et al. Handbook on research on teaching [C] (3rded ) New York: Macnullan

[10] Neisser. Cognitive Psychology [M]. NY:: Appleton-Centory-Crofes. 1976: 108

[11] K.Carter et al. Expert-novice differences in perceiving and processing vital classroom information [J], Journal of teaching education, 1988,3.

[12] 杨翠蓉. 教师知识的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005,5.

G451

A

1008-7427(2010)10-0119-02

2010-07-17

石河子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课题(RWSK09-Y29)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课题系列论文之一。

作者系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

猜你喜欢

信息加工新手外语
新手如何练马拉松?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碰撞:知名作家与新手司机
新手速来围观 养猪到底行不行?
面向煤化工产业的专利信息加工与应用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让数学思维在课堂上焕彩生辉
信息深度加工优化“密度”教学
物理教学中的学习风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