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县国土局实现越级上访“零”纪录

2010-08-15□魏

资源导刊 2010年11期
关键词:国土局信访工作纪录

□魏 姗

陕县国土局实现越级上访“零”纪录

□魏 姗

2009年第一、二季度,陕县国土资源局的信访工作连续亮起了“红灯”:该县因国土资源问题赴京上访在全省158个县局中排列第九名,赴省上访在全省位列第一名——信访工作走到了陕县国土资源局成立以来的最低谷。

面对严峻形势,该局新一届领导班子认真剖析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调整工作思路,破解信访工作难题,在2009年第三季度,陕县国土资源局实现了进京、赴省上访“零”纪录。2009年年底,陕县四个国土资源所(店子所、菜园所、张汴所、张茅所)被市国土资源局评为“无越级非正常上访先进站所”,局长房瑞民、信访办副主任兀娟兰等四名同志被评为“三门峡市国土系统信访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3月,局长房瑞民被评为2009年度“河南省国土系统信访稳定工作先进个人”。

今年以来,越级上访“零”纪录被该局一直保持着。那么他们是如何实现这一重大转变,并保持越级上访“零”纪录的呢?

——打破惯例,创建信访工作新机制

安排一名副局长主抓信访工作,已经成为每年领导班子分工时的惯例。但2009年陕县国土资源局信访工作被通报后,新上任的陕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房瑞民将这副重担压到了自己的肩上,亲自抓信访工作,并要求各主管副局长要将信访工作和日常工作同部署、同要求、同落实。该局重新制定了《信访工作实施意见及考评办法》,要求各部门要将信访问题摆在重要工作日程,哪个部门出问题,将对该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按照考评办法进行处理。

一把手亲自抓信访,这样的管理模式,在陕县国土资源局成立以来还是头一回。此后,各股室、各国土所处理信访问题时互相推诿的少了,主动承担责任的多了;服务态度好了,群众意见少了,从而大大推进了国土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

——充实力量,用“力”解决信访问题

2009年上半年,陕县国土资源局信访办只有3名工作人员,有一名工作人员还休了产假。而随着石油输气管道等省、市重大工程征地工作的开展,一些有关土地方面的信访案件逐渐增多,最多的一天,信访办就接待了8批35名上访群众,信访办工作难度也渐渐增大。鉴于这种情况,局领导专门将原店国土所的所长调到局里担任信访办主任,又从西张村所和宫前所抽调两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充实信访办。力量增强了,工作成绩也逐渐显露出来,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局信访办受理来信来访97件,解决97件,有效地把问题解决了在基层。

——角色调换,用“心”解决信访问题

“假如我是一名信访人”,这是陕县局信访机制调整以后,在全系统干部职工中专门开展的一次主题活动。在活动中,不论是领导还是普通职工,都通过角色转换将心比心,通过一件件信访实例,站在上访人的角度,剖析信访人的心理,各抒己见,探寻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通过活动的开展,全系统干部职工从内心深处了解到上访人的“难”,从而彻底使大部分工作人员改掉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现在,不管是各科室,还是各国土所,对前来上访或是咨询问题的群众,都能够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杯热茶相待、一颗诚心相帮。

张湾乡七里村的荆老汉来陕县国土局咨询宅基地有关法律法规时,进到了该局一楼的土地交易中心,虽然这个科室并不负责宅基地管理,但是听了老人的来意后,中心的任主任热情地给老人让座并端上了热茶,并详细讲解了宅基地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老人很是感动,临走的时候说:“本来我是要告状的,听你这一解释,看来是我自己做得不对。”

——分类处理,用“法”解决信访难题。

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陕县国土资源局逐渐探索出了一套处理办法,即分类受理。他们按照信访方式,首先把受理的信访事项分为举报受理、咨询接待和意见建议三大类,再根据信访内容细分为土地和矿产两大类,然后又将土地类分为非法转让土地类、非法占地类、破坏耕地类以及占地补偿类等,把矿产类分为非法采矿类、采矿侵占耕地类等,针对不同分类按照相关法律分别受理。对于不属于国土资源信访受理事项的,分别移交农业局、林业局和建设局等单位处理。使用这种方法以后,进一步缩短了办事时限,提高了国土资源信访工作的针对性,真正做到了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人,只跑一次路,一次就办成”,极大地方便了上访群众。同时,细分以后,针对性增强,从而大大减少了信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从去年第三季度以来,陕县国土资源局共接待来信来访97起257人次,立案43起,结案43起,将其中不属于该局受理范围的信访事项16起25人次转交相关部门处理。

(作者单位:陕县国土资源局)

猜你喜欢

国土局信访工作纪录
九图带您读懂《信访工作条例》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违法占地主体如何认定?
医院纪检监察信访工作的探讨
出版纪录
浅谈人大信访工作在地方立法中的作用
《科教·纪录》
“天花板”限价
央视纪录频道国际版简论
一案三判 校办企业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