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泽民“三农”思想浅析

2010-08-15

关键词:江泽民三农农民

方 芳

江泽民“三农”思想浅析

方 芳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和今后怎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三农”思想,为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江泽民;“三农”思想;城镇现代化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的重大问题。1989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以后,妥善解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紧迫性日益显著。在实践过程中,江泽民的“三农”思想逐渐清晰。

1991年9月江泽民在考察河北省时,首次把农民、农村、农业三个问题连在一起,提出并强调“三农”的地位及其重要性。他说:“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1]118这一讲话标志着江泽民的“三农”思想初步形成。

1992年12月江泽民在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和1996年6月在河南省考察农业和农村工作时所作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讲话,标志着江泽民“三农”思想的形成。

在1993年10月18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发表了题为《要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讲话,提出了“农业和农村工作是关系治国兴邦的重大问题”的科学论断,号召全党要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同时,针对党内有些干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所产生的忽视和放松农业的倾向,江泽民明确指出:“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把农村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越是加快改革开放,越是要重视农业、保护农业、加强农业。要真正地而不是表面地,实际地而不是口头地,全心全意而不是半心半意地加强农业这个基础。 ”[2]424

在1998年10月12-14日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从现在起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跨世纪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次大会标志着江泽民“三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江泽民的“三农”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全面。概括起来,他提出的重要观点有:

第一,安邦兴国离不开农业,农业是“战略产业”。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80%以上。 “社”(土地神)“稷”(粟的别称)成为国家的代称,足见其重要地位。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农业的发达不仅养活了大量人口,而且维持着庞大的城市和国家机构,带来了手工业、商业、金融业的兴旺。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早在夏商周三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就达到了‘耕三余一’的水平。战国时期,‘五口百亩之家’的魏国农民一般年景余粮是年收入的40%,大丰收年甚至可达340%。唐宋时期,中国农业文明走向了高峰,人均占有原粮达1200斤左右,成品粮达 650 斤左右。 ”[3]到清朝“康乾盛世”时,“不论是当时的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全国共有耕地6亿亩,到乾隆终年(公元1799年),全国耕地约为10.5亿亩,粮食产量则迅速增至2040亿斤。”[4]到清朝末期,尽管中国农业文明逐渐衰落,但中国农业大国的地位并未改变。

我国现在有13亿人口,每年大约还要增加1000万人口左右。按目前的生活标准计算,每年至少需要粮食4900亿至5000亿公斤。要解决好粮食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农业面临着如此困难的时期,江泽民在继承毛泽东和邓小平“三农”思想的基础上,把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提高到全局性、国际性的战略地位来认识。江泽民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1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这个基本国情,是我们考虑全部问题的一个根本出发点。”[5]他反复强调,“农业上不去,整个国民经济就上不去;农村不安定,整个社会就不安定;农村经济得不到相应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就不可能实现。”[5]7881989年江泽民在视察陕北老区时明确指出,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千万不要忘记,民以食为天,否则,我们1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就是个大问题。1992年底,在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他进一步指出,我国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不能靠任何别的国家来解决,一是人家靠不住,谁也解决不了这个大问题;二是即使能够解决,也会受制于人。1994年6月在福建考察工作时,江泽民再次强调:“农业始终是战略产业,粮食始终是战略物资,必须抓得很紧很紧,任何时候都松懈不得。”[1]120江泽民的这些思想,立足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立足于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我国独立自主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

第二,农村建设滞后,影响中国发展全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农民收入的地区差距正在逐渐拉大。全国共有580个左右的贫穷县,90%集中于中西部地区。从1980年到1992年,中西部、东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有明显的差别,中西部分别由31.3%、16.5%下降到27.95%、15.5%;东部地区则由52.2%上升到56.5%。江泽民指出,没有西部地区的基本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成功。为进一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必须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江泽民指出: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的方针,使广大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在1993年11月14日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指出:“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家对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2]557随后他又明确指出:“组织扶贫开发,解决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6]为了树立长期的扶贫思想准备工作,2000年6月,江泽民在宁夏、甘肃考察工作时指出:“西部地区面貌的根本改变,需要许多代人的持续努力。我们必须充分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同时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7]全面协调地发展是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是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创造一个安定、团结、文明的社会环境、顺利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不能很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必将影响中国发展的全局,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将解决“三农”问题提到重要的位置。

第三,农民生活不提高,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当前,一些地区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党同农民的关系,影响农村稳定的一大因素。江泽民提出:“减轻还是加重农民负担,决不是少收多收几个钱的问题,而是保护还是挫伤农民积极性的问题,是赢得还是丧失农民拥护的问题,是能否保持农村稳定局势的问题。”[8]江泽民强调,必须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当作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深入持久地抓下去。

随着改革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供应丰富,但同时也出现了农产品销售难和价格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的问题。怎样在确保粮油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不断增加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对此,江泽民1998年9月在安徽考察工作时指出:“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还直接关系到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带动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从长远看还可能影响农产品的供给。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9]533

鉴于中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现实国情,中国农民问题能否得到妥善的解决,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此,江泽民经常强调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指出“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9]526,这是我国确定农村经济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农村改革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就是坚持了这个正确的出发点。

第四,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现代化。借鉴日本与美欧发达国家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来实现现代化道路的经验,1998年9月江泽民在安徽考察工作时指出:“现在农业和农村的问题仅靠自身是解决不了的,必须靠城乡一体、城乡统一市场来解决。”[10]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了对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步伐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论断:“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11]提高城镇化水平,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12]1998年10月江泽民在江苏浙江考察工作时说: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农业劳动力转移到新型的小城镇和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十五届三中全会正式把发展小城镇确立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江泽民还指出,要“经过五至十年的努力,把一批小城镇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使全国的城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1]136“到 1999年底,我国已设立建制镇19184个,其中县人民政府驻在镇2109 个。 ”[13]

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实现了城镇现代化,也就有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也就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同时就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江泽民在毛泽东、邓小平“三农”思想基础上的伟大创新。

江泽民的“三农”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措施的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是解决我国农业的发展,减少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实践指导基础;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们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科学反映。我们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刘建荣.新时期农村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68.

[4]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86.

[5]戴逸.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788.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46.

[7]江泽民在宁夏、甘肃考察工作强调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党的建设扎扎实实推进西部大开发这项世纪工程[N].人民日报,2000-06-22(A1).

[8]人民日报,1997-01-14(A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0]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84.

[1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选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669.

[13]钱胜.江泽民经济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188.

D616

A

1673-1999(2010)06-0003-03

方芳(1984-),女,河南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0)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

2009-10-13

猜你喜欢

江泽民三农农民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