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研究

2010-08-15

科技传播 2010年6期
关键词:教学计划学分制培养目标

王 蔚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0

学分制就是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量,以学分绩点衡量学生的学习质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主要体现在“选课制”、“弹性学制”、“单位学分收费制”、“免听免修制”等,其核心是“选课制”。实施学分制需要一定的内外部条件,在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要求也较高。为此,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学分制的高职院校并不多,即使是实行学分制的高职院校也多是简单的学时和学分的换算,或是学制的延长,并没有改变学年制的“齐步走”、“一刀切”,仅是形式上的学分制。产生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对职业教育实施完善学分制的好处认识不到位。实际上,尽管职业教育实施完善学分制的管理比学年制复杂得多,但若有一套科学的管理理念和规范的管理制度,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便能显示出许多优越性,以下从教学计划制订的角度试作分析。

1 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总纲,是教学计划的灵魂,培养目标应根据学校性质、师资状况、生源素质、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等具体情况确定。培养目标可分为研究型培养目标、应用型培养目标、行业型培养目标。学校应根据近年来学校生源情况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来认真研究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对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做到整体优化,避免只是局部优化,要做到因需设课,杜绝因人设课或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基层的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的各类应用型(具有解决生产第一线各类技术问题的能力)人才。高职院也可针对某个行业制订培养目标,如汽车业、金融业、保险业。毕业生应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熟练技能(包括掌握本专业现代高新技术的实用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职业变化适应能力。教学计划的制订既要体现当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又要具有前瞻性;既要保证课程体系结构的稳定性,又要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对发展迅速的学科课程实行动态设置,在保证课程体系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各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尤其是专业方向课程的内容)进行更新和优化。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在保证学生基本的专业素质的同时,着重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全面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按专业大类招生和培养是近几年来一些高校采取的新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即学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成一个专业大类,考生填报志愿时直接填报该大类名称即可。这种招生模式是在“宽基础、多选择”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通过招生制度改革带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应大力提倡实行这种招生制度。

2 适应学分制要求,制订专业模块教学计划

学分制的核心就是“选课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有不同的选课需求。有的学生追求专业知识的深度,有的学生要求扩大知识面,有的不满足于一个专业或一种技能,有的愿意充分改善知识结构,学分制正是能适应这种模块化教学需求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模块化教学方案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专业特点及各专业方向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具体要求,将课程体系划分为若干个由不同课程组成的模块,通过增加或减少模块,以适应不同专业培养方向及社会的需求。模块化教学是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普遍认可的模式,这种模式是近几年我国职教界在汲取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我们的实际设计出的一种宏观教学方案。从理论上讲,这种模式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吻合,并且在部分高职院校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高职院校对课程教学模块的设计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目标和综合素质要求,将课程按性质分解为政治理论课程模块、人文素质课程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这是以单一专业及专业方向设计的教学模块,在每个教学子模块中加设选修课程。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在各个教学子模块中有一定的选择修读课程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同专业的学生所修读的课程大致相同,学生知识结构也基本一致,技能比较单一,在修完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含选修课)后,学生在毕业时只能获得一个专业的毕业证书和一个职业资格证书。这种课程模块的设计方案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选课需求,实现“选课”自由,就必须在每个教学子模块中开出足够的选修课,这会受到高职院校教师资源的制约,也可能在同一个专业开出太多的选修课,选课的单班规模小而造成资源浪费,也不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高职人才。另一种是在“一专多能”的教育理念下,搭建专业大平台,压缩专业课程中必修课数量,大量设置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确定差异学习目标的机会,扩大专业口径,拓宽学生的视野,将课程按文化知识基础、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和专业方向技能结构分解为政治理论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含理论与技能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含理论与技能课程)。如汽车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可以设置汽车装配、汽车检测维修、汽车电气、汽车营销管理等模块,高职学生在修完政治理论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的课程后,可以根据本人的兴趣爱好及就业趋向对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进行多模块选择。学生也可以补修相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一些课程,跨专业选修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如高职模具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与其相近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使学生成为既懂得模具设计与维修,又能从事机械制造加工的复合技能型人才,从而拓宽学生毕业后的出路。

3 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定相结合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生某门课程考得高分或得到相应学分不完全代表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相反,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则基本上代表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也就是说“职业资格证书”相对于考试分数更能证明学生的能力。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资格认定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学分制为高职教育实现“一张文凭,多种证书”这一培养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可以把各种职业资格认证工种的内容作为课程开设,学生通过选课修读,考核合格,取得学分;同时,学校没有的各种职业资格认证工种也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参加社会培训和考核,对取得不同级别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奖励相应的学分,使学生在校时即可获得各种通用的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凭着这些证书可以在就业市场上灵活选择工作岗位,可充分体现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必须要制订与其教学管理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各专业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高度地统筹规划,打破各个课程之间的条块分割与各自为政的局面,进行内容的整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加强平台课程的建设,推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建立有利于多样化、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更新教学内容,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把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1]刘祥.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探析.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7-8.

[2]彭晓兰等.职业教育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11-13.

[3]钟文乐.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36-38.

[4]曲建忠,余万林.重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时空,2006,4(上).

猜你喜欢

教学计划学分制培养目标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30米快速跑》单元教学计划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深度学习与启示——以美国《埃及金字塔》教学计划为例
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美国史教学计划”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制订探析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