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0-08-15

文教资料 2010年8期
关键词:斑羚课件多媒体

王 坤

(睢宁县第二中学,江苏 睢宁 22120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从根本上优化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恰当地用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视听画面再现情景、创设情境、设疑思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从而实现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毫不避讳地说,语文学科在一些学生心中是不受欢迎的,我们也在反思,一篇篇赏心悦目的美文为什么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呢?其实,学生真正厌烦的是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斑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比如教学《云南的歌会》,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一段相应的视频资料,将枯燥的文字记述变成有声有色的动态画面,将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流传的古老的歌会展现给大家,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自然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又比如教学《观舞记》,我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段印度舞视频。印度舞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那轻盈的舞姿,美妙的旋律,娇媚的装扮,把异国他乡的文化风情传递给学生,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立即被这一段视频所激起。

(二)以多态的形象解读文字,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学生由于缺乏切身经验、文章较抽象等原因,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难度,这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较好地解决此难题。

比如教学《苏州园林》,学生缺乏对“苏州园林”的直接感受,很难体会苏州园林的总体特色——“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给教学带来了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我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一些苏州名园,如: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以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样学生形成了对苏州园林的整体感知。在讲到总体特色的四项设计原则(布局、配合、映衬、层次)时,我适时地展示“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范围,把教学深入下去,形象鲜明的画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又比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本课的重难点之一,可是学生对于这两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桥的感受几乎是空白的,这就给教学带来了难度。在教学中随着课文内容的一一出现,我恰到好处地展示了两座名桥的局部特征,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优美画面,学生沉浸于桥之美的情感中,完成了教学重难点的学习。

(三)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同作品产生共鸣。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情感激发,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成功之路。教师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或创设课文描述的具体生动的形象或情境,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进入角色,同作品产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教学《土地的誓言》,使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作者难以遏制的思乡爱国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新课导入时,我用多媒体展示辽阔而富饶的东北大地,黑水白山,林海雪原,再配上悠扬舒缓的音乐,学生被这片神奇的黑土地所陶醉;然而音乐一转,在哀伤愤怒的《松花江上》伴奏下,画面上出现了被日本铁蹄蹂躏、父老乡亲背井离乡、饿殍遍野的惨景,学生马上热血沸腾,入情入境,同作者产生了共鸣,进入了课文,通过炽热的语言仿佛谛听到了作者心脏的跳动,感受到了血脉的贲张。

又比如教学《安塞腰鼓》,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了西北汉子们舞动腰鼓的壮观场面,那富有生命张力的舞姿、铿锵激昂的节奏,让学生感受到在西北高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蕴藏的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同作品产生共鸣后,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更加轻松准确。

(四)恰当运用,优化课堂结构。

合理的课堂结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促进智能也在教学环境中得到发展。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魅力因素,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从而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比如教学《斑羚飞渡》,新课伊始,我用多媒体展示一群在大自然中悠闲生活的斑羚,并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学生马上被生性温顺、体态优雅、极善跳跃的斑羚吸引住了,激起了对课文内容学习的兴趣。不言而喻,这样的导入比起传统的方式,优势尽显。当教学到重点环节“斑羚飞渡”时,伴奏着高昂、悲壮的音乐,演示这惨烈的一幕——在悬崖前,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老斑羚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半大斑羚借助老斑羚的脊背落在对面的山峰上,而老斑羚直坠悬崖之下。学生被老斑羚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所震撼,啧啧惋惜,不少人眼中噙满泪花。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升华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在课内反思环节中,配上低沉、伤感的音乐展示大自然中生灵惨遭人类杀戮的血淋淋画面,学生义愤填膺,纷纷谴责这种不道德的野蛮行为,强化了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三次适时地运用多媒体,并配上旋律不同的音乐,让学生入情入境,将自己的情感随着教学环节变化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优化了教学结构,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优化了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注意解决。

(一)忌忽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许多青年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具有优势,但形成了过度依赖的思想,忽视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造成了教学效率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能力。普通话不标准,范读课文能力不强,语言组织不缜密,语言苍白贫乏,语文学科教学语言情感性特点不明显,对多媒体展示内容照本宣科,毫无艺术性可言,起不到培养学生语感的作用。

2.板书能力。粉笔字书写不规范、不美观,板书设计不合理,不能体现知识脉络和教学重点。每节课都用课件代替板书,这是不合理的,教师优美的书写对学生会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3.驾驭课堂能力。课堂上依赖预先制作的课件,无法随着教学情境进行教学思维,遇到突发事件,缺少教育机智,驾驭课堂能力差。

4.挖掘教材能力。互联网上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这也让一些教师投机取巧,“百度”一下就将别人的教学设计拿来使用,不辨优劣。

(二)忌使用“画蛇添足”的课件,冲淡教学。

不知从何时起,“多媒体”成为教育界很时髦的词语,似乎不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模式就跟不上时代了,使用多媒体课件成为评价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于是乎,不管在公开课、评优课,还是在日常教学中,片面追求课件漂亮的外观和动感的媒体表现形式的课堂比比皆是,让人眼花缭乱。但是这些华而不实的课件只是课堂的装饰品,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听这样的课,只好像是看了一部热闹的娱乐大片,思绪离题万里。这样“画蛇添足”的课件,形式掩盖了内容,喧宾夺主,冲淡了教学。

(三)忌扼杀学生的思维。

不容置疑,优质的课件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但语文教学离不开品读、揣摩、体味,不能一味地为了形象直观而代替学生的思维。比如教学古诗《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千古传颂之名句,王维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一望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只有一个“大”字才能壮其景观;纵的是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云霄,“孤”、“直”正能状其神韵;横的是闪着白光的河水,作者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涌上心头;圆的是橘红色的落日,静静地居于天际。作者写景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用词逼真传神,难言其妙。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用课件简单直白地再现作者描绘的边塞风光,而取代了学生的品读、想象、赏析,那只是一种视觉上的刺激。这样的教学只是简单的景色再现,了然无味,学生感悟不到“孤”、“直”、“长”、“圆”传神之处,以及古诗所蕴含的意境美和作者的内心情感,思维得不到发展。

(四)忌减少师生间的交流。

教学是师生心灵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保持心灵上的交流,才能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特别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每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在用语言、神态、情感与自己在进行沟通,这样才能让学生始终饱含学习的热情,情不自禁地入情入境,演绎每堂课的精彩。而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经常埋头操作,眼盯显示屏,多半的精力集中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上,情感外现不明显,也无暇顾及学生的反馈,学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无法产生情感共鸣,教学过程由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减少而变得枯燥乏味。

总之,教师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发挥其巨大的优势,使教师语文教学焕发出熠熠光辉,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如何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辅助语文教学,还需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斑羚课件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一例死亡野生斑羚的组织病理诊断分析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爱是永恒的主题——读《斑羚飞渡》有感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