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新形势下党内思想教育特点实现党员教育科学化

2010-08-15姚桓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领导文萃 2010年14期
关键词: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利益

□姚桓(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认识新形势下党内思想教育特点实现党员教育科学化

□姚桓(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党员觉悟以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在新形势下,对党内思想教育的特点需要探索,一些误区需要澄清,以进一步实现党员思想教育的科学化。这正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题中之意。

误区之一:认为党内教育可以依靠行政力量和行政措施来解决。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地位和掌握的权力,对开展党内教育是十分有利的。但这不等于说,行政力量和行政措施是实行党内教育的充分条件。从根本上说,教育党员,依靠的是真理的力量而不是行政的力量。毛泽东曾指出,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非常有害的。

误区之二:认为党内思想教育效果取决于投入的程度。为什么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是重视和投入不够,所以提高教育效果的唯一举措就是各级领导重视再重视,不断投入再投入。这个说法忽视了一个尖锐问题:目前在思想教育领域,投入和效果之比失衡。试问:战争年代,党需要把全部资源集中起来去战胜强大的敌人,在自身建设上能够有多大的投入呢?那时在思想建设和宣传教育上远没有今天这样多的形式,更缺乏今天如此先进的“硬件”,但一本“为人民服务”、一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却抚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效果十分显著。对比现在,党建工作的效果和成本投入之比却令人深思。如果说经济建设中投入与产出都不能完全成正比,那么教育要解决更为复杂的人的精神世界问题,更不是花费的精力财力越多,党员觉悟就提高得越快。

误区之三:一些党员出现错误思想主要是受到媒体的误导,所以要管住媒体,甚至把新型传媒看作洪水猛兽。不能说党员产生的一些不正确思想与非主流媒体的不当言论和失真信息毫无关系。但从根本上说,这些思想不是这些媒体造成的。辩证唯物论认识论认为,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如果说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社会实践,那么,人的错误思想也同他在社会生活中的消极体验有密切关系。实事求是地讲,转型期存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相当多的混乱现象,特别是比较严重的分配不公和腐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我们事业的正义性,对党员理想信念的负面影响和党内思想教育的冲击不可低估。如果说,错误思想的形成也有“源”和“流”,那么非主流媒体的某些不良影响只能说是“流”而非“源”。造成党员思想混乱和消极情绪的主要是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以及党员接触这些阴暗面时所产生的消极体验。

那么,新时期党内思想教育的特点又有哪些呢?

第一,党员是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的主体,而不是消极接受灌输的对象。

根据党内民主的基本原则,党员在党内处于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在党内思想教育活动中,党员同样处于主体地位。党员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接受先进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灌输原则今天仍然适用,但对灌输的简单化理解必须改变。党内教育是广大党员在党组织引导下,共同学习探索、接受真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的过程。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思想只有通过党员的主动的思考才能被接受,这在任何时候都如此。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上价值取向多样化,党内部分人思想既活跃又混乱,在党的基本路线等重大问题上,党内思想是统一的,但由于思想认识和具体利益的差异,党员对许多具体问题的认识又有不同。党组织、领导干部对许多问题也在深入思考和认识,未必对一切问题都有正确的看法。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更必须允许、支持党员独立思考,以解放思想达到统一思想。党员之间、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之间应平等交流、互相启发。领导干部在学习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而不是党员的导师和是非的裁判员。如果仅仅把党员看作教育和灌输的对象,“我说你听、我打你通”,不仅违反了党内民主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思想教育的规律,甚至造成逆反心理。西哲云,“对真理的追求比占有更可贵”。党员在学习思考和交流过程中,会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思想空前活跃,可能出现一些不成熟、不正确的思想,这可能是取得正确认识的一个必经阶段,是通向真理的阶梯。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要鼓励党员解放思想,欢迎党员提出问题和建议,虚心向党员学习,从中吸取智慧,发现思想火花;对明显错误的思想观点要表明态度;对属于思想方法的问题要进行引导,而不是简单批评。真理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的正确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内民主愈充分,党员主动学习、深入思考、认真探索的积极性愈高涨,党员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愈容易提高,愈容易在解放思想基础上实现统一思想。

第二,在市场经济和全面开放的复杂环境下,党内教育要强调实现“知”、“信”、“行”三者的统一。

共产党人不是空谈家而是实践者,所以党内教育历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主张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防止坐而论道。把理论知识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是党内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否达到这个目标,是党内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志。现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环境造成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思潮激荡,信息纷繁复杂,思想解放与思想混乱并存。加上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结构趋于复杂,人们思想活动呈现多变性、反复性。个别人理论与实际完全脱离,形成“双重人格”。对此,党员教育更必须强调实现“知”、“信”、“行”三者的统一,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学是学习态度,学习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而不是为了包装自己。真懂是从基本价值取向和精神实质上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但讲的又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道理,指导人们按照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建设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是能够掌握的,关键是从精神实质和基本价值取向上加以把握。真信,要求使理论在实际生活中得到验证。毫无疑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真理性。目前妨碍人们相信理论的,是理论与现实在某些方面的反差,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消极体验。应该懂得,造成这种反差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人的思想意识和利益驱动影响了理论原则的贯彻,或理论转化为现实的“中介”(政策、制度、法规等)不完备。这恰恰证明在理论指导下改造现实的必要性。现实的不一定是合理的,更不一定是永存的。有了这个认识,就可以把消极体验变为改造现实的积极态度。真信与真用相互联系和促进,一方面,把真诚相信的理论付诸实践,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的正确,进一步坚定信念。信念是知识与感情熔铸的“合金”。在实践中产生培养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感情,产生把理论付诸实践的意志力量,才能真正实现“知”、“信”、“行”三者的统一。

第三,党内教育的一个难点是教育党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此要对新的利益观有科学的阐释,并创造整体利益高于一切又照顾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利益融合机制。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这一宗旨,必须教育党员正确对待利益问题。在计划体制下,党员之间收入差别不是很大;从个人和组织的关系看,“党员把一切都献给党”,同时个人的一切也都依靠组织;加上实行“全国一盘棋”,党员和组织之间、党组织之间的关系都比较简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方面,不仅党员之间的收入差别很大,而且基层组织也缺少资源去解决党员个人利益问题,这势必使党员个人利益问题更加突出;另一方面,许多部门、单位的独特利益也凸显出来,必然影响到党组织,导致一些党组织不是站在整体利益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是从部门、单位的利益出发,甚至成为一个部门利益的代表者,造成党员和组织之间以及党组织之间的矛盾。利益问题是不能抹杀的,它是牵动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敏感的神经”。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同样,利益离开正确的引导和调节,也会使人发昏。如果容忍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冲击、压倒整体利益,严肃的党内生活就会成为少数人的“名利场”,党组织也有可能迷失方向。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抹杀党员正当的个人利益,也不是简单否定党内日益复杂的利益关系,而是创造一种科学机制,这样的机制既保证整体利益高于一切,又照顾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把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融合于整体利益之中。具体的要求是:(1)党组织要真正关爱党员。这种关爱,一是承认并在可能的条件下照顾党员的个人利益,包括党员个人和家庭生活的改善、困难的解除、兴趣爱好的满足、才能的发挥、业务的提高以及职务的晋升等,特别是努力为党员个人发展创造广泛的空间。对有觉悟的党员尤其是青年党员来说,最大的满足来自事业的成就感,最大的遗憾是受制于环境,没有发挥才能的舞台。要通过改革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给广大党员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还要创造条件使党员能够理性地表达自己的利益。二是坚决杜绝“傍大款”、嫌贫媚富的现象,对困难党员给予更多的关照。一些困难党员在改革中相对利益受到损害,如不重视解决这个问题,就会使他们对党的向心力和忠诚度下降。对困难党员除提供必要的帮助外,更要施以人文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鼓励他们自立自强。(2)党组织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要坚持把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同时着力把握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善于从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连接点上思考问题,开展工作,搞好局部,服务大局。(3)教育党员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即:党员可以而且应当有正当的个人利益;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从属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在为党和人民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个人要勇于作出牺牲。这种“牺牲教育”也要把握适当的“度”。战争年代,残酷的斗争要求个人把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自我牺牲成为经常的自觉的道德践履;在和平年代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要求既不必要,也不现实。既要教育党员为整体利益和远大目标作出必要的牺牲,也要尽可能地使党员做出的贡献与得到的利益相一致;更重要的是让广大党员体验到创造性劳动带来的愉快,亲身感受到此时此地(而非彼时彼地)的幸福。当幸福不仅是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而且成为现实的感受时,党员就会更加自觉地做出奉献和牺牲。有了正确的利益观,坚持党的宗旨才有了思想保证。方法,只有能够从根本上有效地指导、保障和推进党内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实现,它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不科学的。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遵循科学发展的范畴。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规律性认识。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所揭示的一般规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而且为进一步揭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规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奠定了基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的思路研究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真正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转化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不竭动力。

book=44,ebook=44

猜你喜欢

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利益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论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方式
浅谈我国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维护的积极意义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先占制度的法律探究
试论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经济法与社会整体利益关系分析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