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力打造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010-08-15李明霞

中学语文 2010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老师

李明霞

语文课应有其学科个性,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展示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聆听她美妙和谐的语音,欣赏她端庄高雅的字形,体悟她博大精深的内涵,在感受中积累、运用、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参与课堂的每一个人在一句名言、一篇文章、一册作品集、一幕课本剧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动情地哭,放声地笑,激烈地论……忘乎所以,抛却功利。为此,我们应当在语文课堂上做出如下努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正在进行的语文素质教育,要切实搞好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心智,启发学生思维的敏感性,使全体学生都充满激情、希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智能型人。兴趣是人们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失去兴趣的语文学习,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只有学生充满兴趣,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那么,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理解、关爱每一位学生,使之尽快找到语文学习的自信。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于职守,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和师德的体现。老师对学生充满真诚的关爱和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所以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鼓励和帮助,赋予他们真挚的、纯真的爱,以产生情感上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形成兴奋中心,产生学习上的自信。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对于那些厌倦语文学科学习,学习上掉队,存在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适当地倾斜情感,使他们理解老师的用意和诚心,从而,更好地融洽师生关系及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使之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并通过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消除这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偏见,尽快摆脱语文学习的困境。

2.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促进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如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当然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有兴趣,才能高高兴兴地去学,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利用各种形式,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将语文学习与个人前途、国家命运、民族前途联系起来,使他们产生学不好语文的愧疚感,从而激发学好语文的动力。

3.创设美感享受的学习情境。语文教师和爱可亲的教态、流利标准的表达及主观感受的参与,都足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能使学生产生美感享受和情感共鸣的氛围,引起学生的认知注意,使之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喜欢上语文课,学习语文的兴趣将会日渐形成。

4.给学生以自我展示的平台。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被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做到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并给他们提供自我发挥的平台,他们一定能给你一个重新认识他们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这样,无论是差生还是优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升语文学习效率。只要把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形成班级学习氛围和合力,就会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的情景中来。

二、让学生体验学习语文的愉悦

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才会变厌学、畏学、苦学为想学、爱学、乐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构建愉悦的学习平台,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拓展愉悦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乐学其中。

1.传授学习方法重于传授知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要对学生施加影响,都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不可更改的教育法则。教学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硬塞给学生,而是点燃他们求知的火种,使之能独立的阅读、思考、创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逐步增加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讲,执笔而能合度。”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研究中,掌握学习方法,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做法。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教师先示范,然后教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并适当地予以引导,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成功的快乐。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对于那些浅易的内容,可适当开展互教互评活动。通过这种方法,达到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的目的。事实证明,在互教互评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态度由消极被动转而变得积极主动,学生的角色由听众转变为参与者。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同学之间的距离,又体现出了语文课堂的效益,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2.情感参与语文教学。“文章不是无情物”,作为语文教师,理应让语文课充满真情,丰富多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理应是情感的课堂,情感也理应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能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示范,学生入情入境的领悟,其教学的效果应是平常课堂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三、以“活动”为载体,扮靓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的深刻变革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彻底改变老师课堂上“唱主角”的课堂局面,把课堂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堂”,把读书和思考的空间交给学生支配。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开动脑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习的主体活跃起来。其实,语文教学最具活动特质,课内外、听说读写、点点面面都可以使学生活动起来。

1.把“讲台”变成“舞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把讲台交给学生,让它变成一个可以展示学生个性和才能的“舞台”。对于那些故事情节性强、人物个性鲜明的文本,如高一教材中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经典情节,可让学生成功扮演别里科夫,体验人物鲜明的个性和心理;再如《荷花淀》中,水生嫂和水生“夫妻话别”的情节,英雄妇女们“探夫遇险”的情节,都可以由学生演绎成一幕幕舞台剧。这样既揣摩了人物心理,分析了人物性格,又领悟了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一举多得。

2.辩论演讲,激烈出效果。对于那些有争议性、说理性、有教育意义的文本,课堂则可采用辩论演讲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抽象理念的理解,使枯燥的文本变得鲜活起来,也可起到提高课堂效益的作用。如,高二课本中《失街亭》一课中,关于诸葛亮与马谡“谁是谁非”的问题的争论,可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如得出诸葛亮“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结论,诸葛亮“重情重义却又法不容情”的结论,马谡“敢作敢当”的结论等,思维的火花激烈地碰撞,使整个课堂显得格外活跃,教学效果自然应该格外理想。

3.采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热情。为了使语文课更形象、生动,还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如在讲解小说单元时,尽可能地找一些根据文本内容拍摄的录像给学生观看。 如《药》、《祝福》、《林黛玉进贾府》、《智取生辰纲》等等。这样既节省了繁琐的分析文本的时间,而且给学生留下的文学形象的印象更加深刻,还能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

4.利用好课堂之外的“大课堂”。语文教学的活水在于生活之中,处处留心皆语文。蒲松龄不正是在与众人聊天中触发的积累写成不朽之作《聊斋志异》的吗?语文老师更应该树立起“交往即是学习”的观念,使学生自觉将自己与人交往的过程转化为学习语文的过程。同时,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走进社区,走进田园,走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加课本中难得一见的奇闻乐事,增加他们对生活、自然的感悟和领会,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四、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

语文老师应该是“多面手”,站在三尺讲台上,要想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就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跟进时代,为不断更新的学生接受,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从而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所谓“厚积才能薄发”,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读书破万卷”的坚持,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毅力,就不可能在三尺讲台上“尺幅波澜”、“气象万千”。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钻研,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也才能快意挥洒,纵横古今,思接千里,视通八方。这样,语文课——现状看来堪忧的课堂,就会在我们语文老师的努力之下,旧貌换新颜,受到学生们由衷的热爱。

总之,着力打造好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职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就要充分利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变“要我学语文”为“我要学语文”。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语文课上做游戏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