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低碳”之思
——刍议“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2010-08-15元晋秋廖春勇

关键词:低碳中心主义人道主义

元晋秋 廖春勇

(广西大学 政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面向“低碳”之思
——刍议“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元晋秋 廖春勇

(广西大学 政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低碳”标志着人开始自觉地从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出发,其出场不仅仅在于谋得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在更重要的意义上,它标志的是人自身实现的一种超越。马克思主义学说当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有着详尽的论述,完成的人道主义揭示的是真正本质意义上的人也即复归到合乎人性的人面对自然的态度,这种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低碳;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

对于“低碳”一词,目前并没有十分严格和精准的界定,从字面理解就是要控制和降低碳的排放量,目的是应对当前及未来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尤其是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试图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今天,在互联网上百度“低碳”一词,出现和其相关的网页约18,800,000篇(截止到2010年3月4日)。“低碳”正在或者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的热词。从这种“低碳热”来看,我们可以说“低碳”正在或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新的理念或潮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共产主义时论述道:“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那么我们应该在何种意义上去理解“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呢?所谓“人道”即人之本质,人道主义则是把人之本质看做根本性的。对于“低碳”成为引领人们生活的理念或潮流这一现象的思考,为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同时也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道路指出了一条明线。

一、“低碳”的出场方式

我们知道,“低碳”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并真正产生影响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让我们首先从一个常识性的历史事实出发。在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对于低碳经济的提出,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它提出的背景。当时,由于英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度很高,从能源供给安全出发,英国希望通过发展其他能源降低进口依赖和风险;另外,作为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英国有义务降低其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这个意义上说,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始于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需求。但由于气候环境问题的日益迫切,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深入和扩展,现在低碳经济已经被看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人类文明在21世纪需要面对诸多环境问题的挑战,低碳经济这种模式降低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在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从而成为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重要内容。

伴随低碳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影响的不断深入,“低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迅速扩大。近代以来,很多思潮发端于经济领域,进而成为引领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思潮,如由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而来的自由主义思潮。“低碳”这一理念同样由低碳经济这一普遍受到推崇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来并日渐深入人心。在这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源于应对能源供给安全和气候变化需求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低碳”这一新理念的意义究竟何在?

就“低碳”的出场方式而言,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历程考察中,可以清晰地呈现出其必须肩负的历史发展使命,即应对危机,谋求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而“低碳”理念的迅速升温至成为一种潮流所引发的人们意识领域内的“革命”,绝不仅仅只是应对危机谋求继续发展那么简单,它还有着更为积极和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一种新的人类意识正在形成,这种新的意识体现出了人对待自然环境的新态度,即人自觉地从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出发。在这种意识的指引下,可以说人自身实现了一个新的超越,那么这种新的超越应该如何理解呢?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

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许多学者将当前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归咎于“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对于人类能否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还存在着诸多有待澄清的疑虑。伴随着人们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日益明朗起来。在《走向自然的伦理》一书中,郑慧子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条独特的思路: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人这一物种的进化的话,可以形成这样一种可以接受的共识:在生物物种进化的方式上,人类与动物的进化方式存在着明显不同的路径,人类走的主要是一条脑进化的路径,而其它物种则是以体质进化为主要特征的。人类这一物种通过大脑的发育所表达出的日益增长的智能来应付环境压力,而其它物种则通过进化出更加完善的、专门化的、有机的身体器官达到种的生存和繁衍,因此,动物的体质进化是一个外化的生存适应方式,它们与环境之间形成的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一一对应的适应关系,而人则是由外化的体质进化转向了内化的脑进化的方向。由于这一根本性的变化,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具有无限潜能的成辐射状的适应关系。脑进化所表达出的智慧的生存力,使人成功地突破了体质进化给一个物种带来的限制,进而使人进入了一个更加自主或自由的进化过程中。伴随着这种智慧的增长和积累,人不仅成功地适应了周围的生存环境,而且还不断地影响着自然环境的进化方向。

重要的是,人实现个体和种的生存和繁衍的过程,是一个意识化的过程,这个意识化的过程深刻地改变了人与自然界的力量对比,即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利用自然塑造自然。如果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的结果没有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极限,即使人的行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或许此刻不会有对自己行为的反省,因为这只是作为一个物种意义上的人的独特的生存方式而已。对于作为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物种的人类来说,其面对的第一个基本任务就是生存,否则就不会有人在生物学或有机体意义上的存在和发展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人类的生存智慧体现在人类的文化当中,或者说人类的文化即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结晶。在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这一物种在这个阶段上对于生存智慧的确证在文化上便显现为“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文化观念。同时,人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还在于人是依赖于文化而进化的物种。作为一种类存在物,人还是一种道德物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并不是人的本质的规定,否则,人将同其他动物无异。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正是作为道德物种才与其它物种有了本质的区别,这也是人类在实现了自身物种的存在和发展之后所要面临的新的使命。这种使命与其说是第一个阶段的文化进化完成之后的新任务,不如说是人类对于自己本质的认识与复归。

正是在面对这种新的使命的形势下,人自觉地向自身逼问人的本质问题。到此,人类的文化进化开始出现了人作为人的,或作为道德物种的生存实践的转折。哲学在当代的环境转向可以说明这一点。至此,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的“人类中心主义”得以完成或者说消解,而这种消解对于人来说便是人自身实现的一种新的超越,这种超越的实质便体现为对人的本质的进一步的真正的占有。

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对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这样一种物种的存在,在马克思那里呈现为人的自然属性,但人之为人更重要的是其社会属性。对于生物学意义上人类物种的超越完成或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的社会属性得到了彰显。作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揭示的真理,那么在马克思那里,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应该在何种意义上面对自然呢?

三、人道主义的完成

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就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历史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1](P24)。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那里同样有较为详细的论述: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联系,不外说是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P272)。这表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则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那么人在实践活动中就必须从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出发,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此外,马克思还论述道: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2](P301)这里清楚地表明,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才是存在的,那么,对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物种而言,自然界是没有生命的,如前所述,作为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物种所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便是在这个意义上而谈的。

人的真正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社会属性揭示的正是人的本质属性。我们不可否认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作用,但对于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更有赖于对其社会属性的占有。同时,对社会属性的占有恰恰体现出人对自身的超越和人的本质的复归。马克思就此曾论述道: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2](P297)在这里,马克思谈到了人的异化后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对人的超越和纠正,使“人”成为人,使“人”占有人的真正本质,其目标指向的便是共产主义社会中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的人。至此,人道主义得以完成。完成的人道主义揭示的是真正本质意义上的人,也即复归到合乎人性的人面对自然的态度。这种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这种状态下的人所坚持的主张是超越了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物种或者说是自然属性的人的“人类中心主义”,这种状态下的人坚持人类应当自觉地从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出发这样一种主张。至此,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才能够得以解决。

综上分析,我们在这里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猜测和预言:作为一种“低碳”的理念或潮流,必将成为一种主义。事实上,这种“低碳主义”正在影响和引领现代人们的生活,而其实质就是通往人道主义的完成所做的努力,尽管这种努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某个很小的方面的工作。那么,对于当下的人们而言,在这种“低碳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其意义有待我们继续探讨和丰富,在现实生活中更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去身体力行。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B018

A

1673-1395(2010)01-0244-03

2009-12-10

元晋秋(1984—),男,河南林州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低碳中心主义人道主义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跟踪导练(一)5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低碳经济视阈下的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研究
引发“失败”实验中蕴藏的正能量
学佛能使世界变的更“低碳”吗?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