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对运动训练学中超量恢复理论的质疑

2010-08-15江苏胡震宏

职业技术 2010年9期
关键词:超量机能人体

江苏 胡震宏

浅议对运动训练学中超量恢复理论的质疑

江苏 胡震宏

本文运用逻辑归纳法和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对“超量恢复”训练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核心和现代人们对运动训练理论的认识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对传统“超量恢复”训练理论应持的质疑。

运动训练;超量恢复;质疑

对运动员机能能力在训练条件下变化机制的解释,长期以来在训练学界一直沿用“超量恢复”的学说。在竞技体育训练、教学和科研中,该“理论”已被广泛的接受和认可,成为成熟的基础理论和训练原则之一。但随着运动训练理论的深入、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训练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化,许多运动学专家和学者对“超量恢复”训练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1 “超量恢复”理论的产生历史

1948年原苏联体科所的雅姆珀里斯卡娅运用电刺激的方法对冬蛙运动后肌糖元储备的变化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用电刺激蛙肌收缩后,肌糖元不仅能恢复到收缩前的水平,而且还会超过原有水平。作者在这篇研究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超量恢复”的概念。1972年列宁格勒体科所的雅克夫列夫根据这一特性,提出了运用“超量恢复”解释运动训练对人体机能能力的影响,1977年在他的专著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超量恢复”的学说,并将其作为解释运动训练效果的理论基石。此后,“超量恢复”学说逐渐得到运动生化和运动训练界的广泛认同和接受,成为指导竞技运动训练的“经典基础理论”。在我国,“超量恢复”训练原理在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理论提出之后,我国的竞技运动训练,尤其是体能类运动项目的训练主要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设计、安排和实施的。该理论广泛为我国教练员所接受,成为最具影响的训练理论。

2 对“超量恢复”理论的质疑

虽然,上述理论对“超量恢复”的认识,在经验水平的尺度内是“合乎常理”的;对“超量恢复”训练原理的推断,在形式逻辑的范畴内,也是“理所当然”的。但人体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因此,对运动训练与人体机能关系的认识,不应该把现象等同于本质进行纯粹的逻辑外推,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全方位的科学探索。

2.1 对“超量恢复”促进运动能力的增长和运动极限表示质疑

众所周知,机体工作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人体组织、系统的协调活动和整体功能。肌细胞中能量物质的增加,只是人体系统各子系统要素数量的增加,而对人体系统整体功能不具决定意义。从某种意义上看,有机体结构的改进对功能的提高,要比增加要素数量更加有效。“超量恢复”的研究结果仅仅是肌组织内能量物质的增加。再者,对“超量恢复”学说的解释没有提供足够的、具有科学实验的数据支持。到目前为止,解释“超量恢复”最有力的证据仍然来自对动物和人体在负荷下肌糖原储备变化的实验结果,而在其他一些对运动能力也起着重要作用的指标或因素方面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肌糖原代谢的研究结果扩展到解释整个人体机能能力提高机制的程度。

在上述对“超量恢复”学说的解释中已经提到了“超量恢复”产生变化的机制,如果运用到运动训练中去,就是在运动员运动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再次施加适宜的负荷,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就会不断地得到提高。但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普通人,其机能能力必然要受遗传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后天的科学训练只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的潜能。在目前的认识和技术条件下,运动训练还不能改变人体受遗传制约的生理运动极限。假如按照“超量恢复”在运动训练上所给出的解释,那么运动员的机能能力就有可能出现无限持续增长的趋势。这种观点不仅不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而且还会对运动训练实践起误导作用。

2.2 “超量恢复”理论不适用于高水平运动员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训练学专家马特维耶夫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实验中能源物质的“超量恢复”现象和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的规律(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要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阶段),把运动训练过程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等3个时期,即所谓的周期训练理论。

马特维耶夫认为,准备期应以一般训练和负荷量为主,随着比赛的临近,专项训练和负荷强度应逐渐增加,到竞赛期时达到并保持较高的水平。他的周期模式对运动训练这一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复杂过程作了简约的概括,使人们能够较容易地捕捉到运动训练的脉络和规律,这是训练理论和实践的进步。但是,这一理论忽视了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生化基础,缺乏对不同年龄、水平和条件的运动员的区别对待,尤其不利于高水平运动员专项训练的进一步提高。长期的训练使他们对那些一般的训练方法和负荷已经产生了适应,只有接受新刺激才有可能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只有刺激强度超过现有适应水平才能够打破原已形成的“平衡”,才能在高层次上建立新的“平衡”,才能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很显然,如果高水平运动员在训练阶段仍然遵循周期理论,在占训练时间最长的准备期以低强度和一般的训练内容为主,则不可能使机体受到适宜的刺激,也不会获得良好的机能储备。我国部分体能类项目优秀运动员的成绩长期徘徊不前,只能达到一般世界水平,与马特维耶夫这一周期训练理论的影响和在高水平训练阶段缺乏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有很大关系。

2.3 对“超量恢复”理论是否适应现代竞技体育赛制的发展持怀疑态度

按照上述“超量恢复”理论,后续训练应该安排在前行训练的“超量恢复”时刻,训练效果才会更好。根据这一说法,训练安排在时间过程上应该是定隔的,在内容处置上应该是全面化的。它以全年或半年时间作为基本环节来安排训练周期(即所谓的大周期训练),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成绩利益的驱动,全面化的训练逐渐被专项化、个体化所取代,大周期环节被由几天构成的小周期取代,定间隔被多课次训练所取代。再者,由于比赛日程的日益紧凑,以赛代训的训练方法开始诞生,中国110米栏选手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的骄人成绩就是对以赛代训训练方法最有力的说服依据,也是对“超量恢复”训练理论最大的挑战。“超量恢复”理论作为安排运动员负荷的理论依据已经不具有显著的现实指导意义。

3 对“超量恢复”理论应持的科学态度

实践证明,训练理论是训练过程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基础,是快速提高运动水平的保障。当某个运动项目的整体水平长期停滞不前时,我们不能把目光局限在传统的训练原理上,更重要的是应该对训练的理念和思路进行反思。需要指出的是,“超量恢复”训练理论问世近40年来,对世界运动训练理论以及实践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贡献,当前对这一理论的反思与批判并不是对它的全面否定,而是训练科学化发展的必然。

[1]茅鹏.运动训练新思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茅鹏.训练思路探索半世纪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4.

[3]陈小平.运动训练的基石——“超量恢复”学说受到质疑[J].2004,4.

[4]王广虎.“超量恢复”与“超量恢复”训练原理的审视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超量机能人体
人体“修补匠”
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在中心药房口服药超量医嘱中应用的回顾性分析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人体冷知识(一)
人体机能增强计划
加压训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研究
人体可笑堂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是保留还是摒弃
——对“超量恢复”质疑学说之反思
刑法机能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