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陆统筹与区域产业转移问题探索

2010-08-15朱坚真

创新 2010年6期
关键词:北部湾梯度区域

朱坚真, 张 力

(1.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广东 湛江 5 2 4 0 8 8)

(2.广东海洋大学 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 湛江 5 2 4 0 8 8)

海陆统筹与区域产业转移问题探索

朱坚真1, 张 力2

(1.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广东 湛江 5 2 4 0 8 8)

(2.广东海洋大学 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 湛江 5 2 4 0 8 8)

区域产业转移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协调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产业转移不但有利于优化产业输出地的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而且可以增加产业输入地的总经济存量,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传统的产业转移的研究割裂了海陆产业的关联,使产业转移在空间维度的作用没有得到全面的体现。基于海陆统筹的角度探讨推动区域产业有效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从而使产业的区域转移在空间研究上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

海陆统筹;区域产业转移;产业转移

一、关于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视角

产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支柱,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是经济研究中一个中观层面问题,是研究区域发展所不能回避的。由于区域发展的程度不同导致了区域产业发展上的差异,这种势能差反过来促进了产业转移或产业要素流动。对于产业转移的理解要厘清一个思路:产业转移并不是任何产业都能转移,不同的阶段产业的转出有很大不同,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产业的转移不仅限于陆域空间,海陆产业的统筹是未来产业空间迁移的必然趋势。若不理解这点,东、中、西部区域间产业转移就失去了着力点。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和海特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国内学者在1980年代中后期也陆陆续续提出了关于我国梯级产业转移的构想,认为产业转移是依据产品周期循环的顺序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梯度推移主要通过城市系统来进行。[1]戴宏伟等认为内陆与沿海城市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主要通过城市来完成。[2]顾朝林把产业转移的概念泛化,认为产业转移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一个时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历时与共时兼容的经济现象,它既是对生产要素的空间移动的描述,也是对不同产业部门形成与演进历史的梳理。[3]王先庆指出产业转移的实质和关键问题是资本转移,但产业转移的主轴是技术转移。[4]陈刚等人认为在撤退产业转移中,发达区域的衰退性产业是主体,而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消长转换则是衰退性产业空间移动的内在根源和基本动机。[5]李小建等从区域基础、国家政策、发展战略等因素,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逐步降低,存在梯度差异,而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将导致一些传统产业向其它欠发达地区转移。[6]

系统理解产业转移,要从产业组织、产业关联和产业结构三个层面去理解产业转移问题,才能发现所谓的产业转移并不是一种纯粹的位移过程,它包括了两个维度和三个层面的变化。所谓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时间上的,时间维度包含了线性产业转移和非线性的产业转移两个概念,是历时和共时的一种辩证统一;第二个维度是空间上的,产业的转移不但发生在陆地空间位移,同时还包含了海陆空间的变化和海陆产业的联动。三个层面上的变化是指:一是产业组织(以企业的关系结构为载体)发生了实质性的位移,二是产业的关联度(产业链节点)发生变化,三是产业的结构出现变迁,当然这三个层面也同时兼容了产业内、产业间和产业外部的三种变化。从国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来看,对于区域产业转移的空间层面研究还缺乏深度和广度,而从区域产业的角度来看,国内一般讨论区域产业的转移是指东部沿海部分劳动密集型或重污染型的产业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研究很大程度上缺少了对海陆统筹层面上的产业转移研究。海洋经济和临港工业是东部沿海产业发展的重点,港城产业一体化是海陆产业统筹发展的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沿海经济与腹地经济之间形成了强势的双向产业转移链,这是未来海陆统筹的重点。海陆产业具有强的空间依赖性,海陆产业分离状态下的产业转移研究显然是不全面的。另外,产业转移已不单纯是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调控下进行,政府、大型企业成为推动区域产业转移的两股重要力量。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县域经济的活力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这一点在江浙与珠三角一带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产业转移的路径也正发生迁移,以城市为重点产业转移将逐渐转向拓展多层级的县域经济为重要路径,县域经济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也是产业转移中最富活力的基本单元。

二、国内海陆产业区际双向梯度转移的若干思考

一般的产业转移理论认为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加工业开始,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渐次推进。与东部相比,中、西部由于工业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区域间的发展形成了反向差,再加上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环境资源承载压力加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从而形成了区域间的比较优势,促使了区域产业沿某一路径发生位移。然而产业转移并不是一个单向梯度的空间位移,而是一种多层次的双向转移过程(包括梯度转移和反梯度转移)。当然有梯度就会产生空间的变迁,从产业转移的类型来看主要有梯度转移、间断蛙跳式转移两种。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时,产业空间推移的规模还比较小,一般以梯度转移为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运输、通讯等现代科技的发展,间断蛙跳式的产业转移将占优势,但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两种类型几乎可以同时存在。产业是一个巨型系统,内含了海洋产业和陆域产业,产业经济所蕴含的总能量是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相互作用所激发出的总势能。从产业结构划分的角度来看海陆产业是基本对应的,这种对应性在一、二、三次产业上都有充分的体现。[7]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东部沿海是产业和经济要素最为集中的区域,依托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是沿海地区最大的优势。区域产业间及海陆产业间都存在各自的能量梯度,其势能差就引发了区域的产业转移,通过产业转移来调和区域产业间系统的平衡和最优化。因此,对于区域产业转移的研究,这两者是不能被割裂的。

西部大开发政策提出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问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支持这种产业梯度转移。从东、中、西部的产业转移现状来看,产业转移显然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也不是完全放任市场所能够完成的。它是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纯市场或纯政策都无法取得好的产业转移效果。反梯度理论认为梯度理论不给落后地区发展机会,以局部发展掩盖了总体的落后,使落后的地区永远处于一种落后状态。我国目前所进行的东、中、西部的产业梯度转移并不利于保护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东部向西部的产业梯度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会降解中、西部低梯度区的后发优势。从转移效果来看,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地区的经济落后问题,因为转出、转入和路径选择的匹配上都存在问题。对产业转移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区域产业转移以区域间的产业能量梯度差为基础和必要条件,这种梯度差的形成主要源于各区域间在生产成本、要素禀赋、政策倾斜度以及产业分工方面的差异,在上述提到的两个维度和三个层面上发生变化。有效的产业转移必然引发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换和产业升级,转出地对转入地形成梯度转移的“涓流效应”,转入地对转出地形成“回波效应”,是一种良性双向的梯度转移。非理性的在产业梯度转移中,可能会更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区域产业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出现“断层”。

产业转移一个必要的前提是地域分工的可能性,只有基于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形成区域生产专业化的产业转移才有可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转移过程才能得以流畅和有效。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学说把贸易的理论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8]俄林的相互依赖理论也提到了相关的“域际分工”问题。[9]这两种学说显然推进了区域的产业转移,把地域分形、运输通路和经济利益作为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要素,其核心内容是要求区域的产业转移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区域经济优势,认为区域的产业转移会进一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区域区位环境和区域产业的空间布局。

很显然,东部地区既存在高梯度产业也同样有低梯度产业,在现有东、中、西部产业转移中就明显没有形成双向返流。在东部沿海区域产业经济活动高度集聚的过程中已经暴露出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间的矛盾,海陆产业结构的衔接上有很大的错位。东部转出的只是低端粗加工型或劳动密集型的陆地产业,尤其割裂了海陆产业的关联,海洋经济与内陆的腹地的产业衔接相当弱,这本身也削弱了东部经济自身的产业竞争力。海洋产业是未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平衡的道路,因为海洋的未来将面临同陆地一样的资源危机。中国国家海洋局在1996年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就提出了:“要根据海陆一体化的战略,统筹沿海陆地地区和海洋区域的国土开发和规划,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10]在海陆统筹基础上进行海陆产业东、中、西部的双向梯度转移,实现三大地带的区域协调发展,这是国家或地区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

三、海陆统筹与区际产业转移粘性

然而,从现实的产业转移情况来看,中国区域经济在非均衡发展过程中,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日益扩大。主要表现为沿海和内地、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扩大。[11]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其边际产业却并没有象政策所预期的那样,大规模地转移到西部地区,先富带后富的区域政策显然是受阻滞的,传统的产业单向梯度转移理论对此无法解释,这都是来源于区际产业的转移粘性。产业转移一般主要受国家政策的调整、劳动力成本、地价、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资源、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及政策这四种因素。四种主要因素的综合则形成了区际产业转移粘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转出地动力不足(体现在地方利益粘性);二是转移通道具有吸附性(或是产业的渗透压不足);三是转入地引力不足(或者说存在巨大排斥力),这种粘性也同样发生在产业内、产业间和产业外部三个层面上。按照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东部沿海由于其庞大的经济总量而具备极强的产业吸聚力,增加了产业转移的粘性。东部多数产业的转移靠的不是转入地的引力效应而是出于被动的转出地的挤出效应,这种粘性被自身所消解,真正的产业转移必须依靠引力来破解区域的产业粘性。区域产业转移的粘性本身很容易形成一种强的产业路径依赖,增加了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交易成本,对区域产业转移的助推政策进行降解,使产业转移的有效性不足反而变相加剧区域间的差异。

由于区域产业转移粘性的存在,区域产业梯度转移并不必然带来转出地的产业结构优化。从国际产业转移的情况来看,像英国产业革命后的产业转移推动了法国、德国的经济繁荣和生产力的变革,但作为转出地的英国本身没有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反而引发后期英国产业发展的萎靡;日本靠着自身的发展和对美国产业的部分承接开始了其经济强盛时代,但当其向韩国、中国以及东南亚等地转移产业时,正是由于产业粘性的存在,日本的产业转移并没有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为日本后期的经济泡沫埋下了伏笔。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观点,产业的优势取决于产业的竞争力,而不仅仅取决于对产业所进行的投入和成本,如果一个地区的某种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了比较优势,但只要还有竞争优势,那么,区域净转移就不会发生。[12]虽然日本、英国与我国的地域和国情有很大的不同,但从长远来看与我国东部的产业转移却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区域产业转移粘性产生的另一种现象就是产业转移的“诺思悖论”困境,这是由于体制惯性和地方政府自利偏好的存在,也是我国的一种特殊国情。诺思认为代表国家的政府往往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政府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政府税收的增加。中国产业转移的政策指向性很明显,西部大开发本身就是一种政策诱发的产物,但是由于地方利益和体制惯性所产生的区域产业转移粘性,造成了政府的存在是区域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政府又是区域经济衰退或区域产业转移发生阻滞的根源。

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得到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演化形式:产业聚集(依靠制度安排)→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市场力量)→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依靠技术进步)。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区域发展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特殊的制度安排促进了中国沿海经济的发展,使外贸依存度迅速提高,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政策的推动降低了产业转移的交易成本,边际产业的转出净收益大于所在地的资产专用性成本,同时大量的人口和生产要素不断向东迁移,陆地产业就向沿海进行产业聚集,这是一种逆向梯度的产业转移,所形成的高梯度极大促进了海洋产业的发展。发达的沿海经济也由于政策的助推以及自身所受的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开始出现沿海反哺内陆,产业转移开始出现梯度转移。而海陆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资源”瓶颈的制约,海陆双栖开发和海陆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是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13]但是由于区域产业转移的产业转移粘性的存在,东部的整个产业转移效果并不理想,陷入了产业转移的“诺思悖论”困境。未来的东部沿海产业发展是一种“海陆复合产业”,东、中、西间区域的产业转移就形成一条路径:陆地产业→海洋产业→陆地产业+海洋产业,这就是区域产业发展所必须实现的一种海陆产业的全面统筹。

四、一个实证:环北部湾中国段海陆统筹与中西产业转移问题

这里选取环北部湾中国段来考察海陆统筹与中西产业转移问题,环北部湾中国段的区域位置相对比较特殊,它们位于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结点,是中国东部沿海相对欠发达的区域。其本身既要承接来东部自身的产业转移,又要向中、西部等更低的梯度区进行产业辐射或转移,是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海陆统筹和双向梯度产业转移问题。例如中越北部湾划界后,环北部湾地区①本文所指的环北部湾均指环北部湾中国段。渔民面临渔场萎缩带来的困境,部分渔民开始“离海上岸”、渔民转产转业成了一种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产业的发展要进行海陆统筹,海洋产业开始向陆地产业分流或转移。[14]环北部湾地区目前经济基础较为落后,属于沿海经济“洼地”和低谷地区。东部地区海洋经济的成长为环北部湾提供了发展海洋产业和临港工业的新机遇,东部区域内部本身就存在着发展上的差异,低的内部交易成本促使了产业转移首先在东部区域内进行梯度转移,其中有一小部分产业由于挤出效应直接转向了中、西部。由于沿海经济的发展对腹地经济的依存度加大,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业转移的渗透压大于区域产业转移的粘性,使产业向中、西部发生二次转移。产业向西部发生转移和南海资源的开发都要求打通西南大通道建设,进行海陆的统筹促进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15]根据环北部湾的区位条件,承接东部珠三角的部分产业转入和适度的转出,对发展本身的海洋产业和临港工业都具有远大前景。

日益增长的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说明我国区域的产业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工基本明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这样中、西部的产业对东部沿海的依存度加大,中、西部与东部的产业联系更加紧密,为东、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由于东、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通道并非一条,没有产业经济作支撑的通道难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16]环北部湾中国段各沿海产业的发展,需要在海陆统筹的基础上既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并同时]向中、西部进行双向转移拓展腹地区域的成长空间。在区域协调发展和中、西部产业转移过程中,把环北部湾的发展作为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一条极佳的路径选择。西部资源丰富,环北部湾是重要的西南出海大通道,通过环北部湾与中、西部的双向产业梯度转移可以增强西南地区整体承接产业转移的资源比较优势,同时环北部湾所承接的中西部产业的反梯度转移能有效弥补东部其他区域(如珠三角等地区)能源、生产要素缺乏问题,从而能够通过区域的合理分工最大限度发挥各个区域的比较优势。

从目前环北部湾产业转移的情况来看,环北部湾在地理区位、海洋资源等基础条件有很大的相似性。加上由于本身区域产业转移粘性的存在,使得环北部湾在为争当西南出海大通道主要出海口和争夺同样的临海型大工业等产业转移项目而竞争,地区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产业结构雷同,区域内产业竞争加剧。如区域内各港口的飞速发展,形成多条南下出海通道,造成分流、截流西南物资,港口建设以及与之相联的临海工业建设合力不足。而且区域中心城市尚未形成,导致区内发展竞争激烈,牺牲各地的比较优势和分工效益,加剧内部竞争程度,极大地影响了区域整体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对外竞争力。

环北部湾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东、中、西部区域间的产业互动转移,而环北部湾区域要形成有效的产业转移,其重要途径就是要在环北部湾海陆统筹的基础上破解区域产业转移粘性,激活和发挥对区域产业转移影响最大的资源、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及政策这四个因素,形成一条产业聚集(依靠制度安排+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市场力量)→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依靠技术进步)的优化区域产业转移路径,这是解决区域产业转移问题的基本框架。环北部湾区域首先要发挥自身的基础优势形成“区域产业引力场”,尤其是以临海产业为纽带加强海陆产业的复合,吸引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开展错位竞争;其次,作为欠发达区域,环北部湾的区域产业集群形成过程是一个要素和资源的高度整合过程,要高度重视发挥政府的制度安排和市场的导向作用,对海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与东、中、西部产业形成对接。有效的对接可以形成多层次的梯度能量差从而引发产业的转移,通过区域产业的双向转移(梯度的或跳跃式的)来强化产业集团化之间的合作,使环北部湾各沿海区域和中、西部等腹地区域结成一个紧密的产业利益共同体,从而可以诱发各区域的产业升级。只有在此框架下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环北湾区域与东、中、西部的产业转移的问题。

[1]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戴宏伟,田学斌,陈永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3]顾朝林.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长江三角地区及主要城市比较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王文成,杨树旺.中国产业转移问题研究:基于产业集聚效应[J].中国经济评论,2004,(8).

[5]陈刚,张解放.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相应政策建议[J].华东经济管理,2001,(2).

[6]李小建.我国产业转移与中原经济崛起[J].中州学刊,2004,(5).

[7]栾维新.论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经济一体化[J].经济地理,1998,(3).

[8]亚当·斯密.国富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9]俄林.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M].北京:华厦出版社.2008.

[10]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11]朱坚真,乔俊果,师银燕,等.南海开发与中国东中西产业转移的大致构想[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1).

[1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3]韩忠南.我国海洋经济展望与推进对策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5,(1).

[14]朱坚真.师银燕.北部湾渔民转产转业的政策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9,(8).

[15]朱坚真.略论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设与南海海洋产业开发战略[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1,(3).

[16]朱坚真.我国东中西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初探[J].市场论坛,2007,(4).

[责任编辑:李君安]

Research on the Question of Sea-Land Coordination and Transfer of Regional Industry

ZHU Jian-zhen ZHANG Li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is an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way to break a lack of 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dustrial transfer will not only help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to enhanc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al output place but also to increase the overall economic stock of industry import places,to promote and stimul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out the region.Traditional research on industrial transfer separates the relation of the land and sea industries,and the rol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n space dimension has not been fully reflected.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transfer of regional industry and th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ordination of land and sea,so that the regional transfer of industrial in space could form a clearer framework.

sea-land coordination;transfer of regional industry;transfer of industry

book=42,ebook=141

F124.9

A

1673-8616(2010)06-0042-04

2010-08-05

猜你喜欢

北部湾梯度区域
一个改进的WYL型三项共轭梯度法
分割区域
一种自适应Dai-Liao共轭梯度法
一个具梯度项的p-Laplace 方程弱解的存在性
北部湾大学坭兴陶教学改革探究
一类扭积形式的梯度近Ricci孤立子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
北部湾的风
Preparatory Work before 2016 Pan-Beibu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