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刍议*

2010-08-15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文选人民出版社生产力

车 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1)

邓小平在上个世纪80年代指出了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与其说是时代的主题,不如说是时代的“问题”。①在邓小平的话语文本中,“和平”与“发展”皆是问题。他将和平与发展表述为“东西”和“南北”问题,并将“发展”看作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尤其是科索沃战争之后,人们更愿意将“主题”这一字眼换成“问题”来使用。“人们从理论上提出并研究‘发展’问题当是资本主义时代。”②辜堪生:《“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价值坐标——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5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研究开始集中于“新近获得独立的、一开始叫做‘落后国家’、后来又称之为‘不发达国家’、最后统一改称‘发展中国家’的那些国家”。③刘森林:《重思发展——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由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发达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形形色色的发展理论相继诞生。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成为当代中国审视发展问题的“普照的光”。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体系当中,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毛泽东是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的奠基人,邓小平则是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的集大成者。重思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于现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及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特点

邓小平关于中国整体发展的规划十分清晰地凸显了中国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发展脉络和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同之处,是一种建立在中国现实基础之上的中国式发展。具体而言,这些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中国的发展是由封闭到开放的渐进式的发展。

从理论上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从现实来看,随着历史日益转变为世界历史,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强,全球一体化趋势不可阻挡,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无一例外地融入了这一潮流。然而,中国旧有的封闭、自守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国融入世界历史潮流的壁垒,限制了中国在交流中发展的可能性。“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367、103、368、377、364、155、166、277-278、252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说在本世纪内我们需要在国际上实行开放政策,那么再过五十年中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是不能离开开放政策,离开这个政策不行。”“因为未来世纪,随着历史更广更深的转变为世界历史,我们同国际上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更加相互依赖,更不可分,开放政策就更不会改变了。”②邓小平对外开放的理论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正是顺应“历史日益转变为世界历史”对社会主义中国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才作出论断:中国的发展必需脱离以往闭关自守的模式,只有在对外开放中遵循由封闭到开放的轨迹才能得以实现。

(二)中国的发展是跳跃式的发展。

通过总结各国的发展经验,邓小平认为,中国的社会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台阶向另一个台阶的跳跃的过程。他说:“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367、103、368、377、364、155、166、277-278、252页。“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367、103、368、377、364、155、166、277-278、252页。

(三)中国的发展是前后协调的发展。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367、103、368、377、364、155、166、277-278、252页。然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367、103、368、377、364、155、166、277-278、252页。,因此,要实现前后协调的发展,也就是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367、103、368、377、364、155、166、277-278、252页。。概括而言,就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发展理念在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中得以体现:“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367、103、368、377、364、155、166、277-278、252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步骤

依照马克思的思想,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无法跨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的。从这一原理出发,马克思区分了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也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初级形式和完备形式。站在新中国的起点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样创造性地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367、103、368、377、364、155、166、277-278、252页。可以说,在中国制度先进但生产力落后的现实之上,邓小平以“初级中的初级”⑩在“初级中的初级”这一字眼中,第一个“初级”指的是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阶段,相应地,第二个“初级”即是指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将中国的现实以及未来走向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概括,为中国宏观发展的方向和定位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战略。

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邓小平又进一步制定了从进入社会主义到建成社会主义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实现温饱;第二步实现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达到在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道路,邓小平从实际出发,以“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社会作为目标,从而制定了合理、客观的发展步骤。

宏观上而言,邓小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的发展以“初级中的初级”体现出来;微观上而言,邓小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内的发展以“三步走”战略体现出来,因此,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对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367、103、368、377、364、155、166、277-278、252页。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也是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心

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论述中,共产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母体中诞生出来的,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结果。然而在马克思恩格斯晚年,他们通过对东方社会发展的考证进一步提出,东方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指出,这种跨越只是制度上的跨越,是无法跨越生产力的发展的。从这一前提出发,邓小平指出,由于中国现实实践着的社会主义并非从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然分娩出来的,并不具有社会生产的商品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因而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发展所需的物质前提。邓小平将这一物质前提的发展提升至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心”地位。他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中国必须走现代化发展之路,而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邓小平还进一步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创造性地区分了计划、市场等发展手段与社会制度的区别,认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141、225、373、63、120页。邓小平对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的关系的重新审视澄清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阶段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区别,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开辟了新的路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毛泽东曾经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做出了科学的判断,但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错误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事实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拨乱反正之后,邓小平再一次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他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是走到了极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②这是因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③只有抓住这个矛盾,其他矛盾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因此,生产力的落后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现,这对矛盾的相互作用以及矛盾的解决与否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能否是一种真实存在,无视这一矛盾只会将中国的发展变为一纸空谈。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

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把生产力的发展看成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将生产力的发展提升至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地位。他在总结了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后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141、225、373、63、120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141、225、373、63、120页。

在邓小平看来,要加快中国的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必须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上。因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而教育则是推动科技发展的现实源泉。“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40页。“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141、225、373、63、120页。邓小平对生产力发展的论述大大丰富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发展的理论。他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目的出发,将生产力发展看作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命题,并进一步挖掘出了推动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教育和知识。

邓小平还从生产力发展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40页。角度论述了“改革”的性质和任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134页。“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134页。解决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和抛弃,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六、小结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是跨越“卡夫丁峡谷”之后的新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如何追赶发达国家的问题,因而,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作为一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核心要旨的理论形态,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囊括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的形式、特征、动力、本质等诸多问题的论述。虽然这一理论是将中国的发展作为核心内容,但其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起着不可忽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理论上和现实上深化了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现代社会发展融为一体的发展新思路。

猜你喜欢

文选人民出版社生产力
画与理
画与理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画与理
画与理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抉择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