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社会呼唤“社会生态人”

2010-08-15张菱兰陈宝国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生态发展

张菱兰 陈宝国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风险社会呼唤“社会生态人”

张菱兰 陈宝国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本文从生态哲学角度大胆提出“社会生态人”这一人性角色,并对之以体系化塑造,致力于加强民众的生态意识与责任实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生态人风险社会全面发展

世界在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分化和断裂中高速发展。一方面人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大幅提高,知识爆炸性增长,科技飞速发展,物欲世界急剧膨胀,工具理性甚嚣尘上。另一方面,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培罗(Perrow·Charles)警示的那样:“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创造了前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却掩盖了社会潜在的巨大风险;而被认为是‘社会发展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的科学技术,正在成为当代社会最大的风险源。”它造就了一个无意识的巨人,盲目地实行着毁灭性的活动。

一、“社会生态人”的时代设定

地球文明史上,只有一种生物“人”拥有这样一种能力:反思自己的错误,转变自己的角色。人的理性和智慧,应体现在他能够认识到自己与非己的一切是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朋友,而非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并摆正自己的位置。

(一)“社会人”前提

伟大思想家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肉体的人的共性的抽象;而是站在唯物史观的视角上,对“人”的社会、历史范畴的界定,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人的本质。简而言之:“人”是社会人,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和肩负的社会使命。

(二)“理性生态人”基础

“理性生态人”是由徐嵩龄先生首先提出并加以定义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伦理学所反映的价值观将实现对人的重新塑造”。我们将这种“人”称为“理性生态人”。他认为,一个理性生态人应具有双重素质,不仅有充分的生态伦理学素养,还要具备与其职业活动及生活方式相应的生态环境知识。理性生态人作为生态道德的践行者,努力追求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自我超越。

(三)“社会生态人”的当下设定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发展变化着的。因而,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也是发展变化着的。换句话说,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进,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社会人”会相应地具有时代性。“社会生态人”,正是坚持从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在“社会人”和“理性生态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世界面临并亟待解决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等诸多风险问题而提出的实践形态。“他”具有以下时代要求和角色素养:

1.“社会”定位。“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是马克思对“社会”本质的具体概括。显然,人、社会、自然三者间逻辑关系是:(1)社会是人与自然的联结,使依存自然的人复合为本质存在的人;(2)社会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3)自然与人通过社会相互生成、相互节制,二者在相互展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始终是同一水平的相互作用,揭露了工业社会中人对自然残暴掠夺的罪恶行径。

由此可知,社会生态人首先要实现的角色定位即是从工业时代的“片面独立的人”进化为统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的“社会人”,承担相应的角色职责。

2.生态思维。工业文明“座架”下的人们,片面地重视实证研究和分析方法,忽略了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和系统方法;强调静止地解构一切事物,忘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自豪于人从敬畏到控制自然,无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共存协同。这些思维上的缺陷,直接导致了上世纪中叶爆发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祸藏了在知识社会背景下的社会风险。而社会生态人,基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全面、运动、发展地对待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将此认知内化为自己的精神素养;具有强烈的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形成个人发展过程中必然的内在需要。

3.服务实践。知识的积累是人的生存方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凝结。工业文明中人类的生存方式受二元对立思想的支配,主体活动对象化改造客体,造成了社会知识越丰富,生存风险就越巨大。而社会生态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模式;他具有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包括采取保持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能力,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能力等等;使其能够处理好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消解知识社会所伴生的各种风险。

综上,社会生态人是首先明确“社会”角色和使命,具有生态理性思维和高尚责任感;站在历史辨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统观全局,按照自然和社会运动发展的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关系的,向“全面自由的人”发展的智慧实践者。

二、“社会生态人”的塑造

(一)社会生态人塑造的原则

1.“两个统一”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又指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有“两个统一”的前提原则:一是“每个人”的发展与“一切人”的发展相统一;二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工业社会显然片面地强调了前者的发展:每个人固执地追求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一切发展机会,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社会意识淡薄;人类临驾于自然之上,为满足无止尽的欲望对自然疯狂掠夺。这一切,为曾经瞩目的工业文明埋下了风险炸弹。

2.“两个全面”的原则。一方面,人的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存在价值,他们需要积极建构自己的全面的人人关系、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全面的关系不是异己的对立的,而是作为人的价值存在的需要和表现。

(二)“社会生态人”的实现

从上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社会生态人是风险社会中,“片面独立的人”向“全面自由的人”发展过程中呼唤出来的具有当下使命的“人”的样态;是发展真正全面的人类文明的基础细胞和智慧实践者。马克思早在130年前就指出:文明如果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自觉地塑造“社会生态人”。

1.伦理教育。人类活动遵循这样的步骤:观念———行为———结果。即有何种观念,引发何种行为,造成何种结果。据此,要想整体性、社会化地培养“社会生态人”,首先必须进行伦理教育,让社会生态人的素养内化为理念,成为人内在的主动性的价值需求,以保证实践与理念相统一。社会生态人的素养在伦理层面上,依循“真”“善”“美”的价值评价标准;充分发挥人们的联想、想象作用,引导人们进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体验;由己及彼,由人及物,由社会到自然。

2.实践养成。社会生态人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全社会构筑扎实的共同利益基础。只有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才能协调利益差异,消除各方冲突,形成共同理想,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协同进化把握方向。同时,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把社会生态人的内在规定性外化到现实活动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局上,人们的实践活动要将市场经济利益的竞争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统一起来。在个人塑造上,要注重掌握最新知识,培养自身全方位的能力,包括发展人与社会全面关系的能力,维持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关系的能力等等。

3.制度保障。创设支持和鼓励社会生态人成长的社会机制环境,对于社会生态人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生态人素养的内在规定性表现在每个人的发展与一切人的发展相统一,以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如果把这种内在规定性化为社会对所有公民的期待,一种能否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期待,能否在社会中生存发展下去的期待,那么,支持和鼓励社会生态人成长的社会机制和社会环境就能够塑造和建立起来。为此,一方面要从源头上彻底肃清危害他人和社会发展的腐败歪风邪气,铲除这些消极现象得以产生的土壤,从社会机制上有力惩处污秽制造者;另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和褒扬正气,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1]Perrow Charles.Accidents in High一Risk System[J].Technology Studies,1994(l):23转引自许斗斗、郭荣茂.风险社会与科学制度[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54

[2][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

[3]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

[5]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10-419.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33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36.

[9]周鸿编.人类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8.

责任编辑:刘国春

book=57,ebook=15

C913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0.04.20

1009-6922(2010)04-57-03

2010-07-07

张菱兰(1982-),女,福建建瓯人,福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陈宝国(1966-),男,福建仙游人,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

猜你喜欢

生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