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推进模式探索

2010-08-15李玉荣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基地心理健康

李玉荣

(大连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辽宁大连 11602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推进模式探索

李玉荣*

(大连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辽宁大连 116021)

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推进两项保障与三种策略相结合的“2+3”工作模式,即组织保障;师资队伍保障;科研引领策略;常规指导与区域阶段性活动相结合策略;以点带面策略。

区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推进模式是指基于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整体推进区域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特点与规律。2005年,大连教育学院在改革转型之际,成立了大连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5年来,中心从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出发,学习借鉴国内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积极推进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现阶段大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推进的两项保障与三种策略相结合的“2+3”工作模式。

一、“2+3”工作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涵

1999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做出了明确要求。2002年,国家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组织实施等问题。

《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不同地区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工作。要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

以《纲要》精神为指导,我们提出了两项保障与三种策略相结合的“2+3”工作模式,将组织和师资队伍建设与科研引领、常规指导与区域阶段性活动相结合、以点带面三种策略有机结合,形成整体,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一模式的具体内涵是构建贯通纵横的区域工作网络体系,为区域推进提供组织保障;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为区域推进提供师资队伍保障;以课题研究为理论支撑,引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科学发展;以常规化指导和区域阶段性活动为手段,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性和能力;以基地校为中心,辐射周边学校,以点带面推进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发展。两项保障和三种策略相辅相成,一方面,逐渐完善的工作组织网络和专业化水平逐年提高的师资队伍,促使三种策略高水平实施,有效推动了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规范、稳步发展;另一方面,各种策略的有效实施,进一步扩大和增强了大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的影响和引领作用,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为全面推进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2+3”模式的具体实施

1.两项保障

(1)组织保障

区域工作网络体系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推进的组织保障。贯通纵横、覆盖全区域的组织网络,可以整合各层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统一思想,统一布署,统一行动,区域一盘棋共同发展。

纵向工作网络是指建立以大连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统领机构,各区市县教师进修学校为结点,辐射各中小学的三级纵向工作网络体系。三级纵向工作网络的建立,使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关精神、信息、决策都能够自上而下、顺利地传达到每一所学校,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组织实施。

横向工作网络是指各区市县所辖学校间的工作联结网络。根据各区学校数量与地域范围,在各区建立一至两所基地校,每所基地校和其周边学校形成联动区,开展校际间的联合、互学、研修等活动。横向工作网络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心理教师缺乏教研组互助学习和各校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了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共同发展。

在基层学校层面,指导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组织网络,形成在校长领导下,以心理专(兼)职教师为骨干,班主任为主力军,德育主任、教学主任协同,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全员参与组织模式的建立,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工作职能中,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德育等学校的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师资队伍保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1]有效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是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和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应着眼于全员培训、专业培养的工作思路,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包括班主任、各学科教师在内的全体参与的师资队伍。培训应根据不同岗位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要求分类、分层、有针对性地进行。

全员培训是最基本的培训。针对人数多的特点,以专题讲座为主,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方式。培训内容主要是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和课堂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班主任培训内容主要有: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生成长过程中常见问题与辅导;人际(师生)沟通理论与技巧;学科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设置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培训形式除专题讲座之外,主要采用分班体验式培训,使教师在“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和感悟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技术,领会心理教育的理念,从而在实践中自觉、灵活地运用。如,为使班主任能够很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发挥班级团队的作用,采用小班体验式培训对班主任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培训。培训分五个环节:首先参训教师以团体成员的身份,参与活动过程,产生初始体验。其次,每一位参训教师分享参与活动的感受;再次,引领参训教师交流、分享活动的感受,总结、归纳经验和方法并上升为规律和原则,促使参训教师体会到更为清晰的活动成果;最后,引导教师思考、交流如何将所学到的经验、方法应用于实践。

对专(兼)职教师,应进行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既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有实务性技术的学习。除集中的专项培训外,主要依托常规的研训活动。研训活动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咨询理论与技术、咨询室的建立与工作开展、心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等等。针对主题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研训形式,如心理健康教育课,采用听课、评课、研讨、观摩等形式;咨询理论与技术,采用模拟训练、个案分析等形式;咨询室的建立与开展、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等,采用现场展示、参观与指导、经验交流等形式。研训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理论与实际问题,为教师创造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成长环境,使教师既提高了专业水平又建立了职业信心。

2.三种策略

(1)科研引领策略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基本理论建设不足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这也是影响和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没有理论指导,实践工作就易于浮躁,要么缺乏科学性,要么流于形式,甚至工作方向偏失。同时,由于各地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如何根据本地区、本校历史情况与发展现状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实施发展策略,都需要科学研究作为理论支撑。因此,区域推进应把科学研究作为基础性工作之一,积极引领基层学校开展科学研究。

科研内容主要有:教师心理、学生心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方法、途径等等。科研要立足本地区、本校实际,本着“实践出问题,问题出课题”的原则,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取向的理论与应用性研究。如:针对师资问题开展中小学心理教师队伍建设与作用发挥研究;根据本校生源主要为农民工子女的特点,开展农民工子女心理特点的研究;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开展影响小学生情绪变化因素的研究,等等。科学研究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和学校、社会研究机构合作进行。

科学研究不仅可以澄清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有效模式、途径等,有效推进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同时还能培养一批研究型的学校管理队伍和心理师资队伍,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氛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发展。

(2)常规指导与区域阶段性活动相结合策略

常规指导是针对学校的现状、需求与问题,深入学校现场,帮助学校澄清认识,理清发展思路,指导具体操作实施。常规指导应做到制度化,常态化,以促进基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散点式的常规指导只能对个别学校产生作用。区域推进必须开展区域层面的指导性活动。一方面,能够在有限时间内,使更多的学校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起到强化、宣传、推动、呼吁的作用,提高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其积极性。区域阶段性活动以常规指导为基础,把日常指导中所发现的问题、实践中的好的作法、操作模式,以研讨会、观摩会、展示会、优质课评选、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月等形式在市级或区级范围内进行研究、交流、展示、推广等。

通过常规指导与区域阶段性活动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能够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又一个高潮,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氛围;另一方面,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促进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踏实稳步的发展。

(3)以点带面策略

建立基地校,集中力量指导基地校,以基地校为中心辐射周边学校,以点带面促进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现阶段解决区域广泛、地域差别大、各区、各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的有效策略。

基地校的建立应综合考虑地域特点、学校分布、学校类型、学校发展水平等因素。首先,基地校应尽可能遍布各地区,从而利用地域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学校;第二,基地校应有自身的发展特点,为与其有共性的学校起到示范作用;第三,基地校应分学段建立,以探索如何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需求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四,基地校应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为探索基于不同起点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研究、实验、示范的作用。第五,基地校自身要有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建设,为基地校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员、组织保障。第六,基地校要和周边学校组成联动区,建立联动区组织机构,有能力组织联动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第七,基地校要有基于本校现状的三年发展规划、思路、发展特色,从而为区域发展提供有特色的可资借鉴的成果。

基地校指导主要采用常态跟踪指导方式。常态跟踪指导是指每月至少深入一所基地校指导一次,每年必须完成对所有基地校的现场指导。同时,利用电话、网络,随时随地帮助基地校解决问题,促进基地校工作常态发展。指导内容除了一般性指导,如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资源整合、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咨询室工作开展等等,更注重基地校发展思路、特色发展项目指导。

基地校引领主要通过四种方式:一是以基地校为平台,开展区域阶段性活动。二是开展区域推广活动。主要形式有两种:召开基地校工作经验交流与展示大会;召开基地校工作现场会,各学校走进基地校,现场参观、学习、实践。三是帮助基地校提炼总结经验,形成成果集,供各中小学校学习、借鉴。四是联动区校际间的互学互助。要求基地校组织联动区内各学校每月进行一次同伴互助、观摩学习等活动。

通过一年一度的评估加强对基地校的管理。评估方式主要是调研与检查。对于良性发展的基地校,帮助其总结经验,理顺进一步发展的思路,提升内涵。对发展较差的基地校,提出修改建议,如仍无起色,则取消其资格。对于发展有特色的非基地校,则及时发展成为基地校,为其提供更大的平台,在区域范围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指导、总结推广、评估与提升循环往复,促使基地校工作不断精细化,并实现校际间的良性互动,有效促进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EB/OL].(2002-08-01)[2005-09-20].http://202.205. 178.7/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7/ 200208/450.html.

[责任编辑:阅文]

Exploration of Regional Promotion Mod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LI Yu-rong
(Mental Health Service Center,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Dalian 116021,China)

Now regional promo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and middle schools adopts the mode of“two plus three”,which consists of organization guarantee,faculty guarantee,strate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guidance,combination of routine instruction and regional phase activity,and fanning out from point to area.

regional promotion;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mental health education;mode

G451.2

B

1008-388X(2010)04-0039-03

2010-10-08

李玉荣(1972-),女,黑龙江明水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基地心理健康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医联体模式下全科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我的基地我的连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
高职机械类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