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期刊社建立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2010-08-15李杨萌

关键词:领导者激励机制误区

李杨萌 焦 睿

(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司务长》杂志社,湖北襄樊441003)

试论期刊社建立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李杨萌 焦 睿

(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司务长》杂志社,湖北襄樊441003)

当前,激励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政府、学校、企业等。激励机制已经成为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期刊社的市场化改制,其激励机制也随之建立起来,但其中也存在许多误区。期刊社建立激励机制应遵循真实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公正性原则、效应性原则和制度性原则。

期刊社;激励机制;遵循原则

作为新闻出版机构的一种,我国的期刊社也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进行着各方面的变革,但无论改革的方式和程度如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畅通机制、提高效率,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好地为国家的科技、教育、文化事业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期刊社内部的管理问题已经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相应的激励机制也在摸索中不断地建立起来。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禁锢和期刊社编辑人员,尤其是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欠缺,众多期刊社对激励机制的理解还非常片面、狭窄,存在许多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对期刊社的发展和生存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笔者将对期刊社建立激励机制的根本原则进行探讨,以期对期刊社管理者和编辑人员有所帮助。

一、激励的含义及对其理解的几个常见误区

(一)激励的含义

国内外学者对激励定义的角度、范畴和立足点各有侧重。如阿特金森1864年提出的,“激励就是此时此刻对行动的方向、强度与持续性(直接)影响。”M·R·Jones指出:“激励所涉及到的是行为怎样发端,怎样被赋予活力,怎样延续,怎样导向,怎样终止,以及在所有这一切进行的过程中,该有机体呈现出何种主观反应。”“激励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之义;广义的激励则是指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人的热情,启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潜能,使其行为朝向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而努力。”[1]“管理行为学中的激励,主要是指启迪人的心灵,激发人的动机,挖掘人的潜力,使之充满内在的活力和动力,朝向所期望(或既定)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2]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在兼顾科学性与广泛性的平衡上,可以将激励定义如下:激励就是组织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如设置环境、传递信息、施加奖励、营造氛围等,对员工产生正面的影响,使其产生内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发挥最大作用的过程。

(二)对激励理解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认为激励是外在的,是由领导者或者管理者从外部施加给组织成员的。常见表现为,某些期刊社的主编和管理层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对期刊社的各种事宜独断专行,从不征求编辑人员的意见。在情感上,管理者不与编辑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彼此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在利益上,管理者以自我为中心,财务管理不透明,暗箱操作,甚至侵犯编辑人员的合法利益,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在业务上,不注重授权,不注重发挥编辑人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是搞“一言堂”,利用威权高压和等级制度,让编辑人员成为单纯执行工作指令的“工作机器”。

误区二:认为激励等同于经济利益,忽视精神激励。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原本宁静的书斋——期刊社,也未能幸免,许多领导者都将物质奖励作为激励的首要方法,甚至是唯一的方法。领导者动辄就用奖金和福利待遇来刺激员工的动力,而员工也将工作目标和高额奖金对等起来,没有奖金的事情就不去干或是消极对待。随着奖金刺激的减弱,编辑人员又要求更高的数额,导致恶性循环。

误区三:认为激励主要是精神激励,忽视物质利益的满足。与误区二正好相反,一些老同志仍怀念计划经济时代的单纯的奉献精神,对物质奖励非常反感,将精神作用无限拔高。管理科学表明,没有现实利益的精神激励,作用有限。可见,精神与物质激励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二者的关系必须协调好。

二、期刊社建立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不以学科为界限,而是侧重于激励的实践性和有效性,并结合期刊社自身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组织文化、人员构成、整体素质、内部氛围等,提出期刊社建立激励机制,实行有效的激励制度所应遵循的原则。同时,鉴于激励理论更加贴近于管理学范畴的实际,笔者也将对期刊社领导人员,如社长、总编(主编)、编辑部主任等如何实施有效激励提出若干建议。

(一)激励应遵循的几大原则

第一,真实性原则。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激发编辑人员的工作动力,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编辑人员的工作状态、工作动力、工作激情、工作业绩都有所差异,领导者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必须根据编辑人员的实际情况确定激励手段和激励方式,要全面、细致、具体地了解编辑人员的工作状况,以此为依据进行奖惩选择。如果领导者不调查、了解、观察编辑人员的工作情况,就难以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也就会造成赏罚不明的结果,严重影响编辑人员的积极性。

第二,适度性原则。适度是以真实性为基础的,但又比真实性更加深入和具体。对编辑人员做出的成绩,领导者要给予适量适度的奖励,既能让编辑人员感觉到自己的成绩被肯定、被奖励,充满工作的激情,同时又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还有提升的空间,保持紧迫感。

第三,公正性原则。任何一个期刊社都拥有一定数量的编辑人员,期刊社的工作要想良性运转,必须依赖全体编辑人员个体工作积极性和团队协作配合。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领导者必须一视同仁,做到不分职位高低、远近亲疏、岗位分工、资历深浅,实事求是,按照编辑人员的工作业绩给予奖励;二是要公开透明,让所有编辑人员都了解自己与同事的业绩,让大家彼此心中有数,不至于产生无端的猜忌与矛盾;三是要杜绝平均主义,当员工做出不同业绩之后,绝不能不论贡献大小、表现好坏,搞平均主义,挫伤大家的积极性。

第四,效应性原则。产生效应,既是所有激励行为的核心,也是激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效应的激励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激励手段运用得当,就能够产生正面的效应;如果激励手段运用不得当,就会挫伤编辑人员的积极性,产生负面效应。

第五,制度性原则。一方面,激励本身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来实施,比如对激励对象的考察、核定、审批、实行、发布等;另一方面,经过总结和试验后,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规范严格的激励制度,只有以严格细致的制度对编辑人员进行激励,才能产生良好而持久的效果。

(二)领导者实施激励的原则

第一,建立优秀的期刊社企业文化。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激励的最终作用永远是从编辑人员内心发挥出来的。在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编辑人员将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发挥出自身的全部创造力与潜能,也能清楚地为自己定位,并与同事良好相处。

第二,领导者要让编辑人员能随时看到自己。期刊社的领导者要积极融入编辑人员的工作环境和感情氛围之中,不要被员工当作权威或圈外人。同时,领导者要随时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真诚与力量。

第三,为员工创造广阔的发展平台。每个编辑都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领导者必须为他们提供优越的工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平台,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技能。

第四,要讲究诚信,言必信,行必果。领导者的大忌是言行不一,如果领导者承诺的奖励措施最后不能兑现,将会严重影响其威信和编辑人员对单位的信任度和归属感,最终丧失工作积极性。

[1]徐永森,戴尚理.激励原理与方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1.

[2]周诚圭,等.管理行为学概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 强 琛 E2mail:qiangchen42@163.com

book=937,ebook=937

G239.22

A

1673-1395(2010)04-0009-02

20100504

李杨萌(1981—),男,河北保定人,编辑,主要从事编辑出版学研究。

猜你喜欢

领导者激励机制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闭目塞听,才是领导者的第一大忌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真诚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