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成语研究的新视角
——评《现代汉语常用成语的语义认知研究》

2010-08-15陈黎明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构词法句法现代汉语

陈黎明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汉语成语研究的新视角
——评《现代汉语常用成语的语义认知研究》

陈黎明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成语是汉民族语言宝库中极具特色的一员,对它的研究当然可以有多种角度。而使用认知和述谓结构理论来分析研究成语,无疑是一种全新的角度。相信该书的出版必将对汉语成语研究乃至整个汉语词汇研究的纵深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汉语;成语研究;新视角

作为固定语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类别,汉语成语长期以来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层出不穷,数量众多。在这些成果中,唐雪凝、许浩两位同志合著的《现代汉语常用成语的语义认知研究》一书视角新颖,颇具特色,开拓了汉语成语研究的新领域。

该书以《现代汉语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华成语大辞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新华成语词典》、《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等6部辞书中出现4次(含)以上的成语作为基本语料来源,进而借助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网络版)对各成语进行频率排序,从中确定出现100次以上的1992条常用成语作为研究对象。由于选材精当,方法科学,因而创获甚多。

一、深化了人们对成语性质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对成语的认识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就连对“什么是成语”、“如何确成语的范围”这样一些貌似简单的问题,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例如刘叔新认为凭借“表意的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和惯用语,并且认为“三长两短”、“穿小鞋”、“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都具有成语的资格;徐耀民认为将“穿小鞋”、“摸门钉”、“滴水不漏”、“碰一鼻子灰”等都属于惯用语,而并不属于成语;周荐认为“穿小鞋”等常被人们视为惯用语的单位应当属于词,而“三长两短”、“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俗语单位却应视为惯用语[1]。就“穿小鞋”这个单位的归属来看,三位学者分别将其归入了成语、惯用语和词三种性质迥异的类别。这就说明了在对一些具体成分的认定上还存在着争议,各家划定的成语范围并不完全一致。

尽管如此,学术界对将“负荆请罪”、“完璧归赵”、“实事求是”、“叱咤风云”等单位认定为成语却并无异议。人们一般都认定,那些长期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稳固、形式简洁、整体应用的四字定型词组应该是成语。人们一般也都承认,成语作为词的等价物中的一种,具有结构和意义相对定型完整性,它的结构,不能被随意替换,它的意义,不等于字面意义的组合;成语大多源远流长,或来自古书章句,或取材寓言故事。可以说,这些都已经成为学界的常识。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因为,至少下面的问题尚不能从以往的研究中找到答案:成语这个词汇单位与普通词语的差别真的是泾渭分明吗?成语深层结构的要素遵循着怎样的原则才得以实现为表层结构的成分?

《现代汉语常用成语的语义认知研究》一书对此作了有益的探索,引导我们对成语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作者承继顾阳、沈阳、朱彦等学者的认识,即认为复合词和句法单位的语义框架是相同的,它们来自共同的认知场景,受共同的认知规律制约外;还进一步认为,成语同复合词一样,它的语义结构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认知场景,也可归结为一定的认知框架,成语的表层结构成分是深层语义框架成分在语言表层的投射。如成语“取而代之”和复合词“取代”,它们都有同一个语义框架结构“(a,取,b)—承接关系(而)—(a,代,之)”,只是在投射过程采用了不同形式,遵循着不同原则,保留了不同字数,才形成了这两种不同单位[2](P12)。这样一来,词、短语(包括固定短语和自由短语)和句子,在传统语言学看来性质迥异的三类单位,在认知语义理论的统率下统一了起来,它们都是体现为一个认知场景,其间的鸿沟界限已不存在。有所不同的是,不同级别的单位在定型的时候受到了不同的字数限制和投射原则支配,由同样的认知结构最后体现为不同样的表达形式。这种对于成语的理解,无疑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启迪。

二、拓展了句法语义构词法研究的领域

构词法,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构造成词的方法,是词语内部的结构法则。研究构词法,可以从句法和语义两个基本角度进行。从句法角度开展的构词法研究,关注的是词语内部存在的句法结构关系状态;从语义角度开展的构词法研究,关注的是词语内部构成要素的语义属性及其相互的语义关系状态。这两种研究角度得到的成果,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词语构词的认识,但同时又都存在着缺憾。因为无论是从句法还是语义的角度来研究构词,都只能就静态的词语本身进行描写分析,而无法从动态的角度去探讨词语的生成并作出相关的解释。这就说明,构词法的研究需要新的理论和思路。

顾阳、沈阳的《汉语合成复合词的构造过程》(《中国语文》,2001年第2期)一文和朱彦的《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一书,无疑开启了语义构词法研究的新思路。与以往语义构词研究偏重分析词素自身的语义性质及词素间的语义关系不同,这两部文献将研究视角转向了复合词内部的深层语义结构,认为复合词是在词库和句法之间的层面上构造的,其内部存在论元结构关系,复合词通过论元结构中论元成分的位置变化构成。由于这几位学者是从句法语义的角度对构词法进行研究的,因此可称之为句法语义构词法研究。

句法语义构词法的研究,使我们得以关注和探讨一个词语的深层语义结构如何转化为表层结构,这个词语为什么是这样凝固而不是那样。这项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但目前的成果仅限于在复合词方面,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可喜的是,《现代汉语常用成语的语义认知研究》一书,承继了句法语义构词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将其拓展运用到成语的研究中。作者明确宣称,他们所说的“语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义”,而是着眼于深层结构的“语义”,即“三个平面”理论所谓的“句法语义”。一般意义上的“语义”是根据现实世界事物的性质来认定的,如人、事物、时间、处所、动作、性质等,它与句法结构无关;而“句法语义”是在句法结构框架中讨论的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对各语义角色的确认离不开其处的句法位置,如同一人物在不同句法位置上可能分别充当施事、受事、与事、共事等不同语义角色,从而具有不同的语义[2](P12)。因此该书的研究,拓展了句法语义构词法的研究领域。

三、发掘了一些尚未被认知的规律现象

该书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的认知和述谓结构理论,对封闭的语料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系统探讨了现代汉语成语内部丰富的论元结构关系,分析了成语的深层语义框架类型和组合特点、成语构成要素的排列和选择等问题,总结了成语语义结构成分隐现的机制和原则,发掘了一些尚未被认知的规律现象,从而深化了人们对成语的认识。

例如,在分析制约成语语义结构成分隐现的几点因素时,作者指出:(1)四字格的长度限制。深层语义结构中的成分在向表层结构投射的过程中,成分的隐现首先受制于成语的长度,而典型成语格式是四字格,因而四字是成语定型时的长度限制。(2)表层结构成分的长度限制。表层结构成分的长度,是制约深层结构成分隐现的又一重要因素。(3)核心词的属性限制。成语的语义结构依据核心词的属性可分为名核结构和谓核结构两大类,核心词是名词性还是谓词性也制约着语义结构成分的隐现。(4)表意重心的语义限制。成语的表意重心,是意义之所在,或强调某一动作,或突出某一属性,通过突出相关的成分来得以表示[1](P337~339)。

又如,作者还总结了成语语义结构成分隐现的几条原则:(1)核心词凸显原则。成语深层语义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在表层结构中比较容易地凸显出来。(2)主事成分空位原则。在成语的表层结构中,主事成分往往被删略得不到投射,形成表层结构中的主事成分空位。(3)客事成分凸显原则。在成语的表层结构中,客事成分经常被投射出来。(4)修饰语凸显原则。附加的语义结构形成了对基本语义结构中各成分的修饰限制,它们往往是表意重心之所在,因而得到凸显,形成了表层结构中的修饰语成分。(5)关系词删除原则。关系词或连接词在成语向表层结构的投射过程中,大多数都被删除掉了。(6)衬字添加原则。在表层结构中,因各种需要添加了一些衬字,凑足了成语的四字格式[1](P339~340)。

以上关于制约成语语义结构成分隐现问题的分析结论,令人耳目一新,使我们对成语有了比以往更为深刻的认识。

成语是汉民族语言宝库中极具特色的一员,对它的研究当然可以有多种角度。而使用认知和述谓结构理论来分析研究成语,无疑是一种全新的角度。相信该书的出版必将对汉语成语研究乃至整个汉语词汇研究的纵深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许浩,唐雪凝.传统语言学视野下的成语观[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12).

[2]唐雪凝,许浩.现代汉语常用成语的语义认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责任编辑:吕 艳]

H030

A

1004-7077(2010)03-0142-03

2010-04-25

陈黎明(1963-),男,山东威海人,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构词法句法现代汉语
Module 1 Basketball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说说英语构词法之合成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