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鲁迅《随感录四十一》中的改革思想

2010-08-15刘蕾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改革者鲁迅改革

刘蕾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 421000)

析鲁迅《随感录四十一》中的改革思想

刘蕾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 421000)

鲁迅,一位具有原创性的现代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的思想是中国20世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鲁迅的思想包括他早期的进化论、尼采个人主义、改造国民性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揭露和抨击等等。论文力图通过分析鲁迅《随感录四十一》这篇杂文来探讨鲁迅的改革思想。

鲁迅;改革;反改革;青年

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是“20世纪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宝贵的世纪思想文化遗产。他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的国民性的深刻体认与剖析,使他对中国国情的把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鲁迅的思想虽然也有他的局限,不能给我们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但他给我们思想以启迪。改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时代话题,而鲁迅一生都在不遗余力地宣传改革。论文就力图通过分析鲁迅《随感录四十一》这篇杂文来探讨鲁迅的改革思想。

中国现代呼唤着改革,但由于封建传统势力强大,垢污深积,又“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1918年,“五四”文学革命刚刚展开,就立即有人写匿名信攻击改革者,以“数麻石片”来嘲讽,其大意是没有本领便不必提倡改革,不如去数麻石片的好。当时新文学阵营多着眼于具体文学形式的论争,但鲁迅却没有理会对于冠冕堂皇的“旗帜”与“名称”,只是拈来其风凉话,以思想革命的角度生发开去,揭示出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改革主题。

一、中国现代改革的艰难性

在这篇杂文中,开头就从反改革者“数麻石片”、“洗煤炭”等嘲讽改革的方言中,挖出了中国社会的守旧心理,指出了中国现代改革的艰难性。如:“说一句话,做一件事,倘于传来的积习有若干抵触,须一个斤头便告成功,才有立足的处所”,“否则免不了标新立异的罪名”,“或者竟成了大逆不道”。这种守旧的心理,过去可以导致株连九族、连累邻居的严重后果,现在改革者只招来几封匿名信,就算客气了吧。由此可见,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中,要改革并非易事。因为一旦涉及改革,就必然抵触中国的封建传统势力,必然与中国当时社会民众根深蒂固的守旧心理相冲突。

鲁迅来自传统中国的黑暗的深渊,来自现代的源头,来自东西文化冲突的第一波,来自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型的粗糙的摩擦面,鲁迅始终抓住中国数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深刻地揭露和剖析了国民劣根性。中国人民已经习惯于奴隶的非人的处境:麻木、苟且,逃避自由;对于现实:一是不敢正视,二是善于遗忘。由此,鲁迅深刻地揭示出了千百年延续下来的风俗、习惯势力、守旧心理,是阻碍中国现代社会改革、进步的大敌。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在这里,鲁迅提出的破毁万难毁的“铁屋子”的思想,源于他对中国社会独特认识的历史哲学。他认为,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政治文化铸就的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的现实,若改革,则连搬动一张桌椅都要流血,昏睡的人们又是如此之多,这就导致了改革的艰难性。“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那么,为什么在中国现代社会里,进行如此小的改革也会如此艰难呢?在这篇杂文中,就找出了其根源“与传来的若干积习有所抵触”。鲁迅在《习惯与改革》中指出,“体质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对于极小的一点改革,也无不加以阻饶”。从这一件小事上便透视出中国国民精神的保守,正是由于封建中国千百年延续下来的风俗、习惯势力、保守的心理,使得中国现代改革举步维艰,这与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提出的“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的认识是一致的,没有习惯势力改革的革命,“如沙上建塔,顷刻倒坏”。然而,鲁迅深知改革之难,所以才坚定说道:“但以为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二、改革是具有开创性、冒险性的事业

鲁迅是战斗者、改革者,他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为文学而文学”,“为研究而研究”。他遵奉他自己愿意遵奉的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而决不遵奉“皇上的圣旨”。他摆脱了传统的枷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推毁旧事物、催促新生者的战斗,那目标就是“为人生,而且改良这人生”。

改革是具有开创性、冒险性的事业,不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势必要标新立异。鲁迅在当时是相信进化论的。但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在这篇杂文中,鲁迅就以猴子变人的过程说明这一道理。“但我不懂,何以从前的猴子,不都努力变人,却到现在还留着子孙,变把戏给人看。还是那时竟没有一批想站起来学说人话呢?还是虽有了几批,却终被猴子社会攻击它标新立异,都咬死了,所以终于不能进化呢?”从这个生动的比喻中我们可以看出,改革是具有开创性和冒险性的事业。一旦涉及到改革,就必然触犯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必然背离传统意识形态,这都会阻碍改革的进程,也会给改革者带来严重后果。但是,鲁迅以猴子变人的过程论证了改革的开创性和冒险性,而且预言,将来还会有“尤为高尚尤近圆满的人类出现。到那时候,类人猿上面,怕要添出‘类猿人’这一个名词。”

鲁迅痛感到,“旧社会的根底原是非常坚固的,新运动非有强大的力不能动摇它什么,并且旧社会还有它使新势力妥协的好方法,但它自己是决不妥协的。”他认为,中国过去的许多改革,每次都是新的敌不过旧的,大的方面的原因是在新的一面要求很小,容易满足,没有坚决的广大的目的。改革必须是通盘的改革,不能苟安于目前暂时的位置或局部的胜利,所要的是不断地战斗和解放。

三、对反改革保守者的批判

正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守旧心理,使得改革者招致了严重后果,但反改革的作用也是一样的,它能逼使意志薄弱的人因此萎缩,从而自暴自弃起来,终于也认为改革无益,不知不觉地也加入了“数麻石片”党。

鲁迅从而指出,“专谋时式的成功的经营,以及对于一切的冷笑”,正是中国当时“社会上毫无改革,学术上没有发明,美术上也没有创作”,更没有“多人继续的研究,前仆后继的探险”的重要原因。然而,不改革保守也难。如果冷笑者多,而且得势,社会肯定是不会进步的。“中国的人,大抵在如此空气里成功,在如此空气里萎缩腐败,以至老死。”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在这里不仅批判了一切眼光浅短的短期行为和投机取巧的功利主义,同时对反改革保守者也进行无情的批判。

鲁迅的思想是激进的、战斗的。他从对历史和现状的深刻剖析中洞察未来,他并不轻许给人们黄金世界的美梦,而是教给人们在新的战斗中怎样迎击“旧”的和“新”的黑暗,指示改革社会的战略战术。鲁迅一生都在不遗余力地宣传改革,对于反改革保守者,鲁迅同样给予了坚决的批判。在《论“费厄泼赖”应当缓刑》中“但我敢断言,反改革者对于改革者的毒害,向来就并非放松过,手段的厉害也已经无以复加了。只有改革者却还在睡梦里,总是吃亏;因而中国也总是没有改革,自此以后,是应该改换些态度和方法的”。鲁迅对“费厄泼赖”的批判,是针对反改革者对于改革者毒害手段的厉害,正是看清了反改革者的丑陋的本质,同时也是对反改革保守者的无情的批判。他认为反改革者的野兽性,改革者是难以推想到的。当然,鲁迅也并非无条件地反对“费厄泼赖”,目的是为了中国的改革,因为如果反改革者一味地阴谋暗箭、诽谤陷害改革者,而改革者却一味“费厄泼赖”,恐怕不免要受伤致死、贻害改革事业的。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效之后”。鲁迅对于这些反改革保守者一向都持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对他们加以了抨击与批判。

四、号召中国青年“抗拒、改革、奋斗”

鲁迅,被称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的导师,因为鲁迅他总是用博大、无私的爱去感动、鼓励每一位进步青年,他为青年人一点一点磨去了自己的生命。鲁迅对青年人总是给予了无限的期望与希冀。在这篇杂文中,鲁迅便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号召中国青年“抗拒、改革、奋斗”。

“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鲁迅用非常形象生动的话对青年人寄予了希望。鲁迅一方面大声疾呼号召青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骄不馁,另一方面又语重心长地劝告青年“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同时,鲁迅又引用了尼采笔下的超人,“能容纳浊流,容下人们的大侮蔑。”鲁迅号召青年们不必在意“匿名信”,引导青年们继续迎难而上,勇于打破封建束缚,积极地进行社会改革,“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它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由此可见,鲁迅是极力赞成社会改革的,同时也对中国青年抱有极大的期望,“即使是浅水,也可以学学大海。何况从暗地里掷来几粒石子,泼来几滴秽水,只不过是卑鄙行为,连大污蔑也说不上。”鲁迅一方面教育青年人抗拒反改革者的冷笑和暗箭,另一方面也激励青年人迎难而上,为改革去奋斗。

如果说鲁迅时代的青年开始了这样的改革奋斗,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坚持”下去,敢于面对新的问题,做出新的“抗拒、改革、奋斗”,并且把这种奋斗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鲁迅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现代文化事业和现代文学事业,并且揭示出了中国现代改革的大主题。鲁迅的改革思想,是完全落在社会层面上的。鲁迅以其深邃的改革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同时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

[1]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王景山.鲁迅名作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

[4]竹潜民.鲁迅晚年思想的当代解读[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

I207

A

1673-0046(2010)11-0194-02

猜你喜欢

改革者鲁迅改革
鲁迅,好可爱一爹
改革之路
鲁迅《自嘲》句
改革备忘
向改革者致敬
改革创新(二)
如何创造环境, 让改革者“有为”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瞧,那些改革推手
吕日周:10年前的改革者对今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