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吹尽狂沙始到金——高考作文“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浅说

2010-08-15苏明燕

中学语文 2010年9期
关键词:感性本质现象

苏明燕

近几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发展等级中对作文“深刻”列出了三条内容,第一条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这就需要考生具备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断能力。我们对待任何事物只有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它。那么,怎样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呢?

第一,要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大量生动具体的现象,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材料。材料是认识本质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些感性材料,就无从进入认识本质的大门。

例如,一位考生以“水的联想”为话题写了一篇文章,文中写道:

水是什么?表面看起来平静如镜,内心却汹涌无比。就像那薛宝钗,给人的感觉似乎世上除了她就没有好人了。其实,她的心却很野,控制住现在的情绪,为以后兴风作浪作准备。

水是什么?水就是那看似气势洪大,似乎能吞掉整个世界。等到它累了,却原来也那么平静。就像王熙凤,表面看起来风光得很,其实就像只不倒翁,少了地球引力,它终究是要倒的,而且倒时也无声无息。

水是什么?水就是那一江东流的春水,不管怎么变化,永远不知变通,就像林黛玉。说起来,我为林黛玉感到可惜。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想从一个整天只会 “吃红”的少年身上得到关怀,简直就像夸父追日,可望而不可即。想她林姑娘寄人篱下,却不知改变自己的性格,最终也只能成为一江东流的春水。

水是什么?水就是那闻一多笔下的死水。任由你摆布,也不能给它些生气。就像迎春,一个堂堂的贾府二小姐,却在新婚半年后,被夫君活活地折磨死。难道她就不会反抗?难道她就没有自尊?还是封建礼教给了她太多的束缚?

水是什么?是寒于心底的探春,是热情如火的湘云,还是……

这位考生的联想力确实非常丰富,跳出一般窠臼,想人所未想,写人所未写,透过种种现象,确实剖析出人物的本质。但是,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不断的积累、深入的思考,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显然,只有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理性的思维。

第二,要对材料进行认真思索,对大量的现象及其联系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分析研究,从而归纳抽象出其中本质性的东西。要注意的是,事物的现象有真象,有假象。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反映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反映事物本质,这就增添了认识本质的困难。因此,我们要善于作去伪存真的思考和辨别。

例如,一位考生以“思考”为话题写了一篇文章,文中写道:

现代人很会思考。从小到大到老到死时时思考;从天到地到湖到海处处思考;从无到有到发展到壮大点点思考。衣、食、住、行,基本的生活需要思考;文化、娱乐、时尚、潮流,高尚的精神同样需要思考。

可是我们究竟思考出什么呢?

足球输了,我们思考。老米的“快乐足球”不行,结果老米带着他的“态度决定一切”去决定他今后的生活了。我们却很少思考过足球圈中“黑哨”洒下的阴影,很少思考过足球队员的敬业精神,很少思考过“炒作”给足球这项运动种下的罂粟。输了,活该!

外面打起来了。战争中的平民在思考他们的生命,战争双方在思考如何用最少的开支尽快结束这场战争。我们同样思考,但不去思考贫铀弹造成的恶果,不去思考和平是多么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像一只只被捏着脖子的鸭子,看着,想着,就像在看好莱坞炮制出的战争大片。打了,不值!

张国荣死了,我们依然思考。我们却不思考他为什么会自杀,却不思考他为什么有难以承受的压力,却不思考他为什么历经繁华,凡尘看透只求解脱。我们思考的是他的三亿遗产会留给谁,思考的是他和他男友之间的种种隐私,思考的是这颗星的殒落会给媒体带来多少商机。死了,可悲!

这位考生是可爱的,语言流畅,富有文采,但更主要的是思维敏锐开阔,能揭开事物表面的假象,一下子揭示出问题的本质,可谓一针见血!

第三,由于考生人生阅历、思辨能力的有限,再加上作文写作时间的限制,让考生全方位深入细致地分析问题,无疑是勉为其难。因此,根据事物多个本质的特点,让考生选准一个角度,宽题窄做,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辨,往往能迸发出许多智慧的火花,成为作文写作的亮点。如以上述“思考”类话题为例,如果泛泛“思考”,将会大而无当,但如果展开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将会提炼出许多观点。例如,“思考需要恒心”、“思考需要耐挫”、“思考需要创新”、“思考也要讲究方法”、“思考不等于钻牛角尖”等。考生思维一旦打开,其创造性能力将十分惊人。又如,写作以“对手”为话题的作文,相当一部分考生只局限在表述对手的重要性,如“感谢对手”、“与对手共舞”、“对手使你更优秀”、“生存不能没有对手”等,但有一位考生却换了一个角度,以“战胜对手扶起对手”为题,写出了新意:

聪明的人总会在快要成功时扶起对手。

对手不是敌手,敌手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而对手是通向日观峰的石阶。

对手对于拼搏中的人来说是一种压力,压在人肩头,逼着人努力地将肩膀挺直。与对手的竞争其实是与自己的竞争,对手只是告诉你他的存在,让你感受到那种无形的压力,对手并未阻挡我们前进,他只是和我们在同一条跑道向前冲,没有和我们说太多的话,但我们在心中告诉自己走在前面的是我们必须超过的,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次次的挑战,挑战的不是对手而是极限,让对手高于极限,让自己冲破极限,让一次次的挑战带来一点点的提升。

有时我们战胜了对手,但我们得拉一拉对手,成功的路上不能只是独行。

美国的两大报纸在这一方面最难能可贵。有一次,白宫面对一件重大事件,只允许其中的一家进行报道,因为另一家曾报道过白宫的丑闻,白宫想借此对其报复。但这家可进行报道的报纸作出决定,不去报道这一事件,除非另一家报纸也可介入其中。该报纸负责人说,尽管对方是自己最大的对手,但自己不能失去他,因为没有这样一个实力强劲的对手,也就没有自己现在这样大的规模。

这是一位聪明的负责人,他的智慧扶起了对手和自己的辉煌,这两家报纸就是现在著名的 《华盛顿邮报》和《华盛顿明星新闻报》。

有一步登天者,将对手当成敌手,战胜后便踩在脚下,于是对手的高度便成了他的高度,他失去了向上的动力,他的目标便从天庭变成了五指山,只是为了压住山下的孙悟空。

聪明人会记得战胜对手后再帮对手站起,与对手携手才会走得更高更远。

战胜对手再扶起对手的结果是“双赢”,深入到问题的本质,这一见解可谓新矣!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需要占有可靠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但值得注意的是,事物的本质并不能在感性材料达到一定的数量时自动凸现出来,像化学上说的溶质因饱和而结晶那样,而只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对所占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归纳,才能把握其本质。写作,就是从材料中找到中心思想。

对某些事情的理论认识须具备与这一领域相关的知识。就以高考题《树木·森林·气候》来说,其中包含着量变与质变的原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一株两株树对气候起不到影响作用,但几万、几百万株树,形成大片森林,对气候就能起调节作用了,这是量变引起了质变;而气候对森林的影响,以及森林又反过来影响气候,这就涉及到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议论,不懂自然界中植物生长的一些原理,也就无法把握问题的本质,更不可能对社会现象进行议论了。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要想能把握其中的深层意蕴,有时光作多角度分析还不够,还要善于作多层次的分析,像剥笋一样,一层又一层地去思索。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雷锋同志倡导过“钉子精神”——“钻”劲和“挤”劲。深究一层,钉子能钻进木板、挤入木层,是因为它本身腰杆硬,并且能站稳立场,否则,锤子一砸下来钉子弯了或改变了立足点,那就无法钻进木板。这还不是问题的本质。我们将思维的钻头再挺进一步,就会发现:钉子本身没有力量挤进木板、钻进木板,它的成功在于,能把来自外部的种种打击(如锤子、斧子等)化成自己一个又一个前进动力。这才是本质意义。

当然,把握事物的本质,还可以通过由此及彼、转换角度,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等方法去思考,考生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而定,这里不再赘述。要记住的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依据材料立意作文,不要简单化,要多思考。正如元代学者戴帅初所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刘禹锡有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此言确是道出了高考作文“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精髓。

猜你喜欢

感性本质现象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童年的本质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