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兵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心理分析

2010-08-15周永垒孙祥敏

政工学刊 2010年6期
关键词:人格障碍自卑感交友

●周永垒孙祥敏

官兵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心理分析

●周永垒孙祥敏

官兵的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个体形成了一贯的反应个人风格和人际关系异常的行为模式。这种异常的行为模式会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或军营环境的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的类型主要有回避型、偏执型、分裂型、焦虑型、依赖型、强迫型、冲动型等,而回避型人格障碍在官兵的心理问题中是比较突出的。

回避型人格类型的鉴别及其成因

(一)回避型人格类型的鉴别。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问题的一种,《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对其特征描述如下:以自我认识不足消极自卑和社交回避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七项中的三项: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②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③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④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逃避。⑤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⑥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⑦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二)回避型人格的形成原因。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一般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这种心理最后导致了过低估计自己,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进而形成内心和行为的回避。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疏导方法

(一)消除自卑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官兵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心理学认为,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

(二)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回避型人格的官兵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必须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定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提高难度。例如,第一星期,每天与战友(或亲戚、朋友等)聊天10分钟;第二星期,每天与战友等聊天20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10分钟;第三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作不计时的随意谈心;第四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郊游;第五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会议交流、技术交流等;第六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尝试去与领导、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用这样的方法持之以恒,最后一定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

责任编辑:崔宝玲

猜你喜欢

人格障碍自卑感交友
儿童心理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
探究攻击型人格障碍伴抑郁症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孔子论交友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初二学生的自卑感与交往焦虑关系的相关研究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让人深思的声音
自卑不可怕 自信最美
交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