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后备力量应对群体性事件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2010-08-15海南省军区司令员省国防动员委员会副主任黎仕林少将

国防 2010年2期
关键词:后备力量预备役群体性

■ 海南省军区司令员、省国防动员委员会副主任 黎仕林 少将

新形势下,作为人民内部矛盾的群体性事件是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对社会安全稳定冲击增大。省军区系统应按照“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在狠抓后备力量应战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同时,积极做好参与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各项工作,为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深度研判社会安全面临的形势,客观审视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影响和根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隐藏于社会各个群体、不同阶层的矛盾不断积累和显现,由此诱发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大多呈现五个明显特征:(1)数量增多,且呈上升趋势。(2)事发突然,借助现代传媒快速传播、滚动扩散,短期内引发大量人员参与。(3)参与主体广泛,呈现出地域上扩散化、行业上多样化、阶层上大众化的趋势。(4)诱发因素复杂,涉及拆迁安置、就业安置、资产处置、环境污染、社会公正等诸多问题。(5)组织程度提高,行为激化,由上访请愿、游行集会、罢工罢运向堵塞交通、冲击党政机关、打砸抢烧、群体械斗等暴力行动演变。综合分析,导致这些群体性事件发生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1)改革衍生、潜积的矛盾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内在原因。社会形态转换、经济体制转轨、社会利益调整、土地征用、环境污染等因素衍生大量的社会矛盾,埋下了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隐患。(2)经济利益冲突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各种社会资源有限与社会需求扩张的矛盾始终存在,利益之争是许多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3)行政不作为和滥用行政手段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少数党政干部主动作为不够,有的甚至为一些利益集团和违法行为充当保护伞,少数单位遇有问题就动用公安武警,存在着“过硬”和“过软”两种极端现象,不仅导致党群干群警民关系紧张,而且极易激化矛盾。(4)民族宗教矛盾是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历史原因。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容易引发矛盾。特别是民族杂居地区,是矛盾冲突的高发地区。(5)敌对势力插手干预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手段激化人民内部矛盾,成为群体性事件背后一只不易察觉的“黑手”,很多群体性事件都有敌对势力插手的背景。当前,国际金融海啸影响远未消除,我国经济发展压力增大,社会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因此必将处于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近期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干扰社会正常秩序,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较大的财产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群干群警民关系和威胁着国家发展大局。但是,大多数群体性事件毕竟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不能以处理敌我矛盾的方式来对待。我们既要充分认识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全稳定最直接的因素,又要客观审视群体性事件的性质,以敏锐的政治头脑和前瞻思维,主动作为,做好维护社会稳定这篇大文章。

(二)深刻理解后备力量职能任务的新拓展,充分认识参与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重大意义。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后备力量应对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所蕴含的时代内涵。从职能任务看,作为我国武装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后备力量,按照“服务、应急、应战”和“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肩负起应对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是适应社会进步的新要求。从发展眼光看,后备力量作为寓军于民的武装力量,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利用自身优势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实践。从实际行动看,后备力量应对群体性事件,使其危害和影响处于可控范围内,不给敌对势力任何可乘之机,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既是各级讲政治、顾大局的具体行为,也是对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后备力量在应对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中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应对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后备力量能够承担一些现役部队甚至公安武警无法承担的任务,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民兵预备役人员亦兵亦民,具有身份、语言、乡情等优势,既可及时提供社会不稳定的动态情报,又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民族宗教政策,引导群众遵纪守法、明辨是非,消除对立情绪,防止矛盾激化,还可成建制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维稳处突。

(三)准确把握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点,正确把握后备力量参与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原则。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本质属性是人民内部矛盾,主体是社会不同阶层的群体,核心问题是利益冲突。因此,应对和处置的责任主体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执法部门,省军区系统和后备力量只能按照政策规定予以协助。必须遵循以下五条原则:一是把准政策、审慎用兵。针对群体性事件多具敏感性、政策界限不易把握的特点,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处置,把握尺度,慎用兵力。动用后备力量成建制参加处置群体性事件,要严格按照审批权限请示报告,决不能擅自动用。二是加强研判、掌握主动。针对群体性事件多具突发性、在萌芽状态时化解矛盾就可避免事件恶化的特点,把有效预防作为重要应对办法,深入了解掌握驻地社情民情,及时研判可能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动向,主动靠前做好疏导工作,消弭隐患。三是完备方案、预有准备。针对群体性事件多具突发性、应对准备仓促的特点,按照系统、配套、实用、规范的要求,制定应对群体性事件行动预案,确保一有情况,就快速反应,果断处置。四是注重化解、防止激化。针对群体性事件多具复杂性、一刀切地采取强制性手段平息可能引发更大冲突的特点,当好地方党委、政府的参谋,摸准情况,适时提出正确的建议,区分不同性质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处置办法,把应对的重心放在化解矛盾上,发动民兵预备役人员多做事件参与者的劝导工作,把事态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控制在人民内部矛盾范畴。五是积极参与、依法作为。针对群体性事件多具公开性,现代舆论一方面可使我们迅速了解事件的发生状况,监督处置过程,另一方面也可推波助澜的特点,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准确地公布真相,避免流言蜚语散播;一旦发现敌对势力幕后操纵,及时揭露,坚决打击;严格执行政策规定,一切依法作为,绝不授人以柄。

(四)扎实做好后备力量参与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各项准备,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有力支持。提高后备力量应对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已成为亟待关注解决的重点问题。当前,后备力量应对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在认识、建设、协调、行动、政策等方面还不到位,能力离使命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应牢固树立大局观、综合安全观,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提高后备力量应对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能力放在军事斗争准备的大局中科学筹划,放在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过程中来组织,努力提高应急维稳能力,确保一声令下,能迅即行动,有效应对。一是适应任务需要,编强专业力量。按照“便于就地就近快速动员和遂行任务”的原则,合理规划民兵预备役应急维稳队伍组建地域,将之预置在重点防护目标、重要敏感地区、重大活动场所附近。把思想政治素质摆在应急力量建设首位,将基本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作为人员选配底线,优先编入党团员、退役军人、高文化素质青年。牢固树立“常态整组”观念,严格落实政治审查、思想政治教育、定期考察、思想汇报等制度,准确掌握思想动态,及时把不合格人员调整出队,始终确保政治合格。选优配强干部骨干,把政治强、素质好、作风实、形象佳、懂法律的专武干部优先放到重要敏感地区的基层武装部,把思想好、能力强、威信高、会做思想疏导和矛盾转化工作的民兵预备役人员优先选配为预任军官和民兵干部。二是根据素质需求,强化能力培养。认真组织预备役和人武干部学习政治、经济、法律、心理、宗教、民族风俗等知识,进行情况研判、处置决策、组织指挥能力训练,加强预备役团和人武部快速反应、科学决策、依法行动、妥善处置四种能力的培育和塑造。组织专业力量开展制乱平暴装备器材技能和警戒、阻截、驱散、抓捕、防护等具体行动方法训练,突出普法教育、思想疏导、矛盾化解等平时应对技能培训,着力提高民兵预备役人员对自身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自制力、对黄赌毒等丑恶行为的内控力、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力、对各种群体性事件的化解力、对文明建设的促进力等五种能力。三是立足快速反应,构建顺畅的协调机制和指挥体制。积极协调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加紧建设军地协调机制,疏通联系渠道,建立情报信息共享网络,定期组织会商和研判,做到周通报、月交流、特情随机通报。积极推动各级国防动员机构与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有机衔接,建立常态联合指挥机构和联合决策、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党政警军的指挥职责,构建按任务组织指挥的模式,并依托作战指挥网、国防动员网和地方政务网,建设军地兼容、上下贯通的后备力量指挥网络。认真研究制定应对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切实把各种预案具体化、配套化,解决由“有”到“全”的问题;立足最复杂的局面,设想情况、想足困难、定实措施,解决由“粗”到“细”的问题;统筹规划,分层分系统对接,解决由“散”到“合”的问题,形成军地适用、上下衔接、内容配套、责权明晰的应急方案体系。四是着眼赢得先机,抓好民兵预备役情报信息网建设。充分利用民兵预备役人员分布在基层各地、生活在民众之中的优势,建立民兵预备役情报搜集报知网,把“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落,为及时获取内幕性预警性动态情报信息打下良好基础。积极组织情报骨干尖子业务技能培训,强化信息获取、分析、报知能力。主动与当地政法、公安、安全、边防、海事、渔政、信访等部门建立联系通报制度,了解、掌握和跟踪辖区内突发事件和重大社情民情。

(五)严密组织群体性事件处置行动,充分发挥后备力量的独特作用。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的人缘、地利、信息等独特优势,紧扣群体性事件不同阶段的应对特点,突出抓住四个环节做工作:一是平时阶段以“预防”为主,发挥宣传队作用。发动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参加和谐社会建设,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在防风防旱、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重大活动安保工作、新农村建设等活动中做贡献,以“有为”赢得“有位”,取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形成民兵预备役工作与群众工作的良性互动。广泛开展“帮建文明生态村”、“送法律知识、送安全常识、送文明新风下乡”、“一兵稳一组、一排稳一村”等活动,引导教育群众遵纪守法、安心生产生活。二是萌芽阶段以“疏导”为主,发挥工作队作用。充分利用民兵预备役情报信息网络反馈的动态信息,加强社情民情研判,了解掌握群体性事件苗头,及时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主动靠前工作,综合运用普法宣传、个别劝解、亲情诱导、定期走访等方式,以和风细雨的工作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表达合理诉求,减少或消弭隐患。三是发生阶段以“防控”为主,发挥战斗队作用。对于一般群体性事件,发动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配合地方党政警力量,做好组织策划者的化解工作、参与者的劝说工作、旁观者的稳定工作,争取多数人,孤立少数不法分子,力争事态不恶化、性质不转化。对于严重群体性事件,坚决按照上级军事机关的命令和部署,成建制动员民兵预备役力量投入维稳,协助公安、武警控制局势,平息事态,遏止蔓延。四是善后阶段以“安抚”为主,发挥服务队作用。积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配合地方政府,对参与者挨家挨户上门做好思想转化工作,消除不满、对抗情绪,防止事态反复。严重群体性事件平息后,积极配合地方党政警力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引导参与者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猜你喜欢

后备力量预备役群体性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合作治理模式研究》
快速高效的以色列预备役部队
军队改革的又一站:解放军预备役部队
农民维权行动的逻辑进路与分析框架*——基于对浙北优新村“群体性上访”的调查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新思考
美国高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内容、特征及启示
浅谈企业基层管理者不当督导的危害和对策
预备役部队军官基础训练应坚持实战化方向——以某预备役部队军官基础科目抽点式考核为例
对做好预备役官兵编配工作的粗浅认识
关于群体性事件防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