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危机下江苏加工贸易的转型与升级①

2010-08-15江苏大学陈云香赵艳萍

中国商论 2010年4期
关键词:江苏升级贸易

江苏大学 陈云香 赵艳萍

1 江苏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所谓加工贸易,主要指对外加工装配、中小型补偿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发展加工贸易的好处是投资少、时间短、见效快,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而通常所说的“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其中来样加工不在加工贸易的范围内。江苏是国内首批对外开放的省份、加工贸易的规模以及数量都发展较快。江苏的加工贸易已经成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8年江苏加工贸易进出口值2260亿美元,同比增长8.1%。其中,加工贸易出口1419.7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口840.3亿美元。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236家,新批协议外资507.3亿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51.2亿美元,增长14.7%;这又为加工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年,由于受国际原油及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加快、劳动成本的上升等使得劳动密集型的制造类行业竞争力难以延续,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我省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而带来的诸多挑战也是机遇,它可以促使我省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实现转型和升级。所以,就需要进行系统分析并准确把握江苏加工贸易发展的机遇和条件,进一步提出完善的政策以及创新性的管理方式,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加工贸易的效益和质量上来,从而引导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 江苏加工贸易中发展特征

2.1 加工贸易产业技术水平低

江苏产业的技术吸收和模仿创新能力近年来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未来产业发展的目标以及距离现实产业发展的要求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重引进轻消化吸收”是江苏在技术引进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弊病。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不能有机融合,因而大幅度降低了技术引进的成效;加上各种管理体制上的制约,造成江苏产业技术不仅不能有力地辅助企业加工能力的改善和提高,而且也难以跟踪国外企业先进技术的外溢进行追赶式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再创新。

另外,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工业化建设,江苏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工业加工体系,但在进口替代模式中,这些产业基本不具备强有力国际竞争能力。家电、服装和纺织等消费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中虽占有了一定的份额,但总体来看,江苏的产业技术水平仍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差距。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局面是造成加工贸易中产品竞争能力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它严重影响了省内配套产业的发展,从而制约了加工贸易的技术外溢、扩散和技术转移,也阻碍了江苏加工贸易对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的发挥。

2.2 加工贸易地区分布不平衡

苏北地区与苏南相比,初始发展水平低,而且初级产品在产出中所占比重较高,依靠初级产品的剩余积累来实现产业升级相对来说速度较慢,所以苏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变缓慢,对外贸易模式转变的速度也较慢。一直以来,江苏加工贸易出口的85%以上集中在苏、锡、常、宁等苏南发达地区, 2008年苏南出口占到全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90%以上。虽然政府通过“江海联动、跨江发展”等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加工贸易向苏北呈梯度转移,但由于区位优势弱、物流成本高、产业配套能力弱等,纯粹市场的力量还不足以推动加工贸易向苏北大规模转移。加工贸易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状况短期内表现相当突出。

2.3 加工贸易依靠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

江苏的加工贸易依靠吸纳周边省份的民工,劳动力低价格优势被极端强化,导致技术甚至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过程被延缓或排斥,这必然会阻碍江苏整个加工类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近两年来,我省劳动力逐渐出现结构性紧缺局面,“民工荒”在该地区时有发生,显示了劳动力成本正在逐步提高的趋势。那么加工贸易将逐渐失去从前赖以生存的成本优势,随着具有丰富廉价劳动力资源的中西部地区的省份经济开放,跨国公司会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成本更低的新区位,即“飞地效应”,这一切使得原本就处于价值链低端、仅靠微薄利润生存的江苏加工贸易雪上加霜。

3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及对策

3.1 提高核心竞争力,延伸提升产业链

目前江苏的加工贸易仍然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由数量扩张带来的大量虚肿的顺差还造成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加之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出口型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难。例如,近年来江苏的纺织品以及鞋类在欧盟、俄罗斯等国遭遇反倾销等。在今后一段时期,江苏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点任务是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转变,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首先,要努力培育省内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要特别重视对成套设备、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动力机械等产品出口企业的培育。其次,要提高传统的农副产品、服装、纺织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充分利用现有的加工贸易优势,扩大其上下游的产业链条,提高中间产品的本地化比例,使省内加工贸易的企业真正落地生根。进一步促进江苏加工企业在全球化生产链条中不断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3.2 促使产业梯度转移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加工贸易的区域升级

苏锡常宁苏南地区产业应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体系转型升级,徐扬盐连等苏北地区应承接苏南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形成加工贸易由南向北呈梯级推进的新格局,实现区域间的产业互补,改变目前区域间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状况,使江苏更大范围地融入国际加工贸易产业链。近年来经济形势有所改善,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北形成江海联动、跨江发展新格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政府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全省范围内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商业环境、降低经营成本,共同实现加工贸易在转移中优化与升级。

3.3 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实现人才升级

要实现自主创新,就要有从事创新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才,要有发明创新技术的人才,还要有转化和应用创新技术的人才。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环节,切实落实自主创新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这是实现加工贸易中自主创新的根本性问题。然而,江苏企业高层次技术工人和企业管理人才的缺失已成为加工贸易升级巨大的障碍。江苏虽属教育科研大省,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只占产业工人的10%左右。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提高人力资源的层次是当前加工贸易升级的重要抓手,江苏应当培养并聚集一批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从江苏的几个年进出口额超50亿美元的公司,如:名硕电脑、友达光电、仁宝资讯等,我们可以看出在成功实现业务升级的企业中,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得到突出体现。

3.4 向服务贸易环节延伸,实现发展空间升级

与货物贸易顺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省的服务贸易仍处于逆差地位,服务业在我省的发展明显滞后。在发达国家中服务贸易占GDP比重一般在70%以上,而我们和这一指标还相差甚远,可见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巨大。推动江苏加工贸易不断向服务环节延伸、转型,即向“微笑曲线”的另一端延伸,这是延长加工贸易在省内产业链条的重要方向。我们可以借鉴日本、韩国等国的经验,逐步改变单纯的以生产为主的加工贸易方式。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和供应链服务等服务业。总之,外资加工贸易的引入在短期内虽然对贸易出口以及GDP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却不一定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只有增加整个产业链在本地采购和发展配套产品的企业,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关联效应,通过FDI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1]隆国强.加工贸易——工业化的新道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张燕生.我国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J].宏观经济研究,2004,(2).

[3]潘悦.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参考,2003,(11).

[4]隆国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探讨[J].国际贸易,2008,(12):8~14.

猜你喜欢

江苏升级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数读江苏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江苏
回暖与升级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