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邢昉与竟陵渊源考

2010-08-15沈菲

文教资料 2010年18期
关键词:竟陵崇祯洞庭

沈菲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邢昉(1590—1653),初名忠卿,后改为昉,字孟贞,高淳薛城人,明诸生。少负大志,“9岁能作文,16岁即能写诗”[1],然屡试不第,崇祯五年孟贞第六次参加乡试,被主考斥为“太狂”愤而作《太狂篇》,此后摒弃功名,忘情山水间,与友人诗文酬酢,直至终老。生平著作有个人诗集《石臼前后集》、《唐风定》刻印行世。

启、祯年间是邢昉诗歌创作的活跃期,诗学思想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以谭元春为中心的竟陵发展后期,考察诗旨以复古为宗的邢昉与以幽深孤俏为旨的竟陵派的渊源,对我们理解邢昉诗学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邢昉与葛震甫

葛一龙(1567—1640),字震甫,洞庭人。赀授云南布政司理问。诗有盛名,有《尺木斋》、《修竹篇》、《筑语》等集。早在万历四十六年八月十五日,葛震甫即与钟伯敬、李维桢诸人集于俞园,有诗唱和。次年,谭元春出游吴越前,与震甫会面,并有诗相赠。先是,一龙有诗寄友夏云“君到白门予到山,相去四五日之间”[2],可见震甫为见友夏,特从山间返回,天启甲子年间在北京与友夏过从甚密。其诗风颇受竟陵派的影响,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载“(震甫)已而年渐长,笔渐放,楚人谭友夏之流相与尊奉之,浸淫征逐,时时降为楚调”[3]。

据汤之孙《邢孟贞先生年谱》载“崇祯九年,邢昉与顾与治、方文、葛震甫、杨日补、史若翁等数十人结社秦淮”[4]。此后方有往来,至崇祯十三年震甫离世,二人相交四年有余。

崇祯九年,秦淮结社,适逢谭友夏北上过宁,有《同葛震甫、今度、无补、见末、与治集邹满字节霞阁与郑千里邻喜闻谭友夏至共用邻字》、《同葛震甫送谭友夏北行看友夏题郭圣仆墓》。

此后两年,孟贞与杨龙友久居华亭,震甫时在白下(孟贞《葛震甫挽辞二首序》“葛震甫久游白下,庚辰四月归”),未与震甫谋面。直到崇祯十二年三月,孟贞方从华亭返,临行时与龙友有诗作别《龙友在云间有退飞谷鹤巢数楹,余居其中,且三载矣,于其将去,黯然有怀,赋一诗贻龙友》。至是方与震甫再交游。是年,孟贞《过满字溪上阁观其近画喜震甫适至却赋》有“我亦崔徐侣,相逢忆旧游”以崔州平、徐庶自比,以孔明比葛震甫可见邢昉对震甫的推崇。

同年冬,邢昉、震甫、与治等秦淮舍友,再聚有诗《和震甫寒夜探梅与治斋中月饮闻迪得家字》、《仲冬夜月饮溪上同震甫今度无补见末与治共用舟字》、《冬日同葛震甫潘啸生顾与治弟亚贞游城南惠应寺分得芜字》、《腊月八日过震甫不波航索其画菊》,是日,邢昉索画之后,再同震甫通往潘啸生处饮有诗 《腊月八日同震甫饮啸生斋中辄成短歌》。先是,孟贞有《白下赠葛震甫》:

“几年赋草出燕关,双鬓青青尚未斑。只讶人间绛县老,不知家在洞庭山。辞乡荏苒田园隔,露苍凉橘柚简。最是旧游王谢里,朝朝犹得共追攀。”

可辅证震甫久辞洞庭,长游金陵。

崇祯十三年四月,震甫归洞庭,是年秋,顾与治有诗《寄葛震甫》

“葛仙洞庭去,怅然逐行舟。别时意凄恻,幽奇不遑搜。送予胥江上,相持泪双流。忍泪强慰别,期晤橙橘秋。秋来饥驱去,此约不获酬。前月初寄书,未知今达不。为言重阳后,后新当再邮。重阳今已过,客身滞他州。寄书难及尔,会面安可谋。”

极言与震甫惜别,期期于再会的心情。可见震甫与邢昉、与治等人相处颇欢。

邢昉于此前应龙友之邀前往括苍,回来时,震甫已故一月,著《葛震甫挽辞二首》,以寄哀痛。顾与治著《哭葛震甫》四首,有失知己之恸。

现今所存《葛震甫诗集》并无诗篇提及邢昉、顾与治、方文等人。但从孟贞《酬葛震甫见怀》:

“禾犀穿本仙骨,故宅近龙宫。鸡犬相随去,田园在此中。雨残芝更紫,霜尽橘犹红。柳毅虽千载,清芬得似公。”

诗中所述尽是洞庭景物,可知,震甫回洞庭后有书记怀孟贞,故有此酬作。

另,顺治五年,孟贞有《冬夜读葛震甫遗草〈惠应寺看秋色同邢孟贞、亚贞、顾与治、潘啸生分得难字〉时己卯十月也,庚辰啸生震甫相继化去。去年丁亥予弟亚贞亦奄逝,悲感涕氵夷,援笔赋此并寄与治》,可知葛震甫曾有《惠应寺看秋色》之。

此外,顾与治《寄葛震甫》[5]中“前月初寄书,未知今达不。为言重阳后,后新当再邮。”亦可见震甫曾与与治有书信往来。

邢昉与震甫相交虽短,却深相契合,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二、邢昉与林茂之

林古度(1580-1666),字茂之,号那子,福清人,寓南京。在明末诗名甚高,与曹学佺相善,从曹由闽来南京其所为诗多受曹影响。钟惺于万历已酉(1609)抵南京,即过访其宅,出游牛首山所作《天阙》三首相示,为其所喜,而由惺弟钟快书狭幅,张之斋壁,从此结成最亲密的同志,诗格亦为之一变。

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冬,谭元春赴南京。是年,钟惺将林茂之介绍给谭元春,是年冬末,谭元春至南京,先寻访林茂之有诗《抵白下寻茂之》,又同古度同作《瓶梅》诗。此后二人多有往来,《新刻谭友夏合集》中记录元春与茂之互忆酬答的诗篇达19首。

邢昉与茂之如何相识,相识的确切年份不可考。

崇祯十二年,邢昉从华亭刚到金陵便去拜访林茂之,可见两人关系不凡,孟贞有诗《抵白下过林茂之》“岁时淹伏枕,江汛寄征鸿。莫讶相思久,霜华满镜中。”崇祯十一年至十三年,两人足有两、三年未谋面,故诗中有“莫讶相思久”。所以至少在崇祯十年两人已相识。从该诗“江汛寄征鸿”可知,此前,茂之有书赠孟贞,孟贞酬以《得林茂之书及新秋夜坐回文诗寄怀五首》。次年,茂之送孟贞还青田,孟贞有诗《白门与茂之别再往青田》。

崇祯十二年,己卯夏秋间,方文与范凤翼、黄居中、薛冈、林古度、顾梦游等百余人举钟山大社[6]。

龚贤《寄范玺卿社长》[7]:“十五年前曾拜翁,发如好女朱颜童。秦淮大社坛坫上,百二十人诗独雄。薛冈并坐白居中,郑魏张林位次同。词客锱铢不足数,衣冠剑佩联星虹。”(按:夏秋间,江南十四郡名士汇聚南京,钟山之集盖在此际。郑谓郑千里,魏谓魏之璜,张谓张隆父,林谓林茂之。方文时寓居南京,尝从黄居中问学。)

故方文结交林古度应在此前,孟贞与茂之相识是否由方文牵引不可知。

然邢昉故友葛一龙,早在万历年间已与茂之有往来。《葛震甫诗集》载《腊月十五日同伯敬圣仆子丘茂之集虚野王孙潭上山居》,据钟惺《隐秀轩诗·黄集》[8]之《腊月十五葛震父要集齐王孙山居》一诗作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判断,可知在万历四十六年两人已有往来。从其诗《喜林茂之病起》“平生二三友,朝朝暮暮来”中可看出震甫与茂之交谊匪浅。那么一龙与孟贞秦淮结社后,将孟贞引荐给茂之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青田再别后,邢昉与茂之的交游并未就此中断。孟贞《讯茂之病》中言“一岁一相见,唯怜骨有棱”道出孟贞虽常在龙友幕府中,两人却依然每年见一次面。直到孟贞暮年,仍有诗酬茂之,茂之古稀之年时,孟贞作《林茂之七十》。茂之亦与孟贞有书信往来,孟贞《答林茂之见讯》中言“临老具庚岁,随肩小十年。与君一别后,相见不如前”。说明茂之此时至少已有七十岁,邢昉小茂之十三岁故云“随肩小十年”,孟贞作此诗时当在六十岁左右。二人相交十几年。

三、邢昉与谭元春及其他竟陵派人士

明崇祯九年丙子,谭北上过南京,与邢昉等会于邹典节霞阁。崇祯七年邢昉已读过谭友夏诗集(《哀于司直》序“甲戌秋于谭友夏集中始识于司直姓字”),此次友夏来会,正值孟贞与一龙、方文、与治结社之后,孟贞等人与谭元春的结识因葛一龙与谭元春的交情而显得自然而然。孟贞作《谭友夏入燕相见于白门》、《同葛震甫送谭友夏西行看友夏题郭圣仆墓》。

崇祯十年丁丑,春初,元春赴京应试逝于长店。邢昉与谭元春的交游也就到此为止。

此外,邢昉与竟陵派人士张草臣也有往来。张草臣,南直吴江人,朱彝尊《静志居诗话》[9]卷一七:“吴人张泽、华淑等复闻声而遥应。无不奉一言为准的,入二竖于膏肓,取名一时,流毒天下。”竟陵派诗风的泛滥,张泽被认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泊舟阊门过张草臣斋中》“闻说灵和柳,风流一似君”,离开之日又作《云间得张草臣、邵僧弥讯泊舟吴阊即日解维怅然寄怀二首》表现出与二子惺惺惜别之情。

另一位竟陵派前辈于司直虽未与邢昉订交,然从邢昉《哀于司直》序中“甲戌秋于谭友夏集中始识于司直姓字,己亥冬顾与治书来云司直在白门酷嗜子诗,丙子七月与治又书云司直日夜盼子来定交,今逝矣。呜呼!余与司直交宁尚有未定者,叹作哀于司直诗”可知于司直对孟贞的诗十分赞赏,孟贞诗“神理虽不隔,眉宇劳相诹”表明自己与于司直神交已久。

于司直诗学竟陵,对邢诗酷爱,可以想见,孟贞在崇祯九年与以上诸子相交之前,诗歌有与竟陵相通之处。在以后与一龙、茂之、元春、草臣等人的交往中,邢昉诗学思想很难说与竟陵诗学割断,其受竟陵诗学的影响亦是不可避免的。

[1]薛兴祥主编,高淳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撰.高淳县志[Z].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8.

[2]葛一龙.葛震甫诗集[M].四库禁毁丛刊影印明崇祯刻本四库禁毁丛刊.

[3]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邢昉.石臼前后集[M].南京图书馆藏光绪十八年重刻本.

[5]顾梦游.顾与治诗[M].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清初書林毛恆所刻本.

[6]李圣华.方文年谱[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3,(第1版).

[7]黄传祖辑.扶轮广集[M].清顺治十二年刻本.

[8]钟惺.翠娱阁评选钟伯敬先生合集十六卷[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崇祯九年陆云龙刻本.

[9]朱彝尊.静志居诗话[A].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502.

猜你喜欢

竟陵崇祯洞庭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洞庭谣
浙江图书馆藏崇祯刻本《萍社诗选》述介
清代前期竟陵派的接受情况论略
势有穷而必变
——竟陵派对晚明文学的反思与重构
竟陵派对近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
江湖飘萍,预谋先行
崇祯朝“钦定逆案”三题
略论明末天启、崇祯两朝对蒙古的策略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