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应注意版本问题

2010-08-15汪玉龙

中学语文 2010年12期
关键词:乱石曹军赤壁

汪玉龙

这学期笔者在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遇到这样一些问题:“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有的版本把“樯橹”写成“强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一句也有的写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人生如梦,早生华发”一句也有的写作“人世如梦,早生华发”。

带着这些问题,我查找了有关资料,发现所谓的版本不存在孰优孰劣,关键是要做到咬文嚼字,仔细推敲,结合诗中的意境,联系诗人当时的心情来赏析诗歌。如“强虏”说明曹军强大,符合历史事实。曹操在写给孙权的信中说:“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曹军号称八十万,意在威慑。实际可能有多少呢?吴军主帅周瑜认为:“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亦极七八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也就是说即使保守估计,曹军也不下二十万。而孙刘联军则“五万兵难猝合”(《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也就是说,孙刘联军在当时只有五万人马。赤壁之战对孙刘联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羽扇纶巾”,从容闲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说说笑笑之间,一把火就把曹军给烧了。曹军越强大,越能烘托周瑜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但是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此其一。其二,“樯橹”用了借代手法,比“强虏”更生动形象,而生动形象应该是文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其三,“樯橹”借指曹操的水军,用“樯橹”更能突出水军在这场战争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其四,“樯橹”与“灰飞烟灭”在前后意思上也更贯通一致。

而“穿空”写“乱石”直插天空,给人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感觉;而“崩云”则进一步写出了“穿”的程度,高耸入云,使云层发生了崩塌,显得更有气势。我们甚至能由此联想到倾盆的大雨以及“惊涛”和“千堆雪”。同样的道理,“拍”只是动作本身,而“裂”字则进一步写出了“拍”所带来的结果,显得更有力度;这个结果似乎还能说明江中“乱石”乃是“惊涛拍岸”所致。因此用“崩”和“裂”,比用“穿”和“拍”好,更能表现赤壁景色的雄奇壮丽。而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有力地烘托了赤壁鏖战、火烧曹营的壮阔场面;并为下阕描写周瑜的英雄形象作好了铺垫。

“人生如梦”是侧重于自身来说的,表现了自身的坎坷与无奈。苏轼一生称得上是跌宕沉浮、命运多舛。他颠沛流离,天南海北,奔波不歇。苏轼的无奈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情愿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思索。而“人间如梦”之说是侧重于世道来说的,体现了世道艰难与变幻莫测。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造成这种失意的原因,是满怀一腔报国之志的诗人,没想到会卷入到一场政治纷争中,成了朝廷各帮派斗争的牺牲品。“人间如梦”是诗人对当时黑暗世道的无奈与控诉。

古诗词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版本呢?我们怎样看待版本问题呢?古诗词出现不同版本,一种情况是作者初稿与定稿不一样,一种情况是古代人们传抄过程中个别字句改变了。从现代人欣赏诗词角度讲,没有谁对谁错的说法。严格学术上的定本是作者最早本子上的内容。但作为诗词普及来讲,则是“择善而从”,哪种版本内容流传更广,受众更容易接受,一般就采用哪种版本,虽然它不一定是作者的本义。比如王之涣的《凉州词·出塞》第一句,诗人原本作“黄沙直上白云间”,后来通行却是“黄河远上白云间”,显然后者比原来的意境更为深远。对于读者来说,虽然存在不同版本,但却不会影响人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无论哪一种版本,对读者都有好处。

姑且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分析说:“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此外,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苏轼《蝶恋花》“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李清照《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中的“晚”字,有的版本写作“晓”。其实同一句诗词,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版本,甚至在同一时期由于编者立场、观点、鉴赏角度的差异,也会有不同的版本。鉴赏时,咀嚼、比较这些版本的不同,会让我们对诗词有更深刻的理解。

猜你喜欢

乱石曹军赤壁
从《秋风纨扇图》谈珂罗版书画复制及发展
峡谷漂流河边小记
恐怖的乱石岗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2016年2月日、月及行星动态
危险的乱石岗
官渡之战中曹军兵力考
乱石和春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