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筑泸州区域科技高地的战略构想

2010-08-15李彦严光菊赵成文

关键词:泸州高地产学研

李彦,严光菊,赵成文

构筑泸州区域科技高地的战略构想

李彦,严光菊,赵成文

在科学技术引领经济发展的今天,构筑区域科技高地,对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阐述构筑区域科技高地的必要性,通过调研分析了泸州构筑区域科技高地的可能性,提出建设科技高地的路径选择与政策举措建议。

科技高地;区域经济;促进;路径选择

一、泸州构筑区域科技高地的必要性

泸州综合实力的提升,社会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的改善,希望在科技,潜力在科技,关键在科技,出路也在科技。加快泸州科技高地建设,既是科技兴泸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泸州产业聚集功能、人才聚集功能、行业引领功能和区域辐射功能的关键性工程,更是提升泸州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这对泸州从科技高地走向经济高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它是泸州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引擎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关键在科技,科技发展关键在创新,科技进步与创新越来越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高地是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整体的跃升,它已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引擎和动力源泉。建设泸州科技高地,就是用科技来支撑、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它在泸州科技高地的建设过程中,必将整合泸州优势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以项目为引导进行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攻关,提升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速度的统一。

(二)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泸州在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城市影响力

城市的发展受到经济水平、人文环境、医疗科技、城市规划、教育、工业、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超越GDP的无形的软实力,诸如城市文化感召力、环境舒适力、城市凝聚力、科技创新力、区域影响力、参与协调力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因此,建设泸州科技高地,凸显泸州在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各同类城市中的比较优势,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泸州的城市影响力。要以科技为先导,以产业为基础,以项目为依托,产品的研发为目标,加大投资,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力。透过泸州科技高地的建设,蕴含着人才高地的建设,将自然而然地注入精神性力量,这本质上体现着城市文化品质和感召力、城市和谐力、环境舒适力等。这些无形的力量将使泸州在川滇黔渝结合部更具有区域城市的魅力、潜力、凝聚力。

(三)有利于整合泸州科技资源,形成泸州科技创新的集成优势

建设泸州科技高地,必然会以现有科研力量为依托,以酒业、机械、化工、能源、农业和医药等支柱产业和优势领域为载体,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发挥市场对科技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整合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政府相关部门的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结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多元化合作模式,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和科技支撑与科技引领条件平台,集聚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建立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健全科技创新体系。这将充分发挥科技高地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各类科技要素向优势产业聚集,加强多学科、多渠道、多领域的优势集成,激发创新人才尽其所能,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高新项目开发,促进创新和科技成果有序转化和产业化,形成特色鲜明、优势集中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泸州科技创新的集成优势,提升整体科技优势,并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从而提高泸州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二、泸州构筑区域科技高地的可能性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交通运输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东邻重庆,南界贵州,西连云南,北接成都,是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南贵昆经济区等三个重要经济区的叠合部,也是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泸州交通四通八达。作为四川第一大港口的长江泸州港,区位优势明显,拥有纳溪港区、中心港区、泸县港区、合江港区、古蔺港区五个港区,大小泊位共181个,货物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被交通部确定为四川省唯一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川黔高速公路、泸渝高速公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建设正全力推进,这几条大通道打通后,泸州到重庆的三环路只要1个小时,融入了重庆的一小时经济圈,而泸州到成都2小时,这样,泸州与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既可以依托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的资源、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要素,又可以有机结合贵州北部、云南东北部这些地区的资源,走上“依靠四川、依托重庆、融入成渝、拓展滇黔”的发展之路。

(二)雄厚的产业基础

泸州产业基础雄厚,早在“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就在泸州布局了一批军工、化工等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今,泸州已发展为一个综合性工业城市,形成了酿酒、化工、机械、能源四大支柱产业和以新型材料、新型建材、新型能源、生物医药等为主的新兴优势产业,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成为四川加快发展的八大工业基地之一,为泸州市科技高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一,酒业。酿酒是泸州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它享有独特的气候、土壤和水质等自然优势。联合国粮农与教科文组织专家认为,泸州是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酒的城市,是中国白酒不可复制的酿酒生态区。第二,化工。泸州是中国天然气化工的发源地,是世界最大的硝化棉生产基地,是全国16个大化工基地之一和14个大精细化工基地之一,是全国最大的化肥基地,是国内唯一的“801”产品生产基地,是西部地区最大的煤硫气化工原料基地之一,是全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目前正在打造全国循环型化工基地。第三,机械。泸州是全国九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大中型液压起重机、挖掘机制造中心和高性能液压件制造中心,在长江沿岸城市中,泸州的工程机械生产规模仅次于上海。第四,能源。泸州地处攀西-六盘水资源“金三角”开发区,自然资源富集度高,能源支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其中,煤炭资源优势尤为显著。权威部门统计,古叙矿区无烟煤探明储量69亿吨,占全省的33%,已列入全国13个大型煤炭开发基地规划,煤层气1001亿立方米,占全省的28%,已列入全省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硫铁矿资源探明储量32亿吨,占全国的14%,占川南储量的71%。

(三)众多的高层次人才

在泸州酿酒、化工、机械等产业和医学、农业科研方面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高级技术人才,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了较大的人才优势,这为泸州科技高地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截止2010年,全市各类科技人才29.5万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3人,省优专家48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46人、市拔尖人才12人、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131人,高级技师的6934人。就酒业而言,泸州有全国行业里最强大的技术队伍,有全国白酒界最拔尖的勾兑技术人员。目前,有国家级酿酒大师2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名,国家级白酒尝评大师6名、省级尝评专家35名,中级以上酿酒专业技术人才789名。 在化学工业,化工技术工人就是3.3万人,化工科技人才高达6000多人。

三、泸州构筑区域科技高地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

区域科技高地实际上就是区域内高效运用和整合科技资源的能力,因此,要提高区域科技高地的整体功能和效率,政府的科技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必须发挥积极的作用,积极利用业已制订的泸州市科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与计划,指导和引导区域科技力量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积极优化各类科技计划和相关专项计划的结构和功能。根据现有产业优势,结合技术进步趋势和产业市场发展前景,围绕重点领域、重大技术、重要产业强化政策和资源导向作用。

(二)加大经费投入

首先,可借鉴国外经验,面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对有市场发展前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代替进口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改造项目、高新技术产品以及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等活动,实行税收扶持政策。其次,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实行政府采购政策,通过预算控制、招标等形式,引导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择优购买本区域的高新技术及其设备和产品。第三,依据企业特点建立相应的授权授信制度、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信贷投入。可探索建立科技企业的创业担保基金,为技术开发潜力大,前景好的项目提供贷款支持。积极开展银企合作,帮助条件成熟的科技项目争取银行支持,吸纳金融资本,促进企业迅速做大。

(三)建立产学研的科技创新体系

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风险投资等参与创新的各种组织形成的紧密联系、互相合作和协调的网络,包括产学研合作双方或多方在技术产品、产业、投入、人才、市场等方面所形成的网络和战略联盟等。而科技高地的具体表现之一也正是产学研知识聚集效用。因此,要构建区域科技高地,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必不可少。在路径选择上,一方面,可以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鼓励在四大主导产业领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促使产学研联盟的战略合作贯穿于创新活动全过程,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另一方面,设立“产学研合作项目专项计划”。采用直接投资、贷款贴息、补助资金等方式,资助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以行业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应用为主要内容、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

(四)鼓励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

科技中介是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支撑和促进创新活动的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和评估机构、技术交易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等,这些中介机构在加强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推动技术转移、改善创新环境、监督调节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整合科技创新要素,提供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也对政府及各类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化发挥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首先,支持单位和个人按照市场化机制兴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其次,通过市场引导与政策导向,规范科技中介服务市场秩序,依托行业协会建立科技中介机构的信誉评价体系,实现优胜劣汰,造就一批优势明显、功能齐全、信誉良好、影响广泛的科技中介机构,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

[1]杜捷.南京市加快推进人才高地建设的研究与对策[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2]孟波,等.贵州区域创新比较优势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3]祝尔娟,王欣,李燕.构筑区域科技高地引领支撑经济发展:关于天津构筑科技高地的战略构想[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6(2).

[4]赵生龙,李继军.西安构建西部人才高地的构想及对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F127

A

1673-1999(2010)22-0089-02

李彦(1979-),女,重庆人,硕士,泸州医学院(四川泸州646000)人文社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学;严光菊(1979-),女,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赵成文(1966-),男,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2010-08-24

泸州市科技局2009年研究课题“泸州市科技高地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泸州高地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泸州老窖
燕晗高地
高地
实施“个十百千”工程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苏格兰高地求生记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泸州医学院 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