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初等教育世俗化的历程及对我国义务教育的启示

2010-08-15米尔阿地力江托乎提李双龙周雪莲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9期
关键词:世俗化补助金法案

米尔阿地力江·托乎提,李双龙,周雪莲

(喀什师范学院 教务处,新疆 喀什 844000)

英国初等教育世俗化的历程及对我国义务教育的启示

米尔阿地力江·托乎提,李双龙,周雪莲

(喀什师范学院 教务处,新疆 喀什 844000)

19世纪的英国是工业革命最先发生的国家,但由于其初等教育受教会控制而发展迟缓,这影响了之后英国经济的发展.因而一些人士开始要求改革教育,要求国家控制教育,这样,英国开始了教育世俗化的历程.但由于其根深蒂固的宗教影响,世俗化历程也就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主要有萌芽阶段,建立时期,最终完成时期,大致经历了一百余年.

世俗化;教育补助金法案;巴特勒法案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受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17至18世纪初期,英国在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以及资产阶级的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都有很显著的发展,这大大地冲击着教育的现状,也使民众强烈地要求摆脱宗教的束缚,然而却没有让时人对教育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因而欧州教育总体上在文艺复兴后的几个世纪里是缓慢的,初等教育停滞不前,对这一时期的欧州教育,美国教育史学家,帕克尔先生,在1912年所著的《现代初等教育史》中,写到:公元1500到1780年间,欧州教育几乎没有什么显著变化,教育内容狭窄陈腐,教育方法呆板陈旧,师资力量奇缺匮乏,教育设施的零星简陋,以及教育对象的严格限制,都导致教育发展上的困惑与停滞.直到工业革命后,英国初等教育才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有了显著的发展.

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一些资产阶级人士进入国会,参与到政府决策当中,他们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使教育逐渐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这一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完成时期.

1 世俗化教育萌芽时期——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开始

16、17世纪的英国教育是属于贵族等上层人士的一种特权,全部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主要由罗马教廷属下的英国天主教(The Anglican Church)教会所控制.在漫长的一段时期内,英国学校的开办、领导与管理都受制于国教教会.但,产生革命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促使国家不得不对初等教育进行干预.1833年,阿尔索普提出了教育补助金法案,英国初等教育便开始了世俗化的历程.

1.1 教育领导权的转变

1806年,议员怀布雷特提出教区学校议案,建议国家在每一教区设立并管理学校,这是国会首次以国家的名义讨论国民教育问题,虽然这一法案,没未真正实施,但却迈出了可贵的一步.1833年,财政部长,阿尔索普提出教育补助金法案,“议案决定每年从国库中拔款两万英镑作为对初等学校的建筑补助金,用两万英镑之数以补助建立教育贫苦阶级儿童之学校校舍.”[1]1839年,英国政府首次设置了“枢密院教育委员会”,这是政府设立教育行政部门的开始.[2]该部门直接对教育补助金进行掌管和监督,并规定接受补助金的学校.这是英国教育从只作为宗教教派活动或民间活动向教育国家化发展的转折点.1856年,枢密院教育委员会改组为“教育局”,成为政府领导全国初等教育的机构.[3]

1.2 教育补助金的管理机构变化

起初,国会把补助金的管理与分配交由两个教派团体负责全权处理.在“枢密院教育委员会”成立后,补助金的管理机构便由教派转为政府.随着教育补助金的不断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权限也不断加大,到1880年,每年补助金已增为八十万英镑,而这时,改组后的教育局也基本成为政府领导全国初等教育的机构,为初等教育的进一步世俗化奠定了基础.

2 世俗化教育建立时期——国家控制教育

工业革命的完成,经济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大量的有一定技能的工人的出现,英国统治阶级也越来越意识到初等教育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于是1870年由国会正式颁布了“福斯特法案”.

2.1 教学与宗教分离

法案规定,国家继续拔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置公立学校,进一步从教育的经费上加强对教育的控制,使得教育一步步从教派的控制下争脱出来.法案还承认以前各派教会所兴办或管理的学校为国家教育机构.这意味着,教派管理下的学校在转变为政府管理下的学校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教育经费的补助,以避免学校因经费紧张而关闭的情况的出现,给教会学校以充分的思考余地.还规定,“学校里的普通教学与宗教分离.”“凡接受公款补助的学校一律不得强迫学生上特定的宗教教义课程,一般性宗教教学则须排在首节课或末节课,以利于学生在听课或不听课之间自己作出选择.”

2.2 实行强迫教育

虽然自1833年开始,英国教育就开始向着世俗化、平民化的方向发展,但长期的精英教育却根深蒂固.因而直到1870年,英国的教育状况仍不能令人满意,6-10岁儿童只有40%入学,10岁到期2岁儿童只有33%入学,利物浦有8万儿童,有两万完全没有上过学,两万儿童只上过教学水平很低的学校,大部分学生结业时仍是半文盲.面对这种情况,英国政府强烈地意识到,英国工业要跟德国及其它国家竞争,没有具有充分的基础知识的劳动力是无法取胜的.因而法案规定,各学区有权实施五至十二岁儿童的强迫教育.后来,又对这一规定进行了补充修正,1876年规定家长送子女入初等学校是一种义务,凡十岁以下儿童如未受过教育不能当童工;1880年正式规定初等教育免费就学;1893年规定凡十一岁以下的儿童必须入学.至此,实施初等教育和强迫教育已成为国家的职责,教育世俗化的制度终于在英国形成.

福斯特法案是奠定英国国家教育制度和实行普及初等教育的第一个法案,由此开始了国家掌管教育的历史,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后,英国才开始有了公立学校.[4]

3 初等教育世俗化的完成——国家全面控制教育

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英国本土教育面临很大挑战,大部分儿童疏散到了安全区,安全区里,虽解决了儿童的居住问题,但教育问题很难较好解决,虽然当时有多种多样的解决办法,都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而处在战争时期,渴望教育拯救国家,赋予教育以希望的思潮也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广大教师和社会工作者也强烈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因而,1944年,邱吉尔政府通过了以当时的教育署主席命名的“巴特勒法案”.

3.1 加强国家的领导权

法案把自1899年建立以来只负责督导责任的教育署,改称为教育部,并设教育部长.在法令中规定教育教育部长除负责促进国民教育,发展为完成教育目的而设的教育机关外,并监督与领导各地方的教育事业.根据法案成立的教育部,承担控制并指导全国教育发展的责任,使中央教育部门的权力有所扩大和加强.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地方教育当局及其他教育集团的利益.所以该法案体现出了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中央集权化倾向.[5]

3.2 教育经费的规定

法令对教育经费的规定是:公立学校,无论初等与中等公立学校,均由地方教育行政当局设立与负担经费;私立学校是由教会或民间团体设立的学校,它们又因接受地方教育当局资助的多少而分为受当局管理的学校,接受当局资金补助的学校和特别给以安排的学校等;独立学校,主要指公学,这种学校的财政独立,不受公款补助,在学校行政管理上也独立于国家教育制度之外,只是须接受教育部的视察.

3.3 学制系统的改革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制度.该法案对公立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其实,自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一直在努力试图改变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不相承接的局面.该项法案规定把英国的普通教育学校体系改为连续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教育,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并且规定地方教育当局负责保证在本地区开办足够的学校以提供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由三种学校实行:为2—5岁儿童设保育学校,为5—7岁儿童设幼儿学校,有的地方如果设立5—11岁的初等学校,则可在校内附充保育班,收3-5岁儿童.为7-11岁儿童单设初等学校.也就是要为还未达到10岁零6个月的儿童提供适合他们要求的全日制教育.并且向已经达到该年龄,但适宜同未达到该年龄的儿童一起受教育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要求的全日制教育.法令还特别规定,11岁以上所受教育为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相衔接.

这个法案的一系列的条款及实施标志着英国初等教育世俗化的完成.英国教育家邓特指出:“它也许构成了英国教育史上最有意义的一个进展.”[6]

4 几点启示

4.1 重视法律制度的保障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教育法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就是以强制性来保证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只有通过立法,才能更好地保证教育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财力、物力的调配与运用.可以说,教育立法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这不仅为英国经济、教育及社会的发展所证明,而且也为其它国家的教育发展所证实.同样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农村问题是个传统影响与现代现实二元对立的问题,而随之而来的基础教育毛入学率下降,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都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没有一个法律的保障,就没有一个稳定的教育环境.在近二十年,我国的教育法制法进程有了明显发展,从已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来看,成效显著.

4.2 注重教育的普及

教育的普及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调动社会各项因素积极参与,英国的普及教育也充分说明了这点,并且也证实了政府在教育普及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的教育一向是与宗教相分离的,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却是异常的紧密.特别是近代的中国,学校或者说是学生对政治的关注程度大大地提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学生力量的扩充,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量的扩大,可以大大促进社会的进步,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速.虽然从2000年后,我国高校连年扩招,毛入学率不断提高,但质量却日益下滑.同时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农村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民负担过重,农村学生缀学率上升,教师队伍不稳定.这样,在我国高教发展的背后就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如果不能从注重高等教育转向注重基础教育,不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不转变长期以来的教育的“求高偏执”观念,那么教育现代化的前途将是渺渺茫茫.没有教育作基础的经济,将是空中楼阁的经济.

〔1〕〔3〕贺国庆,于洪波,朱文富.外国教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7.

[2]程西筠.论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改革[J].世界历史.1989.4.

〔4〕李素敏.教育立法与英国教育体系的形成[J].河北大学学报,1996(4).

〔5〕姜俊如,王晓茜.英国教育立法与教育国家化[J].外国教育研究,1995(3).

〔6〕H·C邓特.1944年教育法:建议,可能及问题?前言.1944.

G620

A

1673-260X(2010)09-0190-02

猜你喜欢

世俗化补助金法案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工资基数应如何计算?
多次发生工伤的如何计发补助金
Industrial Revolution
美国禁止询问犯罪记录法案的立法与实践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美参议院未能通过控枪法案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印度政府未向胶农发放补助金
日本强推新安保法案说明了什么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