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2010-08-15

科技传播 2010年9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关怀人文

李 莎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1 人文关怀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1.1 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在中国古汉语中被视为人类的文明与文化,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精髓,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现实意义;“关怀”即强调对人的关心、尊重、爱护,它更是一种博爱精神。它强调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思想和情感;肯定人的价值和主体性,以人为本;关怀个体的自我实现与自由,追求人性的完善,实现人的最大发展[1]。笔者认为,人文关怀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强调对人心灵深处的关心,寻求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性的真善美的追求。

1.2 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世界的双重关怀。人文关怀在当代应关注人的生存和安全,关注人们的生活追求和经济活动,鼓励个人的生活追求和物质利益的观念,肯定人们物质要求的合理性。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一个个不期而至的灾难,上演人间的一幕幕生死离别。灾难无情人有情,社会各界人士自发捐款、捐物,以助那些遇难者重建家园,从捐助的物质里面流露出浓浓的人文关怀的情意与气息。灾难发生之后,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抵达,慰问灾民;我们的新闻媒体也在第一时间报道相关新闻,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各种慰问的信息随处可见,“亲人们,坚强地站起来!”,一句句平凡的话语让我们莫名的感动,感动了你我,也感动着灾区的群众。这不正是人文关怀在精神层面上的具体体现么?人文关怀对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世界的关注从来都不是孤立的。

人文关怀具体地体现着时代的精神风貌。时代在不断发展,物质世界的繁荣背后,更多的是精神家园的荒芜。很多人在这个变革的多元社会理念里迷失了方向,于是纸醉金迷、灯红酒绿、贪污腐败、命丧黄泉。人文关怀的缺失让精神家园荒芜。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的社会呼唤人性的回归,寻找遗忘的灵魂,重塑迷失的自我。我们的时代开始不仅关注人的社会行为,更关注支配这些行为的人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它唱出了我们时代的精神,也唱出了人文关怀的本质要求。

2 新闻报道与人文关怀的辩证分析

2.1 新闻报道的宗旨是人文关怀

电视、网络、报纸等大众媒体的受众对象是广大的民众,直接目的是面向大众传递不断变化的信息,并且这种信息对受众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隶属于服务行业。新闻报道我们关心的点点滴滴,或发生于我们身边,或存在于社会,或关注国际关系,这些从本质上说都是对人的关注,立足于“人”的角度去报道,考虑人的生存发展,报道社会万千,不正体现着人文关怀么?笔者认为,与其说新闻报道是一个传播工具,不如说新闻报道是一个文化工具,报道的是“人生百态”,传递的是“人文关怀”,她报道着这个世界,同时也改变着这个世界,因为它可以让人重新找回精神的家园。

2.2 人文关怀的有效渠道是新闻报道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人关注信息的传递效率问题。大众传媒、因特网等就成为信息的载体,它们以时效快、迅速、方便、信息量大、范围广著称。这成为人们主要接受信息的手段和媒介。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在某种程度上,它几乎成为引导和决定人们思维与行动的社会调节机制[2]。体现人文关怀的载体有许多,如政策引导、法律规约、行政管理等等,相比之下,以新闻报道作为人文关怀的载体,能满足最大多数受众的需求,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品格,优化人的生存环境。正是因为目前“人文关怀”对“新闻报道”的严重依赖,如果新闻报道对人性扭曲,那么大众极易产生对人文关怀的曲解甚至人性的麻木。目前,社会上人文关怀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因为我们的新闻报道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人生价值、思想意识的错误引导。

3 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3.1 漠视生命

人最基本的权利是生命权、生存权,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最宝贵的,它之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在这一点上不存在权贵与平民,不存在富裕与贫穷。然而,随便翻开报纸,或者随便打开电视,总会看到一些对生命最基本的权利的漠视的报道现象。交通事故、重大灾难,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死亡人数,这些数字背后的故事和包含的血与泪却只字不提。看得多了,于是我们对这些数字也逐渐麻木了,于是我们也像那些媒体一样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充当一个鲁迅笔下麻木的看客身份。对别人生死存亡都不关心,还有何人性可言,有何人文关怀可谈?

3.2 娱乐大众

娱乐化倾向是新时期传媒吸取过去的教训和借鉴国外经验所采取的新的传播理念。以前的新闻报道主要充当政治的角色,鲜有娱乐的色彩。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和对于精神领域的追求,于是一些传媒业迎合大众的心理,并且引领大众“娱乐”,这种娱乐已经失去本真,逐步走向低俗化、无聊化,有些报道甚至发扬“娱死人不偿命”的精神。

3.3 虚假新闻

新闻报道本意是宣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报道要以情感人、以事动人,然而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虚假新闻充斥着我们的视听。它不仅是对当事人的不负责任的报道,也是对受众知情权的侵害。很难想象,作为新闻报道受众的一员,如何从那些虚假新闻中体会到浓浓的人文关怀。

4 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分析

市场导向偏离,新闻监管机制不健全。媒体商业化运作带来的问题是新闻报道讲求效益与回报,包含很强的功利色彩和物质利益。为了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报道效果,媒体于是学会了炒作,于是学会了娱乐,于是学会了虚构。当这一切长期存在,公众已经司空见惯时,很少人怀疑这些存在的合理性。

现代传媒对新闻观念的偏颇[3]。新闻传播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新闻观念相关,在新闻对象上,“新闻是事学,不是人学”的主张仍然颇为流行,这导致新闻报道不以人为本,让新闻报道失去人文关怀的精髓与内涵,于是新闻业逐渐失去本真。

5 新闻报道中加强人文关怀的对策

报道中应尊重人的尊严,突出人的价值,切实体现以人为本。深化对人的认识,我想是目前传媒急需培养和提高的素质要求。只有对“人”深刻认识,才可能彰显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真正的实现关怀民生。精神关怀是人文关怀的核心和直接体现,因此新闻报道应深入群众内心,关怀群众精神需求,用高尚的道德陶冶群众,用浓郁的人文精神关怀群众。

[1]孙幼娇.对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思考[D].苏州大学,2004:2.

[2]王海柳.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研究[D].河海大学,2003:6.

[3]王永铭.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D].浙江大学,2007:11.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关怀人文
人文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