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处方的组成与合理用药

2010-08-15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药师处方药品

陈 萍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贵州遵义563000)

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以下简称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以下简称药师)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1]它既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也是医院经济核算、药品统计的依据,还是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体现。处方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用药安全,为规范处方管理,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本文就处方的组成与合理用药关系,进行举例说明和分析。

1 处方的组成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的处方标准,[1]处方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1 前记 包括医疗机构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临床诊断、开具日期等。可添列特殊要求的项目。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还应当包括患者的身份证明编号,代办人的姓名和身份证明编号。

1.2 正文以Rp或R(拉丁文Recipe“请取”的缩写)标示,分列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数量和用法用量。

1.3 后记 医生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药品金额以及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

2 处方分析

本文从信息层面上将普通处方组成归纳总结为患者信息、药品信息和医院信息三个部分。对在合理用药中起主要作用的患者信息和药品信息逐一进行分析和举例,以阐述它们不同的作用。

2.1 患者信息

2.1.1 患者姓名 姓名,排开法律上的意义,它是个体自然人的称呼。在医疗行为中,患者姓名,是一切医疗诊治的首要依据,它也是合理用药的根本基础。在日常工作中,它是药师核对、发药时避免错投药的重要依据之一。当出现同姓同名时,药师应参考其他个人信息来进一步辨认,例如性别、年龄,就诊科室等。

2.1.2 患者性别 除作参考信息提示外,在医疗诊治中,它也是避免错发一些性别专用药品的重要提示性项目。例如皮肤科一男性患者的处方中,医生开写了硝酸咪康唑栓。根据性别差异,药师察觉有误。经药师电话咨询诊治医生得知是实习医生的笔误,把膏误写成了栓,进而前瞻性的预防了这次差错发生。同时性别的不同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女性有月经、妊娠、分娩、哺乳期,在这些特殊时期,用药应注意。例如妇女在妊娠期,子宫对泻药或其他强刺激性药比较敏感,用药不慎,就有引起流产、早产的危险。

2.1.3 患者年龄 它是影响药物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老年人(65岁以上)、儿童(18以下)的用药。儿童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机体,从医学角度看,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其解剖生理特点和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有很大差别。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不宜用于儿童。例如喹诺酮类药不能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因它影响软骨发育。而且儿童的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尚未发育完善,免疫机制亦不健全,因而对药物也具有特殊的反应。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代偿适应能力逐渐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降低,对药物的耐受性也较差,药物用量应比成人小。例如地西泮,30岁的成年人表观分布容积Vd(L/kg)是 0.85,半衰期 t1/2(小时)是 32,而 65 岁的老人前者是 1.4,后者是 70[2]。

2.1.4 在患者信息项中,本文建议处方上增加患者的药物过敏史项,由医生填写。清楚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这也为医生合理选用药,提供了又一保障。同时也为药师审核,发药提供了一个可靠依据。

2.1.5 本文还建议处方上增加患者的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两项。它们是医院联系患者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药物流行病学调查,实现临床用药指导服务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在差错出现后,能尽快降低发生事故率的重要途径,它是安全用药不可缺的又一道防火墙。

2.2 药品信息

2.2.1 药品名称 作为药品的名称,它是药学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时首要的依据。有时就是一字之差,即是两个药理作用截然不同的药品,例如“地巴唑”和“他巴唑”,前者是降血压药,后者是抗甲状腺药。

2.2.2 规格 单位剂量药品中所含的药物的量,即为药品规格。药品的不同规格具有不同的医疗用途。例如硫酸镁,5%或20%的溶液,口服能导泻;33%的溶液口服能利胆;50%的溶液外用热敷患处有消炎、消胀的作用[3]。

2.2.3 剂型 药物剂型是适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的给药形式。一种药物可以制成多种剂型,不同剂型就有不同的给药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就有不同的疗效。例如硝酸咪康唑,制成乳膏,它的给药途径是外擦,它的适应症是体股癣、手足癣、花斑癣等;制成栓剂,它的给药途径是阴道给药,它的适应症是局部治疗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病和革兰阳性细菌引起的双重感染。

2.2.4 用法 药物用法包括给药途径、次数和时间。正确选择用法,是药品发挥疗效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合理用药及合理配伍。同一药物,不同的用法,它的临床药物效应不同。例如在给药途径上,硫酸镁溶液口服能导泻、利胆,外用能消炎去肿;肌注能抗惊厥、降血压;在给药次数上,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注射剂,一日静脉给药2~4次,因为它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与血药峰浓度关系不大。所以给药次数不够,不但达不到预期疗效,反而易导致耐药的产生;在给药时间上,头孢氨苄片是空腹服用,因为它的空腹给药吸收率可达90%[2]。

2.2.5 用量 能产生药物治疗作用所需的量,称为药用量。最大的疗效,最小的不良反应,合理的药物经济学考虑是选定药物用量的准则。不同剂量的同种药物,有不同的药效。例如苯巴比妥,成人,抗癫痫,一次0.015~0.03g,1日3次;催眠,0.03~0.1g,晚上一次顿服[4]。

2.2.6 临床诊断 指医生对病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的分类鉴别,以此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方法和途径的依据。而药物的药理作用是复杂和多样的。依据临床诊断,药学人员可以“对症”指导正确用药,并可以有针对性进行药学服务,同时它也是药师判断药物用法用量是否合理的依据。例如前面2.2.5所列举的药物苯巴比妥。

2.2.7 在药品信息项中,本文建议增加药物皮试一项。医生开完处方,如有需做皮试的药物,由医生在皮试一项上划上钩。再由当班护士填写皮试结果,并签名,写日期。最后处方到药房时,再经药师的审核,核对,才把药物发出。三次把关,能大大降低遗漏皮试的发生,进而降低不良反应率。

3 结论

处方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前记、正文,还是后记,每一项都对合理用药,预防差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障患者安全、有效、合理的使用药品是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医、药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应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书写和审核处方中每一项组成部分,为优质、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做贡献。

[1]高强.处方管理办法 [S].卫生部第53号部长令.2007-02-14.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57.

[3]陆晓和.实用临床用药监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7-318.

[4]《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委会.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8-79.

猜你喜欢

药师处方药品
药师“归一”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人间处方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处方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
药师与患者间沟通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