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

2010-08-15崔枫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崔枫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

崔枫

和谐农村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农村,必然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解决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难题,根本途径即创新。只有通过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载体和主体,才能增强农村文化发展的动力,实现农村文化的和谐和繁荣。

农村;和谐文化;探索与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构建和谐农村,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尤其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因为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加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和谐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

(一)和谐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社会发展与进步要有动力,从而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活力,包括对其物质利益的关注和精神方面的驱动。新农村建设是亿万农民群众共同的事业,必须对农民群众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法律教育,充分调动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主人翁责任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最大的热情和干劲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

(二)和谐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因此,提高农民素质的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即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经营技术素养与政治参与能力,以满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变的需要。”[1]

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它决定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性质。当前,因各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达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等传统美德受到冲击,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甚至损人利己思想滋生、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长。人们的民主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等犯罪现象时有发生。群众中封建迷信抬头,求神拜佛、男尊女卑等观念仍表现突出。这些都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宣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格,关爱弱者,伸张正义,维护公平等理念,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保障。

和谐文化建设,还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文化事业相对落后,农民科技文化整体素质偏低,这一状况严重制约着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障碍。根据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末,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约5.3亿人,其中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约1.73亿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约2.6亿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约占9.8%;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2]。在农村开展和谐文化建设,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势在必行。这不仅有助于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而且有助于农民形成崇尚科学、探求知识的精神,从而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更快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和谐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文化建设落后、发展不平衡

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乡村文化相对衰落。文化设施陈旧落后、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各地比较普遍的现象。另一方面,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效工程,它不能像经济建设的投入那样迅速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并随之增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一些乡镇政府便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把大部分精力放到跑资金、跑项目上,把大部分资金投向政绩工程、门面工程,而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却严重不足。更有甚者,一些乡镇干部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因此,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被忽视,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有力领导,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的经济发展等现象须高度重视。

(二)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人才匮乏

农民农忙时节因忙于劳作,几乎没有时间参加文化活动。农闲时节的主要文化活动方式就是看电视和听广播,也有较多选择聊天闲逛、打牌搓麻将,其他的如棋类、球类的活动开展得很少,上网的人就更少。调查显示,农民空闲时选择“看电视、听广播”的比例最高,占37.1%。选择“阅读书报刊”的占20.3%。选择“聊天闲逛”的占13.5%。选择 “打牌搓麻将”的占9.3%。选择“参加文体活动”的占8.2%。选择“其他”的占5%。选择“去娱乐场所”的占3.4%。选择“上网”的占3.3%,而且多是青少年[3]。

同时,受历史、现实原因的限制,尽管目前的乡镇都设有专兼职文化干部,但多数被调配做其他工作,并未专事文化,高素质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十分短缺,民间文化人才更是良莠不齐,大都处于各自为阵、散滥无为的状态,致使农村文化工作内容贫乏,方法简单,缺乏新意,难以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和谐文化建设贵在创新

(一)创新体制和机制,力求建设实效

1.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管理机制。第一,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围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和本地实际情况,“重点进行总体规划、技术指导、资金筹措、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等工作,协调解决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抓好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努力使广大农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分、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4]第二,创新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改变过去单纯以经济增长作为干部考核标准的评价办法,将文化建设的职责任务细化量化,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逐渐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改变过去单纯以有多少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有多少本藏书、多少盘光碟、多少台电视,有无正式规章制度等简单量化数字为衡量标准的评价办法,真正将文化设施利用率、更新程度等作为评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质量以及创建文明城市、文化先进县(区)的重要内容。

2.创新投入机制,形成多元投入模式。首先,政府要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给农民子弟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加强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其次,各级政府要完善经费投入体系,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划拨专项资金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室的日常经费开支。此外,还应提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研究、创作和培训等的相关费用。实行农村文化产品政府采购体系,尤其要对欠发达地区的乡镇,采用政府购买或补贴等方式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加大政府对农村演出、放映的投入,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看戏难”的问题。再次,除了加强政府的力量之外,还应积极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比如,对捐赠宣传文化事业的人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对协助捐赠者给与一定奖励。放宽文化事业的准入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和外资参与文化事业,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形成多渠道投资体系。

3.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在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进程中,培养和造就一批积极工作、乐于奉献的高素质农村文化骨干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要抓住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契机,对从事农村文化建设的人员多关心、多指导、多鼓励,让他们稳定思想、促使他们安心基层,乐于文化工作。多关心,就是要落实农村文化干部的编制、待遇和住房、养老等福利问题,解决他们工作生活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多指导,就是依托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传播渠道,建立基层文化人才培训网络,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激励他们成为农村文化的领头雁。多鼓励,就是支持和鼓励在职文化干部报考脱产学习、函授培训等学历教育或业务深造,从资金和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他们的艺术创作。除此之外,还要充实后备力量,制定优惠政策,畅通人才进入渠道,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和城市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服务。

(二)创新载体,丰富建设内涵

1.创新农村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创新农村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民族传统节日,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品位;利用“七一”等政治节日,组织爱国主义电影下农村放映,让农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国情、省情、乡情,让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利用基层选举的机会,深入开展民主法制教育,引导农民学习有关村民自治、“五五普法”安排的有关法律法规,懂得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受法律保护的正当权益,提高遵纪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利用农闲和集市,组织劳动技能比赛和戏剧、曲艺、科普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可以推行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活动,把诚信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等纳入评选标准,引导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革除生活陋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创新农村文化的传播手段。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剧团,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是农村文化的主要传播渠道,理应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为此,各级政府应齐抓共管,将乡镇文化站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影视数字化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国家和地区文化建设工程的力度,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要。

(三)创新主体,抓住建设根本

农民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活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各级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搞清楚农民的所想、所需、所好,组织农民参加新农村文化建设规划的设计,村规民约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概言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应交由群众讨论通过,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农民在享受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同时,更应该成为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成为主角。和谐文化建设要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扶持热心文化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扶持个体放映队、农民文艺表演队等发展。这些自办文化活动,一方面由农民自己组织、自娱自乐,贴近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另一方面为演职人员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和获得一定劳动报酬的机会,使文化户获得了相应的投资回报,由此实现了主办者、演出者和观看者需求的完美统一,真正做到了文化扎根农村、服务农民。

文化活动有其深厚的文化土壤,农村文化根在农村,命在特色,所以农村文化建设还必须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要开展命名活动,授予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等称号,并鼓励他们带徒授艺,传承农村流传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开展“文明特色乡村”、“民间艺术之乡”创建活动,开展特色文化产业开发与服务,使其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新增长源,不断为农村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1]蔡涛.发展农村文化应着眼于三大目标[J].党政干部学科,2009(8).

[2]刘尧.发展农村高等教育,培育5.3亿高素质农村劳动力[N].中国教育报,2008-03-08.

[3]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当前农民思想状况调查报告[EB/OL].2009-12-03.http://hxd.wenming.cn/mkszy/2009-12/03/ content_73711.htm.

[4]朱正刚.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话语权”[J].理论月刊,2008(7).

C912.82

A

1673-1999(2010)22-0055-03

崔枫(1979-),女,内蒙古包头人,硕士,滨州学院(山东滨州256600)社科部助教。

2010-08-14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