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ΔΔ着:“VV着”格式的新发展

2010-08-15贺卫国

肇庆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谓语形容词状语

贺卫国

(河池学院 中文系,广西 宜州 546300)

ΔΔ着:“VV着”格式的新发展

贺卫国

(河池学院 中文系,广西 宜州 546300)

在“VV着”格式的影响下,“AA着”、“XX着”、“ABAB着”、“AABB着”等重叠形式相继产生,形成了一个“ΔΔ着”语法框架。“AA着”、“XX着”之类格式的句法功能、使用范围、感情色彩等都与“VV着”格式相似。最近几年,由于因特网的日益普及,“ΔΔ着”格式有蔓延之势。本研究表明,语法的发展演变也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

“VV着”; “ΔΔ着”框架

笔者曾经考察“VV着”格式的使用情况,讨论了该格式的特点以及与该格式结构相似的两种语法形式[1]。本文拟在前文的基础上,对以“VV着”格式为母本类推出来的一些格式作些探讨。本文所用符号:“V”表示单音动词,“A”表示单音形容词,“X”表示单音象声词,“AB”表示双音形容词、动词、象声词等,“ΔΔ着”泛指“VV着”、“AA着”、“XX着”、“ABAB着”、“AABB着”等重叠词带动态助词“着”的语法格式。本文所引语料除已标明出处的外,全部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检索得来。

一、“AA着”、“XX着”的产生与发展

“VV着”格式最迟于16世纪产生,因为公元1592年前后成书的《金瓶梅词话》已使用了两例[1]。到了现代汉语,该格式的使用更为常见。在老舍先生笔下,还出现了少量“VV着”带数量短语的例子,如:

(1)马先生把烟袋插在嘴里,鼻子耸耸着一点,看看纸的大小,又端详了东西的形状。(《二马》,《老舍文集·第一卷》55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2)鼻子也抽抽着一块,好像钞票上的花纹。(《小坡的生日》,《老舍文集·第二卷》6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自古以来,动词主要充当谓语,还可以充当定语或状语,而形容词的基本功能是充当定语、状语和谓语,两者的句法功能很相似,界限也不是很明显。据郭锐研究,他划出的形容词有99.47%可以作谓语,即绝大多数形容词具有与动词本质属性相符合的特性[2]。王力也认为,“在汉语里,形容词和动词是很接近的。”[3]吕叔湘则进一步指出,由于“汉语的形容词和动词有很多共同特点,并且是重要的特点:都可以直接做谓语,都可以用不否定,都可以用‘X不X’的格式提问,等等”,故主张“把形容词合并于动词”[4]。陈望道[5]、赵元任[6]、史存直[7]等也主张把形容词并入动词。形容词与动词的语法功能有很多相似之处,在“VV着”格式的影响下,明清之际,少数单音节形容词重叠也可以加动态助词“着”,构成“AA着”格式,一般充当谓语,例如:

(3)你薛家有几个人?我相家人多多着哩!(《醒世姻缘传》第60回)

(4)素姐说:“同去的人多多着哩:侯师傅、周嫂子、秦嫂子、唐嫂子,一大些人哩。”(同上第74回)

由于“象声词主要充当状语和定语,经常充当谓语,有时充当主语和宾语”[8],与形容词比较接近,故曾有研究者主张两者合并,如张志公[9]把象声词作为形容词的副类,江天[10]则干脆把象声词划归形容词。另一方面,象声词与动词的界限也不太明朗,很容易转化为动词,即“从声音转移到造成声音的行为”[11]。就实际情况看,重叠式象声词也往往兼有动词、形容词重叠的一些特点,因此,“AA着”格式产生的同时,重叠式象声词也可以后加动态助词“着”,构成“XX着”格式,通常充当状语。例如:

(5)他又说:“怎么听着淫妇要休我!”叫我插插着合他说道:“快进去!只在这街上撒泼,也休得过了。”(《醒世姻缘传》第10回)

(6)七奶奶插插着说:“没帐!他见翻出点子什么来了?一定说咱产门里头有藏着的东西,叫老娘婆伸进手去掏哩!”(同上第21回)

按,1981年上海古籍版《醒世姻缘传》第7回黄肃秋注:“插插,小声耳语。”又,1997年华夏版《醒世姻缘传》第40回注:“插插,即喳喳,轻声嘀咕。”可见,上述两例中的“插插”确系拟声词,“插插着”属于“XX着”格式。

马贝加指出,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词义渗透现象,即甲、乙两词义近,甲词词义的变化会引起乙词词义的同步变化[12]。在语法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即语法结构渗透现象。“AA”、“XX”与反复态“VV”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语用效果有相似的一面,在“VV着”格式的渗透下,语言运用者使用“AA着”、“XX着”格式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现代汉语仍然存在使用“AA着”、“XX着”格式的现象。“XX着”格式除了充当状语外,增加了充当谓语的功能,“AA着”格式的句法功能也变得更为丰富了。例如:

(7)三十多年的福隆化成一大股黑烟,弯弯着,回绕着。(《牛天赐传》,《老舍文集》第二卷51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8)这把椅子斜斜着放着。(周翠英[13]16)

(9)电线杆子叫风刮得歪歪着,一个月了也没人管。(同上)

(10)烟还往上升,直着的,斜着的,弯弯着的,深黑的,浅灰的,各种烟条挤着,变化着,合并着,分离着。(《牛天赐传》,《老舍文集》第二卷51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11)一块脑瓜壳啾啾着旋转着飞上天空还有一小片血雾从他头顶散开去。(洪峰 《奔丧》,《中篇经典》93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身体里的每一根血管每一根神经都渗进了这份冰凉,竟神清气爽了不少,咳嗽也被冲淡了,只在喉咙里胆怯地呜呜着,一点也没刚才那么暴烈了。(温亚军《硬雪》,《十月》2003年第4期)

例(7)“AA着”充当谓语,例(8)“AA着”充当状语,例(9)″AA着″充当补语,例(10)“AA着”充当定语,(11)″XX着″充当状语,例(12)“XX着”充当谓语。

根据本节列举的例子不难看出以下几点:第一,从语法意义看,“AA着”、“XX着”跟“VV着”相似,带有较强的描写性和形容性,表示的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声音或状态。第二,就感情色彩看,“AA着”、“XX着”与“VV着”有相似之处,即一般不表褒义;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即“VV着”主要表贬义,而“AA着”、“XX着”主要表中性。第三,从使用对象看,“AA着”、“XX着”描写的也主要是人或人体部位、动物或动物部位。如果描写对象没有生命,为了强调所描写的事物的状态或者发出的声音非同寻常,或者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也可能使用这类格式。

另外,从使用地域看,“AA着”、“XX着”格式也同“VV着”格式相似,主要限于官话区,如较早使用这两种格式的作品《醒世姻缘传》即带有较浓的山东官话色彩。到了现代汉语,“AA着”、“XX着”格式仍然主要在官话区流行,如使用“AA着”格式的《牛天赐传》作者老舍系北京人,使用“AA着”格式较多的青岛方言属于山东,使用“XX着”格式的《奔丧》作者洪峰系吉林人,《硬雪》作者温亚军系陕西岐山县人。不过,在官话的影响下,现当代也有少量非官话区作家使用“AA着”、“XX着”格式。下面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13)江均嘴里哼哼着,换上了浅灰的春服,拿了条手杖,穿了黑白皮鞋,在沉醉的春风里,摆着张那么愉快的笑脸跑到美容室里。(穆时英《五月·第二章》)

(14)女人们还是越聚越多,像热锅上的蚂蚁,有些跑回了家又跑了出去,在田园里跑着,喃喃着。(丁玲 《水》,《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第二卷》49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15)驴紧紧依偎着他,瞪着两眼看他,伸着鼻子亲他,吐出舌头舔他,还小声哼哼着,像跟他说话。(康濯《一同前进》,《春种秋收》第23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16)柳秘书长样子斯文地钻了进去,不望朱怀镜,口里只含含糊糊不知所云地好好着。(王跃文《国画》16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穆时英是浙江籍,丁玲、康濯、王跃文是湖南籍,都不属于官话区。不过,书面作品使用“AA着”、“XX着”格式,似乎并不意味着非官话区口语中也开始使用该类格式。以例(15)为例,虽然出自湖南籍作家笔下,但康濯曾经指出,“集子中所写,除了一篇反映解放城市工人生活的以外,全部都是描写的河北、山西一带农村的生活,那里也确是我主要的生活根据地。”[14]因此,《春种秋收》中的“XX着”用例仍是官话区该类用法的反映。

二、“ΔΔ着”格式的使用进一步扩大

“AA着”、“XX着”格式的产生,标志着“ΔΔ着”这个语法框架已经突破“Δ”只能是单音节动词的形式单一的局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它进一步发展的逻辑结果,便是更多类似格式的出现。这样,“AABB着”格式的产生也就顺理成章了。例如:

(17)后来虽知道了她的本性,也不晓得是不是因为那红光下的靡靡的乐声诱起了他心里什么回顾的烂漫感情,竟不使他失望,反而使他生起一种荡荡漾漾着的美感。(刘呐鸥 《礼仪和卫生》,《海派小说精品》第76~7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18)信上的字歪歪倒倒着,每一笔划,都像水下随意地站在那里。(方方《水随天去·十五》,《当代》2003年第1期)

“AABB着”格式使用一段时间后,“ABAB着”格式也开始被使用。黑龙江作家潘能军、山东作家迟子建的作品中就曾出现“ABAB着”格式,例如:

(19)老焦的眼睛眨巴眨巴着,不知道是高兴还是忧闷。(潘能军《冥信》,《小说选刊》2004年1月下半月号)

(20)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晴响晴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迟子建《采浆果的人》,《收获》2004年第5期)

例(19)中的双音节反复动词“眨巴”,例(20)中的双音节状态形容词“响晴”重叠后加“着”,构成了“ABAB着”格式。李珊曾经指出:“ABAB从未见到带‘着’的例子。”[15]120这话似乎过于绝对,例(19)、例(20)就是明证。 另外,“眨巴眨巴着”在网络媒体中的用例更是数以百计,据我们2008年12月25日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就找到了200余个例子。

最近几年,家用电脑日益普及,追求时尚语言的网民越来越多,“ΔΔ着”格式的使用也呈现出向全国蔓延之势。如据我们2009年1月10日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进行检索,找到了150余例“斜斜着”、160余例“混混着”、20余例“吧嗒吧嗒着”、10余例“扑棱扑棱着”、150余例 “停停走走着”、200余例“吵吵闹闹着”。 此外,“跑跑着”、“站站着”等“VV着”形式,“长长着”、“歪歪着”、“曲曲着”等“AA着” 形式,“喃喃着”、“哼哼着”、“喵喵着”、“啾啾着”、“呜呜着”等“XX着”形式,“咕噜咕噜着”、“扑腾扑腾着”、“滴答滴答着”等“ABAB着”形式,“玩玩走走着”、“歪歪倒倒着”、“飘飘洒洒着”、“蹦蹦跳跳着”、“哭哭啼啼着”、“嘀嘀咕咕着”、“弯弯曲曲着”、“叽叽咕咕着”、“规规矩矩着”、“左左右右着”、“卿卿我我着”、“三三两两着”等“AABB着”形式在网络语言中的使用也非常普遍。下面是我们在2008年2月15日用百度搜索引擎随机检索到的一些例子:

(21)苍茫的夜色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压了下来,雨停了,天上依稀几颗星星,眨巴眨巴着眼睛,像要吞噬着周边的黑暗,秋风挨着枝叶,时不时发出幽幽的叹息声。(筱雨《森林野人》

(22)他还是继续走走着,跟在了她的后头。(冰洋《第二个唯一》)

(23)它好像知道它在我身边的日子不多了,每天晚上不想睡,呜呜着让我跟它玩。

(24)喧嚣的夜里,繁华的街上,草坪边的矮路灯们发出苍白而盛大的光芒,照得人影们彼此深浅交错着,长长着,细细着,宛若被什么撕扯着快要断开一样。

(25)许多鱼被电网电麻后捞了上来,足有一百条。而且鱼慢慢苏醒后,还在蹦蹦跳跳着。(朱彦荣《泪水》)

(26)瞪大了眼睛注视着这一幕的星零,很小心地对着仍嘀嘀咕咕着什么的唐星说道:“妹妹,你这样对唐龙,会不会太凶了?”(玄雨《小兵传奇》)

(27)老农快走近他们时,大喘着气恳求道:“麻烦你们让一让呀……”可那对恋人好像根本没听见,仍然继续卿卿我我着。(杨会昌《给人让路》)

(28)我们在老城里绕着圈慢慢走,三三两两着聊着天,一点一点相互的缝补着记忆。

例(21)使用了“ABAB着”格式,AB为双音节动词;例(22)使用了“VV着”格式,例(23)使用了“XX着”格式,例(24)使用了“AA着”格式;例(25)~(28)使用了“AABB着”格式,例(25)AABB为动词重叠,例(26)AABB为象声词重叠,例(27)AABB为形容词性质,例(28)AABB为数词重叠。上述例子中,“ΔΔ着”有的充当谓语,有的充当状语;充当谓语时有的带宾语,有的不带。

三、余论

在“VV着”格式的影响下,人们又逐渐类推出“ΔΔ着”格式。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并不具备重叠后带动态助词“着”的语法性质,但在特定语境中,为了强调某种动作或状态在持续,某些动词就“获得”了这种性质。而且,能够进入“VV着”之类格式的动词不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是成批量的。吕叔湘曾经指出,“研究语法常常会遇到一种情况:有人说可以这样说,有人说不可以这样说”,有的时候,“这样说确实不符合一般规律,可是确实有人说,而且多数人都认为可以这样说。这就不能算是错误,只能说是‘例外’。”[16]因此,“VV着”格式虽然通常不被大多数语法研究者所认可,但从贺卫国已发的论文[1]及前面的论述不难看出,这种组合确实有许多人在使用,甚至部分象声词、形容词也开始进入“ΔΔ着”这个语法框架,应当算得上吕先生所说的“例外”组合了。

总之,不论是在纸质文本还是在网络媒体,“ΔΔ着”框架的使用都已经越来越流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宽松的政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思维格外活跃,语言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完全有可能按照表达需要创造出新的语法形式。二是追求新颖的语言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相对新奇的“AA 着”、“XX 着”、“ABAB 着”、“AABB着”之类的格式一旦在某人的文章或谈话中出现,就可能获得部分“拥趸”,成为别人效仿的对象。三是兼收并蓄的文化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化多元发展,流行文化与网络文化更是空前发达,借助这股“东风”,“ΔΔ着”框架当然容易大众化,并逐渐流行起来。

“任何语法演变都导源于个体的语法创新,但一个特定的语法创新并非必然地导致语法演变。个体的语法创新只有通过跨语境的‘扩展’和跨言语社团的‘扩散’或‘传播’进而最终规约化后才能成为一个语言的语法演变。”[17]目前,虽然已有不少语言运用者创造性地使用“ΔΔ着”框架,使其基本实现了“跨语境的‘扩展’和跨言语社团的‘扩散’或‘传播’”,但该框架会不会约定俗成,形成共识,进而被普通话吸收,最终导致现代汉语的 “语法演变”?“新生格式只要有生命力,有表达思想的优越性,它就会悄悄地、潜移默化地传播开来,从而被大多数人接受,成为新的规范。”[18]也许,在或远或近的将来,“ΔΔ着”这个语法框架会成为汉语新的规范?让我们拭目以待。

[1]贺卫国.“VV着”格式的初步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6).

[2] 郭 锐.现代汉语词类划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96-197.

[3]王力.汉语史稿[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503.

[4]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7.

[5]陈望道.文法简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68-70.

[6]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92.

[7]史存直.语法三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89-90.

[8]杨树森.论象声词与叹词的差异性[J].中国语文,2006(3):214.

[9]张志公.现代汉语知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江天.现代汉语语法通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

[11]徐国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50.

[12]马贝加.介词“同”的产生[J].中国语文,1993(2):151.

[13]周翠英.胶州方言中“着”的特殊用法[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4).

[14]康濯.后记[M]//春种秋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5]李珊.动词重叠式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120.

[16]吕叔湘.例外和错误[J].中国语文,1993(1).

[17]吴福祥.语法化理论、历史句法学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M]//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37-238.

[18]范晓,张豫峰.语法理论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478.

H313

A

1009-8445(2010)01-0062-04

2009-03-18; 修改日期:2009-06-10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06QFYY001);河池学院科研项目(2005BH002)

贺卫国(1970-),男,湖南双峰人,河池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杜云南)

猜你喜欢

谓语形容词状语
非谓语动词
认识形容词
短句—副词+谓语
非谓语动词
状语从句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