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学术群体的实绩——评《东北师大日本研究丛书》

2010-08-15杨晓峰

外国问题研究 2010年1期
关键词:稻盛丛书哲学

杨晓峰

(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 300071)

己丑岁末,我在海淀书城里偶尔看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北师大日本研究丛书》(4册)。近年来,日本学领域颇具规模且高规格出版的丛书并不多见,遂选购回家,展卷阅读。看到主编尚侠先生对丛书的介绍才知道,这套丛书计划 10本,从不同的切入点对日本历史和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作了深入剖析。从已经出版的 4本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近代日本国家意识的形成》、《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从垄断到竞争——日美欧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比较研究》)来看,这套丛书具有如下特点。

一、书稿的基本功全面扎实

2005年,我应邀出席东北师大日本研究所主办的“战后日本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然而,行程匆忙,对长春、对东北师大日本所这个历史悠久的科研机构也都是走马观花,只依稀记得陈秀武、郭冬梅、钟放等几位年轻人在辛苦地做会务。几年以后,看到这些年轻学者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颇有分量的学术著作,遂感叹:功夫不负有心人。

这套丛书已经出版的 4本,作者分别是钟放、陈秀武、郭冬梅、井志忠。这几位学者虽然年轻,但均具有中国重点大学的博士学位,且从事专业研究的经历都在 8年以上。从书的内容、体例、材料运用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不但很好地完成了丛书的写作,将来在学术领域还可能有更大作为。

几位作者都非常注重对基本概念的梳理。概念的界定看似简单,要做到准确、全面、独到则远非易事。《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的作者钟放六年磨一剑,他在书的《序章》中,对众说纷纭的定义作了梳理和批评,最后提出独到的“经营哲学”的定义: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的根本看法的总和,首先包括经营的原则、方法、意义,其次还包括对如何处理经营中人与人、企业与人、企业之间、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的看法。

陈秀武已经耕耘日本思想史这块学术阵地十余年之久,《近代日本国家意识的形成》是其著作《日本大正时期政治思潮与知识分子研究》(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学术延伸。陈秀武的《近代日本国家意识的形成》将研究的上限定在1716年,下限定在 1911年。先大正而后明治与幕末,作者大有将近世以来的日本思想史贯穿起来的气魄。

陈秀武在《近代日本国家意识的形成》的《前言》中,把国家意识定义为:“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他提出:“近代日本国家意识包括国民意识和民族意识两个方面。”这是一种颇有见地的概括和划分。

二、恰当地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近年来,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文学、历史学等学科广泛应用,但是能够恰当、科学地使用这种方法的学术著作并不多见。有些比较研究明显缺乏“可比性”而导致科学性不足,有些比较研究则成为简单的对比,缺乏进一步的阐发,特别是缺少对比较对象之差异的形成原因的分析。

在《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丛书》已经出版的这几部中,几位年青学者都在通过比较阐释问题。《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第三章比较了中国的“中庸之道”与日本的“平衡的资质”。第五章在分析稻盛和夫“利他经营”的思想时,在纵向上与日本近世经济思想相比较,在横向上与中国和西欧的伦理思想比较,以此向读者突显这一思想的独特之处。

论述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时,日本学者多将其与欧洲国家进行比较。而《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一书除了将日本与西方国家比较之外,更多的是与中国进行比较。作者郭冬梅显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罗列相似点和不同点,而是最终力图探讨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形成的特点,指出日本与中国自治传统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

比较的方法贯穿在《从垄断到竞争——日美欧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比较研究》一书中。该书作者井志忠立足于大量最新的数据资料和科学、专业的分析,对日美欧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实践和进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利与弊进行了详细的比较,最终总结了各国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不同特色以及各自的经验教训。

三、在材料运用上广泛、灵活

资料的搜集与运用为治学第一要义。在运用一手资料方面,《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一书最为成功,该书作者郭冬梅先生既承担《外国问题研究》常务副主编的工作,同时还担任专业日语的教学,在近代文言日语的解读方面颇为娴熟。在论述日本近代地方自治立法的部分,和山县有朋相关的史料受到作者高度重视。山县有朋曾经全面回忆日本近代地方自治立法的形成过程,并写成了《征兵制度及自治制度确立沿革》(收入日本国家学会编《明治宪政经济史论》)一书。该书是研究日本地方自治制度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郭冬梅先生对于如此重要的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和整理。山县有朋的《关于市制町村制郡制府县制之元老院会议演说》以及他在日本第十三届议会的著名演说,都是解读近代地方自治特点的最好资料,作者对其进行了充分的翻译、运用。此外,如《地方官会议日志》、大久保利通的《地方体制等改正事之上书》、格奈斯特的《西哲梦物语》和井上毅《地方自治制意见》、莫塞的《莫塞演述自治论》和《市制町村制理由》等等,这些以往不受重视的历史资料,都被作者翻译和使用,为读者深入理解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第一手资料非常重要,前人的研究成果也要批判吸收。但是若过分拘泥,则会养成依赖原始文献和研究论文的弊病。《东北师大日本研究丛书》在资料运用上则突破了这种限制。比如,《近代日本国家意识的形成》一书引用了明治时期的小学音乐教材《小学校唱歌集》。《盛和塾》是日本的企业家组织“盛和塾”的机关杂志,既非正规学术杂志,也不登载企业相关数据。《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一书,灵活运用了《盛和塾》杂志共86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金无足赤,《东北师大日本研究丛书》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一书虽然立足于跨学科研究,但总体上深度不够。用各学科理论解释企业经营哲学的现象固然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但若运用不当,则略显牵强;该书作为一部研究企业经营哲学的著作,企业调查略显不足。不过,瑕不掩瑜,《东北师大日本研究丛书》已经出版的 4册不愧为东北师大这个科研机构辛苦耕耘结成的学术硕果,其中任何一本都可成为日本研究机构硕士生的必读书。作为曾经造访过东北师大日本研究所的一位读者,我期待着这套丛书早日出齐。

猜你喜欢

稻盛丛书哲学
听稻盛和夫讲“感知幸福”
勇敢与小心
“人梯书库”丛书
获取幸福之法
艺术创想丛书
菱的哲学
《稻盛和夫:活力》
艺术创想丛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社会组织培训教材丛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