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KIMURA病 1例治疗体会

2010-08-15李辉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28期
关键词:嗜酸进行性总院

李辉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29,汉族。自 2003年 3月中旬在体检中发现左侧颈部和枕后淋巴结肿大,2003年 4月底在海军 414医院就诊,行血常规检查及枕后淋巴结穿刺活检。淋巴结活检结果提示为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血常规正常。未明确诊断和用药。1周后患者自觉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进行性肿大,且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无发热、红肿和压痛。2003年 7月被转诊到军区总院呼吸科会诊,行OT试验、全胸片、血常规,结果未见异常。予以试验性的抗结核治疗 2个月,患者因无效就停用抗结核药物。2003年 10月开始患者自觉淋巴结进行性肿大,行走时腹股沟区疼痛,全身乏力。再次到军区总院就诊,入院后查体:T 36.5℃,P 80次/min,R 16次/m in,BP 125/70mm Hg,体质量 80 Kg,两侧耳后及双侧腹股沟区均可触及多枚重大的淋巴结,质中,大小 0.5 cm左右,无触痛,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跑 0.58,IgE 582 IU/L,骨髓穿刺示血嗜酸性细跑增多,并开始出现双下肢进行性水肿,血白蛋白持续降低,颈部淋巴结活检示:KIMURA病。由于本病比较罕见,经总院呼吸科讨论和肾内科会诊,给予肾穿刺检查示:IgM、IgA、IgG、C1q均阳性,系膜性增生性病变。明确诊断后给予严格限水、限盐,口服泼尼松 60mg/d,雷公藤多甙 60mg/d,卡托普利 25mg/d,并间断补充白蛋白等利尿、保肾对症治疗,用药后患者一般状况逐渐改善,双下肢水肿明显消退.体质量恢复正常,蛋白尿逐步减少,病情明显改善,浅表淋巴结肿大情况已改善。病情稳定后予以出院口服泼尼松 60mg/d,雷公藤多甙 60mg/d,卡托普利 25mg/d,莱氟米特 2片/d等药物治疗,根据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的症状来调整激素剂量,经治疗 6年以来,目前病情基本稳定。

2 讨论

Kimura病为一种少见的局部慢性炎性反应性病变,其是罕见的慢性进行性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头面颈部皮下包块,部分患者有肾损害、皮疹、干咳或者咳嗽、呼吸困难、浮肿。病理检查为良性血管淋巴结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临床多表现为无痛性的头颈区域皮下深部位的软组织肿块,周围淋巴结和大唾液腺常受累及,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和血清 IgE水平的增高,淋巴结活检提示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特征性改变.本病由我国金显宅等[1]在1937年首先报道,当时称为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hyperplastic lymphogranuloma).1948年Kimura等[2]以“伴有淋巴组织增生的特殊肉芽肿(unusual granulation combinedwith hyperplastic changes of lymphatic tissue)”对本病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之后多数作者遂称此病为 Kimura病.治疗的方法有激素、环磷酰胺、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通过对本病例治疗,作者采用的方法:①注意休息,保持低盐低脂饮食,严格限水、限盐;②局部予以手术切除和口服激素,中间可以加短期的化疗等治疗;③使用利尿剂,保持尿量,有效地阻止了肾脏的损害;④及时地补充钙剂,防止钙的流失。但是Kimura病的复发率仍然较大,延缓或减少该病的复发及控制肾脏的损害是当前治疗 Kimura病的关键。

[1] Kimm(金显宅),Szeto.7例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肉芽肿病例,1937.

[2] Kimura.论合并淋巴组织增生改变的不寻常肉芽肿.

猜你喜欢

嗜酸进行性总院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急性腹痛的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一例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的护理探析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更正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1例报告
荆芥炭方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的临床效果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设计的春天——访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院长洪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