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段式”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模式研究

2010-08-15邹丽华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学业试卷试题

邹丽华

(大连教育学院学习质量监测中心,辽宁大连 116021)

“六段式”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模式研究

邹丽华*

(大连教育学院学习质量监测中心,辽宁大连 116021)

“十一五”期间,结合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工作,采用边实践边探究的实证研究方法,探索出“六段式”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模式。采用这种模式,有利于推动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工作的实施和专业服务水平的提高。

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六段式”;监测模式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的主要目标是改革质量评价制度,构建与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学业成就监测的结果及其分析是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学业成就监测的过程也是一个推动学校提升质量的过程。学业评价是发展基础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国家履行保障义务教育质量的责任,也是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任务。

大连教育学院学习质量监测中心全面、深入分析新时期国家教育发展的形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方面的政策法规,进行了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的模式研究。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六段式”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模式(以下简称“六段式”监测模式),以促进区域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完善。

一、“六段式”监测模式的内涵

“六段式”监测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测量和评价理论的指导下,在开展区域性大规模考试和学科常模测试活动中,以国家学科课程标准和区域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为依据,以教育测量和统计技术手段为支撑,对区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描述、解释、评定和反馈所采取的一种操作程序。监测模式的操作流程如下:监测目的→试题编制→抽样监测→组织阅卷→数据分析→监测报告。从操作流程可见,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为六个阶段,故称“六段式”。

二、“六段式”监测模式的构建

学生学习质量监测工作通常是以教育局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项目牵动,学习质量监测中心组织实施,各区市县及基层学校协助,分级分工负责管理。区域学业质量监测工作每年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年级进行,体现了质量监测项目的周期性;精心编制监测实施方案,体现了监测工作的严密性;以相对稳定的程序进行监测,体现了质量监测过程的阶段性;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命题,体现了质量监测的科学性。

1.研究方法

“六段式”监测模式充分运用从监测项目→监测模式→监测项目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对几个典型的具体监测项目进行实践研究,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操作程序,构建“监测模式”,然后将“监测模式”运用到其他监测项目中去。该模式的研究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认识过程。

2.研究过程

依据国家有关监测工作的政策法规和学科课程标准,制定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规章制度,研制各学段不同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及命题、审题标准,确定学业质量监测工作的操作程序。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组织了全市性大规模考试、学科常模测试和学科竞赛。测试对象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测试学校从一个县(区)到全市所有学校,测试内容从个别学科到几乎所有学科。在活动实施和管理过程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了学业质量监测过程的基本操作模式。2006年开始我们对小学六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部分学科竞赛活动的实施过程进行研究,撰写出《规范学科竞赛管理,促进竞赛健康发展》一文[1];对开展的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项目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撰写出《学生学习质量监测手册》;同时还把该模式应用于开发区六年级语文和数学学科的学生学业质量监测项目,以此监测项目为课题探讨区域性学习质量监测规范操作程序。

“六段式”监测模式从区域开展的各种不同规模考试活动的基本操作程序出发,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具体监测实施过程的经验的概括和升华。该监测模式是探讨学生学业质量监测项目的实施结构的一种基本程序,是以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水平考试为测试项目的监测模式。运用该模式可直接监控监测项目的进展情况,顺利完成各类不同性质的测试任务,实现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工作的稳步发展。

三、“六段式”监测模式的实施

1.监测目的

明确监测目的,确定测试的学科与年级。区域学业质量监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检测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判断国家课程实施是否到位,国家课程目标是否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监测的目的除了要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检查学校的教学质量及发展状况,还包括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是否起到了作用,是否保障了所有学生享受同样质量的教育等。[2]

监测的目的决定了测验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标准参照性成就测验。每次测试的学科与年级不尽相同,测试科目是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础科目,一般选三、六、八年级和高三年级的学生作为测试对象,重点考查学生阶段性目标的达成。

2.试题编制

试题编制是学生学业成就监测的重要阶段,一般包括教材比较分析,评价标准的建立,命题双向细目表的制订,命题、组卷和抽样试验,试题修改与调整等。命题是试题编制的核心,高质量的试题是良好试卷的必要条件,良好试卷是测试结果是否有效度、有信度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命制的试题应测试出所要测量的内容和能力目标,测试的结果应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编制的试题还应满足一系列技术指标,以达到监测目的。一般来讲,大规模考试“试题编制”的技术指标有考查内容的覆盖率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分数比例、考查各种能力及其能力水平所占的分数比例、试卷整体难度系数和信度效度指数、试卷结构及时限设置等。

3.抽样监测

抽样监测所采用的是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由于地域间、区市县间和校际间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采取按比例分层抽样,能确保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减少测量误差。采取整群抽样便于基层学校的操作、组织和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的抽样,学校按城区、城镇、农村划分三个层次,每层按一定的比例分别抽取一定数量的学校、教学班和学生。高中阶段,学校按省重点高中、示范高中、普通高中和民办高中四个层次进行分层抽样,根据抽样确定的监测年级、科目,统一实施监测。[3]

4.组织阅卷

不论在纸制试卷上阅卷还是在网上阅卷,阅卷的组织都包括阅卷管理和批卷两个方面。整个测试过程要做到管理有序,体现批卷的公平性。要依据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评卷,控制测量误差,给考生一个准确的评定结果(分数或等级)。批卷过程一般包括分组、细化标准、试批、正式阅卷等环节。将参加阅卷的教师分组,选定阅卷组长;分组讲解、研讨评分标准,细化评分标准,确保组内成员理解和掌握评分标准;随机调取一定比例的考生试卷,按评分细则进行试批,阅卷误差不超过规定的范围方可正式阅卷,尽量将各主观试题中有代表性的考生作答筛选出来,按完全对、不完全对、有点对及完全不对的典型作答进行分类,与试题评分细则对应,为正式阅卷提供参考样例。正式阅卷实行二批制度,二批误差过大实行三批,尽量统一认识,统一标准,减少偶然误差。

5.数据分析

多角度分析监测数据。数据分析内容包括学生抽样基础数据、学生试卷作答信息、试卷考查内容和能力水平、试卷和试题的相关技术指标。还要对试卷结构进行多因子分析,对各试题质量进行综合分析。

多层面分析监测数据。按区域整体、地域、区市县、学校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内容包括区域学生学业整体的基本状况、学科内容和能力发展水平;地域、区市县、学校在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能力方面的基本状况;不同层面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发展是否均衡。

多技术指标分析监测数据。过去数据分析只对及格率、优秀率、平均数、标准差和难度进行简单的分析,现在将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相结合对检测目标进行全面准确分析。在经典测量理论中,通常采用的是试卷信度、效度、难度分布等技术指标,以及试题的难度、区分度、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技术指标。在项目反应理论中,采用的是试卷信息量、项目难度与区分度、项目特征曲线和信息函数曲线等技术指标。

6.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监测结果所作出的一种评价反馈报告,目的是使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信息透明化,为政府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保障公众对学习质量状况的知情权,同时接受社会监督。

一般情况,监测组织单位负责将评价结果以监测报告的形式分三个层面进行反馈,侧重点有所不同。一是向教育局和有关督导部门反馈。对测试对象进行分析,对试卷作质量分析,依据数据对教育教学质量均衡发展情况作出判断。二是向区级教师进修学校和基层学校校长反馈。指出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根据分析诊断结果给出相应的建议,使校长掌握本区或本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并落实改进措施。三是向各学科教师反馈。作具体的学科试题质量分析,着重对典型实例进行剖析,使教师了解教学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教学的方向和方法,使监测反馈更具针对性。

四、“六段式”监测模式的效果

运用“六段式”监测模式对学生学业质量进行监测,使监测项目的实施过程更加有章可寻,命题和评价更加有据可依,对教学指导更具针对性,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诊断更具科学性。

1.保证监测任务的顺利完成

该模式的运行有严密的组织、明确的标准、严格的程序和严谨的操作。它能够对实施者提供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指导,以避免工作的盲目性,确保学业质量监测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

2.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通过学生学业质量的反馈,使区教育行政部门、校领导和学科教师了解本区或本校学生在区域范围内的学业水平,针对监测报告中发现的教学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从而促进学校规范性管理水平、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薄弱学校的转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3.推动现代测量技术广泛使用

该模式采用多种现代的测量方法,以确保测试结果科学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业水平和发展状况。在经典理论基础上,同时运用其他测量理论和技术对试题进行精细分析,如采用项目反应理论和技术,测试结果不仅能显示学生的分数或等级,而且能够反映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和未来发展的潜能;试题评价技术指标不仅能够显示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而且还能显示试题的猜测度,以及对哪一能力水平范围内的学生区分度好,哪一能力水平范围内提供的信息量多,测量误差小。

“六段式”监测模式是一种区域大型考试的组织和管理模式,是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的基本模式。实践表明,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目前仍有一些不完善之处。如对数据分析没有做到长线跟踪;没有实现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能力水平等级划分等。为了适应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国外考试测评的先进理念和理论,掌握新的测量方法和技术,不断提升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的专业服务水平,早日实现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的跨越式发展。

[1]邹丽华.规范学科竞赛管理,促进竞赛健康发展[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3):12.

[2]任春荣.县级教育质量监测的研究初探[J].中国考试, 2009(2):18.

[3]沈南山.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学业评价制度分析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0(7):39.

[责任编辑:阅力]

Exploration of“Six-phase”Regional Students’Academic Achievement Quality Monitoring Mode

ZOU Li-hua
(Study Quality Monitoring Center,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Dalian 116021,China)

During“Eleventh Five-Year Plan”,we successfully explored“six-phase”regional students’academic achievement quality monitoring mode by demonstration research while working and practicing. Applying this mode is helpful to promote regional students’academic achievement quality monitoring and to enhance professional service.

regional students’academic achievement quality;“six-phase”mode;monitoring mode

G451.2

B

1008-388X(2010)04-0036-03

2010-10-13

邹丽华(1963-),女,吉林吉林人,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学业试卷试题
艰苦的学业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