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死要活,死活结合”——浅析思想政治课教法、学法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2010-08-15郝宝金

文教资料 2010年28期
关键词:价值量事例理论

郝宝金

(邢台县浆水中学,河北 邢台 054013)

高考的形势日益严峻,文综的考题变幻莫测,政治试题更是让人难以揣摩,这无疑给严谨治学的老师、孜孜求学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那么,他们应如何应对眼前的高考形势呢?

综合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我发现只要坚持“要死要活,死活结合”这八字方针,便可轻松自如地把握课本知识,并灵活自如地在作题中加以运用,且收效不错。然而,这八字方针应如何加以贯彻、实施呢?

一、“要死”

即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记忆要准确、表述要科学,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如(2006年高考卷Ⅱ,24)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取决于( )

①生产总值 ②生产技术 ③生产成本 ④生产管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此题考查的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概念。如我们能准确把握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便可轻易得出: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取决于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由此可知①③正确,因此,正确的选项为B。

又如(2006年高考四川卷,27)海信集团十多年来投入技术研发资金15亿,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自主研发出我国第一款高清晰、高画质数字视频媒体芯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打破国际垄断。这表明,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提高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 )

A.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B.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商品价值总量不变,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C.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D.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此题考查的是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只要我们能明确“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又理解题干所提“海信集团”、“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时间均为个别劳动时间,便知此时间不会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同一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获利增大,便不难选出C。

由以上可知,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把握得“死”,有助于提高做题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分值。

二、要活

即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灵活把握、灵活运用,不能死记硬背,僵化不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把知识问题化,把问题系列化,多角度、多侧面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把“教活”与“学活”相结合,才能“用活、活用”,即“教活﹢学活→用活、活用”。

例如,在学习商品交换时,对于“1件衣服=15千克大米”,可引导学生作如下思考:

①二者为什么要交换?②二者为什么能交换?③为什么1件衣服只能换15千克大米?④这是否是商品流通?如不是,这种交换是什么交换,什么才是商品流通?⑤衣服烂了,还能交换吗?为什么?⑥二者交换的比例可变吗?……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把握有关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商品流通及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等内容,且不会觉得枯燥无味。此时,如适时出示材料:“含有苏丹红的‘红心鸭蛋’遭到行政部门查处和市场拒绝”。让学生分析其原因,学生定不难答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等相关的内容,而这源于对问题⑤的学活。可见,学生在学活的基础上把知识活用了。

(二)注重事例与理论的联系

1.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要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将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事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事例,使其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得出理性的结论,从而彻底克服原来死记硬背的现象,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真正领会理论观点的精神实质。

例如,在讲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党的先进性”时,教师要联系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加以引导,通过疏通,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分析,使同学们得出正确的理性结论,同时,也澄清头脑中的疑问,从而加深对党的感情,更加坚定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可见,寓理于例,解析与教学内容有关而又属学生敏感的事例,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基本理论,澄清头脑中的疑问。同时,在此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

事例是“活”的,理论是“死”的,这种“死活结合,活中求死”的作法实现了知识、能力、思想素质三者的有机统一。

2.实际联系理论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不失时机地灵活运用现实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运用课本基本理论去阐释具体事例,从而克服原来的理论和实际“两层皮”的现象,让学生将所学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实践中灵活自如地加以运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2006年高考重庆卷,38)某高校网站论坛上一篇谴责浪费的文章引起强烈共鸣。文章说,有些同学早晨洗漱时任凭自来水哗哗地流个不停;在该校餐厅门口的两个泔水桶里,装着将满的剩余饭菜,不少同学还在将大半碗拉面、大半个馒头往里丢,而食堂窗口上方赫然写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从党中央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后,全国正在展开一场旨在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活动。大学生

从反思浪费开始学习节约、注意节约了。(1)以经济常识分析材料中的浪费行为。(2)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分析材料中的浪费行为。(3)从公民和国家关系的角度分析浪费公共资源行为的错误。

这道题就是实际联系理论的一道典型试题。对实际联系理论的做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加练习、运用。当然,在此过程中要考虑答案的弹性化,允许有开放性思考,不要给学生设置标准答案。

可见,用理释例,既有利于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又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提高应考能力 (现在的考题多是以热点材料为背景而展开分析的)。

事例是“活”的,理论是“死”的,这种“死活结合,以死应活”的作法好处多多。

政治试题中,变的只是背景材料,是时政,这是“活”的;不变的是课本基础知识,是概念和理论,这是“死”的。我们要想取得好的收效,就要坚持“要死要活,死活结合。

猜你喜欢

价值量事例理论
阜新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评估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法益个数罪刑均衡研究
湘潭市农地正外部性价值量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