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艺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初探

2010-08-15纪晓朋

中小学电教 2010年2期
关键词:号子劳动信息技术

☆ 纪晓朋

(梅河口市山城镇中心校,吉林梅河口 135000)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新的形势对教育在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切实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倡导探索性学习,为终身学习储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传统艺术教育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随着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应用,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类艺术学科课程加以整合时,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

一、开放式教学模式

在现代艺术课程的设置上,传统的分科教学转变为多门类艺术的沟通和融合,它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开放式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核心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参与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校园网的建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平台。在艺术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时间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等因素限制,许多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都无法详细地进行讲授,而各大网站和网页中都有内容极为丰富和专业的音乐知识专栏,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中的音乐知识作为信息作业布置,使之成为课外艺术活动的内容。而网络信息、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平台。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多媒体的综合运用,以视听结合的方式了解所欣赏的艺术作品的背景、风格、作者的生平、创作、演出、传播过程以及历史地位等。如《黄河大合唱》,只要在百度或其它“搜索引擎”中键入“冼星海”或“黄河大合唱”,就可以阅读到有关作者的各种情况、作品的历史背景和音乐风格,甚至还能在线欣赏观看不同的演绎版本,学生可以更感性全面地认识和学习音乐,取得课堂欣赏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提高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二、共享式教学模式

“共享”的过程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师的备课不再仅仅是看教参、写教案、背教材,学生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师生通过无限广阔的信息技术资源,多方寻找资料在课堂上一起分享。正是课堂信息的多元化,使不同的思想相聚在一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例如:在学习《梁祝》这首乐曲的时候,学生们在网上找到了许多有关《梁祝》的传说故事,也找到了《梁祝》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知道了这首乐曲是陈刚、何占豪两位作曲家在大学毕业时的毕业作品,还找到了根据这首乐曲改编的其他器乐协奏曲。学生将这些资料拿到了课堂上,纷纷发言将自己找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通过这些手段使学生不仅丰富了音乐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这种激情的带动下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的学习当中,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合作式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它以课程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体成员互动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艺术是一门以审美为核心的师生共同感知、体验、创造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与艺术学科教学的整合,能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可以体验到成功感,使课堂教学从单纯的教学生被动的学转变为师生合作、共同提高。以音乐欣赏课为例:在4年级欣赏课《牧童短笛》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将课堂移到了计算机教室。在引入作者音乐家贺绿汀先生的环节,教师在课前已经让学生们以“贺绿汀”为关键字去搜集有关内容,学生们有备而来,纷纷在网上发布自己查到的关于作家的生平、作品、背景经历、作品背后的故事,有一个学生还下载了一篇散文《牛背上的童年》,就是根据《牧童短笛》创作的,此环节在课堂反响热烈,课下师生们还在校园网和博客上就课上热点问题继续讨论。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学生都利用网络获取了大量的素材与大家共享,都为学习内容的充实赋予了积极的意义。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而且大家在互相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就有助于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工作效率。

四、主体性教学模式

主体性教学最重要的是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自我学习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它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动作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我们根据对主体性课堂教学过程的认识,课堂教学要素分析、媒体自身特点,构建媒体介入情况下的课堂教学新型模式,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及目标,通过自学探究,同学之间互学、交流自学探究中遇到问题及解决办法,教师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在练习中总结规律,构建知识体系、发展能力。以《劳动号子》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在校园网上发帖子明确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1) 收集我国民歌中优秀的劳动号子曲目和本地民间曾经使用过的劳动号子;(2) 了解劳动号子产生的背景及特点;(3) 学唱一首自己喜爱的劳动号子;(4) 进行劳动号子的简单创作。(3)、(4) 项可以合作完成。学生开始在信息技术环境这样一个开放的情境中收集素材。如:在音像商店购买VCD,网上搜寻民间艺人录音并刻成光盘以音像资料留存下来,同时还收集到很多关于劳动号子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学生完全是自己活动方案的设计者和执行者,积极性空前高涨,在积极主动的材料搜集、准备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在学唱劳动号子和进行简单的劳动号子创作时,学生们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结组,小组内成员之间各尽所长,使主体性得到极大发挥,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愉快地进行词曲创作,并将得意之作运用多媒体灌制成光盘。

经过师生精心的准备,课堂教学成为了劳动号子音乐特点研讨会。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劳动号子”的歌词、节奏、旋律、情绪及演唱形式等方面的问题来进行相关的交流,并伴以收集的声像资料为证,学生们从《川江船夫号子》中的《平水号子》与《拼命号子》的节奏和旋律的差异比较得出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劳动方式下劳动号子的节奏、旋律与劳动节奏紧密相连的特点;从《码头二人歌》和《黄河船夫曲》、《军民大生产》的演唱形式相比较得出劳动号子常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有时也采用齐唱和独唱等形式,从《澧水船夫号子》和本地民间劳动号子的歌词内容相比较得出劳动号子的歌词内容可以与从事的劳动紧密相连,也可以是由劳动展开的联想甚至与劳动无关等特点。这样的教学效果,在以往的课堂上是很难实现的,充分显现了信息技术环境在实施主体性教学中发挥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坚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创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使艺术课堂教学环境更加生动,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培养了教师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号子劳动信息技术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我家的“号子”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唱起号子走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