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脾虚证与免疫系统关系研究概况与思考

2010-08-15陈学习张英杰李美霞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34期
关键词:脾虚小鼠功能

陈学习,张英杰,李美霞,吴 赟

(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脾虚证与免疫系统关系研究概况与思考

陈学习,张英杰,李美霞,吴 赟

(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脾为之卫”、“四季脾旺不受邪”是中医理论对脾防卫、免疫功能的高度概括。为探讨脾虚证与免疫系统的关系,本文从免疫器官、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免疫遗传等角度进行了综述,对当前研究现状给予客观分析、评价,并提出了对将来研究模式与方法的思考与展望。

脾虚证;免疫系统;免疫机制

中医药理论中关于 “脾为之卫”(《灵枢·五癃津液别论》)、“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论》)以及“脾气虚而四肢不用,五脏不安”(《灵枢·本神》)等有关脾胃生理及病理的论述,均反映了“脾(胃)”与机体防御机能(免疫功能)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脾的防卫功能与现代医学免疫功能有许多相似之处,近年来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的改变是脾虚证本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探讨脾虚证与免疫系统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1 脾虚证与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是其功能异常的物质基础。脾虚所致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及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及其他淋巴组织)的重量减轻、实质萎缩、骨髓细胞增殖、分化和造血功能减弱等免疫力降低的临床表现与中医脾虚证候基本吻合。目前,研究脾虚证与免疫器官的关系主要从观察模型动物各免疫器官的脏器指数、病理切片及超微结构等方面着手。黄秀深等[1]研究发现湿困脾胃模型大鼠脾脏及胸腺脏器系数降低,胸腺皮质厚度及中央动脉淋巴鞘直径变小,证明脾虚大鼠免疫器官的发育受到抑制。陈芝喜等[2]采用利血平注射法复制脾虚动物模型,观察到模型动物脾、肾等多脏器组织中RNA含量下降,脾脏、胸腺等多脏器组织增殖减弱,进而影响到免疫细胞正常功能。组织器官超微结构的改变是脾虚及免疫功能下降的客观指标之一,雷娓娓等[3]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脾虚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及胸腺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发现脾脏淋巴细胞稀少,个别细胞的核周间隙增大,核内染色质轻度减少,胞质和细胞器亦减少。陈国志等[4]通过观察饥饱失常结合劳倦过度法建立的脾虚大鼠模型发现,模型动物免疫器官萎缩、肿胀、空化、排列不整齐。王运平等[5]采用大黄水煎剂灌胃法复制脾虚模型小鼠并检测其免疫功能,发现模型动物的脾脏重量、脾脏脏器指数、胸腺重量及胸腺指数等指标均低于正常小鼠,并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另外,现代医学认为,黏膜免疫系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可使机体免受外界抗原及致病微生物的干扰,成为机体与外界的第一道防线。肠道和相关淋巴组织是构成人体以SIgA为主要抗体的公共黏膜免疫系统的主要器官,在以泄泻为主要症状的脾虚证中,肠道免疫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为脾虚证与肠道局部免疫提供了免疫学证据。许长照等[6]研究发现,脾虚小鼠圆顶区被淹而减少,M细胞数也明显降低,表明脾虚证肠道免疫功能低下,肠黏膜屏障作用减弱而易患病。王文波等[7]研究报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脾虚证胃肠道黏膜的各种淋巴细胞,再结合全身的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变化,将有助于进一步全面地揭示脾虚证免疫功能变化的本质。

2 脾虚证与非特异性免疫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所致水谷精微转输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致使机体基本屏障作用减弱。许多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均表明脾虚证普遍存在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异常,主要表现在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全血白细胞吞噬指数、嗜酸性粒细胞等功能低下或数量减少以及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水平下降等。王运平等[8]以脾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为观察指标,发现补中益气汤能活化巨噬细胞,显著提高其吞噬能力,提高免疫功能,从而改善脾虚症状表现。陈勇等[9]观察防己黄芪汤灌胃给药后可明显对抗脾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脾脏T细胞功能降低程度,脾虚小鼠的脾脏T细胞经ConA激活后增殖化活性和产生IL-2的活性明显受到抑制。章梅等[10]研究发现脾虚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可推出脾虚时白细胞黏附作用减弱,提示脾虚证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处于低水平状态。章梅等[11]还用酶标免疫法测定了66例脾虚患者和健康者的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含量及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果表明其血浆纤维结合蛋白(血浆Fn)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下降,且二者呈高度正相关(r=0.936),并认为血浆Fn水平下降是脾虚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失调的重要方面。

3 脾虚证与特异性免疫

3.1 脾虚证与细胞免疫

以T淋巴细胞为主导的免疫统称为细胞免疫,T细胞网络对机体免疫应答的调控和维持免疫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证实脾虚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较正常明显降低,主要表现为T细胞减少、淋巴转化率、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结合性及杀伤性降低等。朗笑梅等[12]检测了38例脾虚泄泻患者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亚群,观察到脾虚泄泻组OKT1、OKT4、OKT8、OKT4/OKT8比值皆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且有极显著性差异。王洪梅等[13]采用过度劳倦加饮食失节法建立大鼠脾虚模型并与对照组相比,发现模型大鼠血清IL-1β第1周明显升高,第4周自然恢复期显著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2第3周时显著降低(P<0.01),第4周自然恢复期有回升趋势;血清TNF-α水平第1~4周各点均无显著性差异。丁洁等[14]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能力下降,末梢血中T淋巴细胞总数、辅助性T细胞明显减少,抑制性T细胞相对增多,辅助性T细胞与抑制性T细胞比值异常,说明脾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免疫调节机制紊乱。

另外,红细胞免疫是通过其表面的C3b受体的黏附作用、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进而被清除来实现的免疫功能。田维毅等[15]就不同因素建立脾虚大鼠的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初步探讨,检测发现除番泻叶组红细胞总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模型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脾虚大鼠的红细胞免疫功能较对照组低下。刘健等[16]等观察脾虚泄泻患者C3b-RR与木糖吸收率、RBC、Hb、血浆总蛋白和清蛋白呈直线正相关,脾虚证患者红细胞C3b受体数量减少、活性降低,直接影响到红细胞免疫功能。陈永辉等[17]等研究表明,脾虚模型实验小鼠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有相关性,RBC-C3b-RR、RBC-1c-R的含量直接关系到免疫功能的高低。余华等[18]观察到脾虚证大鼠C3b受体花环率降低,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升高,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推测脾虚免疫功能的变化可能表现在红细胞免疫方面。

3.2 脾虚证与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是以B淋巴细胞为主导,在T细胞协助下参与的一类细胞免疫,目前体液免疫功能与脾虚证的关系尤以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方面研究报道较多。李艳等[19]对ConA、LPS诱导T、B淋巴增殖反应,可使大黄煎液建立的脾虚小鼠不同程度地提高其体液免疫功能,其机理可能与脾虚小鼠绵羊红细胞抗体的生成,提高体液免疫能力有关。李冀等[20]通过实验发现中药各组均能增加脾虚泄泻大鼠分泌型SIgA与IL-2,继而诱导或促进多种细胞毒细胞活性,发挥免疫监视作用。黎世尧等[21]发现脾虚泄泻患者粪便中分泌性IgA增高,而静脉血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D的水平均低于正常健康组且有显著性差异,可能与机体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量的食物残渣残留,以抗原形式刺激肠黏膜,使局部免疫反应加速。孙理军等[22]取脾虚大鼠唾液腺做切片观察大鼠唾液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和唾液溶菌酶的含量变化,发现大鼠脾虚证的白细胞介素6、唾液溶菌酶增高,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降低,大鼠脾虚证与唾液免疫具有一定的关系。

4 脾虚证与免疫遗传

当前脾虚证与免疫遗传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及细胞凋亡等方面,环核苷酸在调控基因表达等方面亦有重要作用,脾虚状态会直接影响其环核苷酸含量,继而影响其免疫功能与遗传特性。徐焱琛等[23]研究发现大黄复制脾虚模型大鼠血浆cA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均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cGMP含量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黄芪四君汤组cA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降低,与脾虚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陈亮等[24]观察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兔环核苷酸水平的变化,发现WHBE兔模型对照组血浆cAMP和cGMP水平均显著升高。另外,还有人从P53基因着手研究脾虚证与遗传基因关系,实质上是从免疫遗传学和疾病易感性的角度探讨相关基因与脾虚证的关系。但从细胞凋亡角度对脾虚证的研究仍值得进一步探讨,徐珊等[25]对气阴两虚型慢性胃炎胃黏膜中细胞凋亡调控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发现,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蛋白Bax、Fax、P16的表达减弱,细胞凋亡受到抑制。

5 思考及展望

综上所述,免疫功能的改变是脾虚证免疫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近年来无论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有较大进步,众多学者从多角度、多方法对脾虚证进行系统研究,从免疫器官脏器系数、细胞功能及分子水平已逐步深入到遗传基因水平,这是脾虚证与近代前沿学科如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密切结合的结果。但是,由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研究人员的认识水平和观察研究切入点不同,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差异性等,导致学界对脾虚证与免疫功能的认识及研究结果存在许多差异。

笔者经综合分析、思考,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进行规范并加以深入研究:首先,因为“脾”是以消化系统为主体的旁系免疫、血液系统等的综合脏器,应当始终坚持以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念为指导,从整体上宏观把握整个系统变化的全貌。一要从脏腑功能生克制化的角度着眼,把握好脾脏与肝、肾、心等脏器功能的相关性;二要从脾是以消化系统功能为主的综合性功能器官着眼,把握好脾自身各个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如脾“为之卫(免疫功能)”与“主运化(消化功能)”、“主统血(循环功能)”等之间的关系性。研究时注重系统之间的整合效应以及因局部改变影响到的整体效应,方可概括出整个系统变化的全貌,避免犯以偏概全或一叶障目的错误。其次,脾虚证是多种“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研究中应强调对脾虚证证型及其免疫功能变化的动态对照研究,毕竟不同病理阶段脾的免疫本质也存在很大不同,尤其是在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以及脾虚与肾虚的证候转化阶段,更应当注意对其免疫功能变化进行综合、动态的对照研究。再次,针对脾虚证候病因的复杂性与动物模型复制方法的多样性,应加强开展系统的比较医学研究。如饥饱失常、劳倦过度、苦寒泻下、破气耗气等方法所复制动物模型的免疫功能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着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基本研究原则,对以上不同脾虚证“亚型”进行免疫学机制的比较研究。最后,针对当前客观存在的研究结果不一甚至完全相左的报道,我们应当客观看待,及早制定出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模式和评价标准,并加以推广运用。另外,因为脾虚证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决定了研究方法和手段的特殊性与多样性,只有采取更为丰富、先进、科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进一步加强对脾虚证免疫功能、免疫调节及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才能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

[1]黄秀深,沈涛,刘伟,等.平胃散对湿困脾胃证模型大鼠部分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7,48(8):730-732.

[2]陈芝喜,徐志伟,刘小斌,等.强肌健力口服液对脾虚小鼠RNA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3):129-131.

[3]雷娓娓,黄真炎,郑高飞,等.肾虚、脾虚造型动物免疫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9(2):14-15.

[4]陈国志,谢国良,王广义,等.加味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脏器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1):1-5.

[5]王运平,李波清,邱世翠.脾虚小鼠免疫功能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6(1):34-36.

[6]许长照,张瑜瑶.祁白术治疗脾虚小鼠对消化器官组化和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5):268.

[7]王文波,夏天.脾虚证免疫功能变化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1995,11(3):51-53.

[8]王运平,邱世翠,李波清,等.补中益气汤对脾虚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J].滨州医学院学报,1998,21(1):9-11.

[9]陈勇,吴敏毓.防己黄芪汤对脾虚小鼠Mψ、T细胞功能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19(1):48-50.

[10]章梅,张仲海,夏天,等.四君子汤对脾虚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和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5):270.

[11]章梅,夏天,南耘,等.脾虚患者血浆纤维连接蛋白和巨噬细胞功能的变化[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23(5):36.

[12]朗笑梅,王再谟.脾虚泄泻患者T细胞亚群的测定[J].中医药研究,1998,14(1):47-48.

[13]王洪海,谢鸣.复合病因造模法致脾虚证大鼠模型在免疫系统方面的变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12):41-45.

[14]丁洁,吴咸中.脾虚患者部分细胞和局部免疫功能指标的判定[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2(2):77-79.

[15]田维毅,周爱丽,刘燕.“脾虚证”大鼠模型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9,21(2):61.

[16]刘健,孙弼刚.脾虚泄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9):531-533.

[17]陈永辉,朱珊,杨守峰.健脾止泻颗粒对脾虚模型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8(1):27.

[18]余华,黄迪君,王再谟.灸法对脾虚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2):34-35.

[19]李艳,路西明,王淑英,等.参归软肝胶囊对脾虚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2):294-295.

[20]李冀,邹大威,杜雅薇,等.二神丸与四神丸对脾虚泄泻大鼠分泌型IgA白介素-2含量影响的配伍比较研究 [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437-2439.

[21]黎世尧,王再漠,周邦靖.脾虚泄泻患者粪便分泌性IgA的研究[J].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1,3(1):37-38.

[22]孙理军,张登本,李怀东,等.大鼠脾虚模型的唾液免疫学研究[J].陕西中医,2004,25(7):665.

[23]徐焱琛,蓝森麟,陈津岩,等.黄芪四君汤对脾虚证大鼠甲状腺素及环核苷酸水平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18(4):291-292.

[24]陈亮,陈民利,徐剑钦.脾虚证IBS模型WHBE兔血浆环核苷酸水平的变化[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9,19(8):44-47.

[25]徐珊,石君杰,朱曙东,等.细胞凋亡调控基因蛋白在慢性胃炎气阴两虚证胃黏膜中的表达[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6):338-340.

R256.3

A

1674-4721(2010)12(a)-002-03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7J0099)。

陈学习(1974-),男,山东济宁人,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病证动物模型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2010-11-10)

猜你喜欢

脾虚小鼠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miR-373通过P2X7R影响抑郁症小鼠行为的作用机制
萌小鼠,捍卫人类健康的“大英雄”
小鼠大脑中的“冬眠开关”
今天不去幼儿园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