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文化生产力的几点思考
——试论文化生产力的本质、特性与实践环节

2010-08-15严琼芳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生产力要素物质

严琼芳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乐山614000)

关于文化生产力的几点思考
——试论文化生产力的本质、特性与实践环节

严琼芳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乐山614000)

“文化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实践推动和理论创新的成果,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深入研究的空间。与物质生产力相对照,文化生产力具有二重性本质,在构成的结构要素、功能目标和发展状态上具有显著的特性。从实践的角度看,继承、创新、转化、监管是文化生产力价值实现过程的基本环节,也是文化发展的基本环节。

文化生产力要素实践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一命题与任务,三年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给予强调。由此可见,“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在党的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已经确立;在实践中,“解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也被摆上了党和政府重要的工作日程。在学术界,近年来对文化生产力的研究讨论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各家的观点见仁见智,正在从多个层面逐步丰富这个新的理论,不过仍给我们留下继续研究的空间。

一、文化生产力的二重性本质

“文化生产力”概念不是将“文化”和“生产力”这两个概念简单机械的叠加在一起而生成,因为“文化”和“生产力”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理解“文化生产力”概念的科学内涵,必须以客观实践为逻辑起点。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那样,人类的生产实践具有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三种不同形态和层次,其中,物质生产实践处于基础地位。在“文化生产力”概念正式提出前,我们通常所讲的生产力一般指物质生产意义上的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生产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占据绝对优先的地位,致使长期以来人们把物质生产力等同于社会生产力看待。但是,生产力,作为人类的类本质力量,除了在物质生产领域客观存在,在人类的其他两种基本形式的生产实践中也客观存在,不因人的意志而产生或消失。现在提出“文化生产力”这样的新概念只是理论向客观实践的回归和贴近。文化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一样,属于广义的社会生产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当然,这里所讲的文化都是狭义的文化,是可以和“精神”互换的“文化”,文化生产(或精神生产)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是人类创造观念形态产品与服务的活动与过程。否则,按照“文化”就是“人化”的广义文化概念,物质生产也是“文化”的范畴,“文化生产力”概念就可以涵盖整个社会生产力了。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由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和非独立的附着性、渗透性要素构成。换言之,实体性要素是生产力的硬件要素,附着性、渗透性要素是生产力的软件要素,两类要素功能不一,但不可或缺。当前,物质生产中的经济文化化、科技文化化、产品个性化、管理人文化趋势日益凸显,狭义上的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的分类界限也越来越模糊,理解这种趋势需要我们破除物质与精神绝对二分式的思维方式。文化的因素广泛而深度地嵌入在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之中,尤其是以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的基本方式提升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所以,文化生产力一方面不仅是作为生产力的一个类别、与物质生产力并列的一种人类生产实践的实际力量。另一方面,它作为物质生产力的软件性构成要素,全面渗透在物质生产力要素的各个方面,起到整合生产力各实体性要素与提升各要素的功能的作用。

二、文化生产力的三大基本特性

特性是本质的外在表现。透过特性,既可以准确把握本质,又可以将本质发挥出来,建立与实践的纽带。在这里,要将“文化生产力”的特性与“文化产品”以及“文化生产”的特征区分开来,而现有的一些关于文化生产力的特征特性的论述中恰恰存在混淆的弊病。分析文化生产力的特性,不能脱离生产力这个理论框架,在具体方法上,将之与物质生产力相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生产力具有以卜三个明显的特性:

(一)在系统的结构要素上,文化生产力的中心更加倾向于软要素

文化生产力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学术界看法不一。这里仅举两个代表性观点以帮组我们分析文化生产力的特性。李德顺认为,“构成文化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为主体的文化劳动者或生产者,主要是他们的素质、积极性和社会组织状况;二是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是指作为文化创造来源的对象和条件。”高占祥认为,“文化生产力的四个要素是:优秀的人才、优良的文化产品、科学的文化管理和必要的文化生产要素。”这两种观点都没有采用物质生产力系统构成理论的分析框架,前一种观点基于简便的主客二分,比较笼统;后一种观点将文化生产力的实现成果(优良的文化产品)纳入文化生产力构成要素,其逻辑似乎还值得商榷。我们认为,物质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力之间尽管存在重大差别,但二者之间的共性也是明显的,仍然可以用现在已经比较成熟的物质生产力构成理论来分析文化生产力的结构。由此,文化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也有劳动对象(指一切文化资源)、劳动资料(指文化生产的环境条件和生产工具)和劳动者这三大实体性部分,此外还有以科学管理为主的非实体性要素。不过,“文化生产力的构成主要不在于外在的实体(硬件),而在于内在要素(软件)。”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物质生产力的水平高低的客观标志,而在文化生产力中,衡量其水平的尺度不再是生产工具,而是劳动者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原创性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

(二)在功能目标上,文化生产力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物质生产力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为直接目标,文化生产力以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直接目标。同时,文化生产力还可以调适人对物质的需求,防止陷入物质主义的境地。文化生产力作为人的一种类本质力量,也是对人的终结价值反思能力和对人的发展方向的把握能力,是人文关怀的能力。毫无疑问,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生产力的核心价值观,与物质生产力的效率核心价值迥然不同。文化生产力的最终功能是“化人”,用先进文化产品和服务感化人、塑造人、发展人,用精神的力量凝聚物质的力量,用精神的力量提升物质的力量。

(三)在发展状态上,文化生产力具有相对独立性

恩格斯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个论断对包括哲学在内的所有文化生产都适用。尽管物质生产是文化生产的基础,但是,文化生产并不必然与物质生产同步发展,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时表现为文化生产力的水平大幅落后于物质生产力的水平层次,有时又表现为大幅超越物质生产力的水平层次。更为特别的是,在低水平物质生产阶段产生形成的文化资源可以作为高水平阶段文化生产力的优势要素。历史悠久、回归自然的文化资源作为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载体包含这先进文化的分子。这就给我们一个重大的启示:解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完全没有必要因当前物质生产落后、经济水平不高而妄自菲薄,只要找准了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按照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要求发挥优势,积极培养文化生产的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能实现文化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广阔的文化领域中的一个或多个舞台上充当第一小提琴手。

三、文化生产力的四个实践环节

“文化生产力”概念的正式提出在理论上有两方面的贡献:一是扩大了生产力研究领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增强了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性。二是从人类三大基本生产实践之一的战略地位来重视文化建设,为文化建设的实践提供了新的路径,尤其在生产实践这个动态的视角下,为文化生产力从潜在状态向现实能力转变勾画出四个基本环节。

(一)继承——文化的简单再生产

发展的前提是继承。对本民族的文化遗产的继承就是文化的简单再生产。在继承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文化的扩大再生产。随着历史的延续,文化成果越来越丰富,这给文化继承带来巨大的挑战。对于一些承载着积极文化生产力的文化劳动者(或叫传承人),要先行把他们从基本物质生活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但物质生产实力的壮大可以支撑起对文化遗传的高成本保护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育,但对于整个民族主动地去亲近、消化、汲取民族文化营养并无明显效果。当前兴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热给我们带来一丝希冀,从民众强烈需求和媒体推动,转向体制内规划部署正当其时。

(二)创新——文化的扩大再生产

文化创新就是文化的扩大再生产。当前,文化创新的要害问题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给从事文化生产的劳动者营造出创新的环境。为此,要通过体制改革的办法调整文化资源与文化生产劳动者的匹配状态,使其优化结合,努力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侧重于公共产品性质的按文化事业部分提供发展条件,侧重于市场产品性质的按文化产业营造发展环境。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多样化的文化建设,引导文化的差异错位发展,制止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吞。对传统文化资源和外来文化资源要做科学研究,严格区分其精华和糟粕、“香花与毒草”,对有争议而一时不能盖棺定论的文化生产活动及其成果,应以宽容的胸怀保留其一定的生存空间,留给其用历史来检验的时间,不随意扣帽子、抓辫子和打棍子。

(三)转化——精神力量变物质力量

专门的文化生产劳动者创造出文化产品,文化生产力只算实现了一半,还有更重要的一半,就是精神变物质的一半。马克思曾精辟地讲到“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为物质力量。”从文化的角度看,遵循创作——传播——接收的价值实现路线;从生产实践的角度看,遵循生产——分配——消费的价值运行过程。这两个过程有时并不统一,关键在于分配与传播这两中间环节不统一,导致文化生产的循环过程中断。因此,要加大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主渠道的供给能力,同时,要大力培育各层次的文化市场,扩大文化商品与商业性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通过这两个基本的途径解决传播与分配分裂而造成的文化发展的瓶颈。

(四)监管——防止文化生产异化

与物质生产的成果相比,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假、冒、伪、劣”更难辨别。生产“假、冒、伪、劣”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其实是虚假的文化生产能力,甚者是自我破坏的能力。解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时刻注重其中的异化问题。监管的目的是防止文化生产的异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在解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全过程中,都要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条主线,这是文化产品与服务“假、冒、伪、劣”与否的试金石,也是文化生产力有没有紧扣促进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试金石。加强对文化生产的监管与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点也不矛盾,监管是文化生产中的自觉反思和调适,确保文化生产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并确保文化生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1]肖前,黄楠森,陈宴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20.

[2]李德顺.形成强大的文化生产力[N].人民日报,2005-2-17(8).

[3]高占祥.文化生产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0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

责任编辑:刘国春

book=42,ebook=2

G02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0.03.15

1009-6922(2010)03-42-03

2010-05-13

严琼芳(1977-),女,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图书馆馆员。

猜你喜欢

生产力要素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也谈做人的要素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