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校企合作条件下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

2010-08-15冯昭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资格证书校企设置

冯昭军

(徐州市职业教育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0)

浅谈校企合作条件下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

冯昭军

(徐州市职业教育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0)

“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其课程设置要遵循重基础、重实践、重灵活性等原则。在具体的设置中,要实施弹性化课程和双证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依据。企业对职业需求是最了解的,学校只有与企业结合,才能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校企合作便应运而生。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应该以需求导向,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职业能力本位观念。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入手,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构成相关教学内容。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校企之间出现了真空地带,而市场尚未完全在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一方面,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的一些岗位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人,使得人才供应数量、专业类型、人才规格层次呈无序状态。

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产生规模效应。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的一个专业面对一批企业合作,培养的也是一批技能人才,解决的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批企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

只有校企合作,才能走上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不仅能够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问题,还能解决速度问题。与传统培养制度不同,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下的职业院校都拥有校内实训条件。学生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再到企业顶岗实习,这种培养方法与传统的师带徒和企业办校制度相比,效率更高。

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保证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兼具校内文化知识教学和企业岗位能力实训两个领域、两种空间、两种能力教学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结合,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切实体现。

二、校企合作条件下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重基础原则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流动的加快,勿容置疑地给职业学校的学生带来了无形的巨大压力。因此,打牢基础,“以不变应万变”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对文化基础课的设置,应按照职业学校文化基础教育的要求来安排。其中,要加强语文、数学、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学,所有的文化基础课程都必须列作必修课,教学时间不得低于总学时的40%。

(二)重实践原则

课程设置既要体现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实践环节、内容,又要体现交叉复合岗位和职业的实践内容、形式,还要体现各种实践的可操作性。为实现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的这一目标要求,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大专业课的实训课时,实训课可以占到课程总学时的75%;二是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需要,尽可能单独开出一些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践课程。同时,在相关的课程开出以后,原则上每学期都应安排一次综合实习。其实践环节、实践课程不是依附于理论、验证理论的考查课程,而是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形成实践教学体系——点(实验课)、线(课程设计、课程实习)、面(综合实训、综合实习)一体(毕业实践、毕业设计、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各实践环节链接、递进的系统过程。职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在由点连线、由线到面、由面扩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

(三)灵活性原则

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在保证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选修课程的门数。其中限选课的门数原则上应按不低于“2选1”的比例设置,任选课原则上应按“3选1”的比例设置。选修课可以开设一些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人口、资源、环境、法制、管理、社交方面的课程,还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包括专题活动)。二是要加大选修课的教学时间,原则上选修课的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不得低于15%。三是对已形成的各专业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要实行滚动式设置。

三、校企合作条件下的课程设置

(一)实施弹性化课程,全面引入学分制

学分制是与学年制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制是以学年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则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需要弹性化课程,这种弹性化具体体现为多样性和选择性。而支撑可供选择的多样化课程实施的是学分制,因此职业学校应全面引入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选择课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还可以使学生先就业创业,再学习,或是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下,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都将随之产生较大的变化。学分制既可以对学生以往的学习或工作经验进行认定,又可以实现跨机构的学分互认和积累。需要注意的是,职业院校除了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外,还要充分体现学分制的选择性功能,开展全面、全员和全程性的职业生涯指导帮助学员学会理性地选择。

(二)实施“双证教育”,谋求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等值

根椐《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的规定,要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其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为了规范劳动就业、提高生产效率而采取的切实措施,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零距离对接,职业教育课程必须把学历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整合起来,并且建立一套完整的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社会上仍然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与使用低素质劳动者进行低水平生产并存的现象,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的不等值是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人们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点可以借鉴英国职业资格证书的经验。英国的“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连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一起,将取代其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为全国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一个渐进的框架。因此建立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等值,将有利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顺利推进,也为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提供了保障。

(三)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建立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

从当前国际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各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如日本推出的“体验式”就业计划,英国实施的两种工作本位的学习(现代学徒制和基础学位),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等,都反映了这一走向。因此,在培训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才能够提高认知学习的效果。

由于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导致办学条件和环境的差距,模式的选择具有多元性。这些差别主要可以归纳为几个因素:设备、产学合作程度和师资力量。按照这些因素的不同,学校可以采用不同的课程模式,以实践为导向,整合各种优势资源。

(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原来沿袭学科制或准学科制的课程模式,强调课程的学科性和系统性,这种课程模式在广度上缺乏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关照,在深度上缺乏职业教育应具备的人才培养特色。这种现状极大地阻碍了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因此必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很多老师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薄弱,难以有效实施模块化课程,其实这是对模块化教学的不了解。在设计教学模块时,要从专业或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出发,最终达成将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块切分为若干个小模块,形成模块链与模块群,通过一个个小模块的完成达成专业或课程教学目标。具体来说,专业设置完成后,要相应地落实到课程层面,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课程模式,其落脚点在“宽”和“活”上。

“宽”的具体要求是:广泛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包括所设专业对人才需求量的分析、对应的职业分析、新职业或传统职业内涵变化的可能性分析等。然后在市场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分析,明确该职业对从业者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这里强调的学习内容并不针对某一特定职业岗位,而是着眼于相应职业群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宽泛性,为学生继续学习、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确保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的后续力,增强其发展的后劲。

“活”主要体现在根据市场需求,就某一专业的岗位群明确几个主要方向,每个岗位的方向对应若干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又对应若干教学单元,进而再逐级分解每个教学单元里的知识点、能力点,其对应的就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这种逐层分解的模块课程不仅可以使学校按照市场变化调整课程设置,灵活组合教学内容,也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选择特定的专业模块学习。模块课程可以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大大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满足其多种发展需求。

[1]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5-109.

G718.5

A

1673-0046(2010)8-0043-02

猜你喜欢

资格证书校企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对完善查验员资格管理机制的思考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应用研究——以安防技术应用二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例
论高职院校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