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

2010-08-15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

顾 泉

(贵州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Ecological Marxism)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颇有影响的“绿色运动”,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新兴流派之一,也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活跃的生长点。其基本出发点是用生态学理论去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模式。在这种新的模式下,人居于中心地位,自然是人的可爱的家园,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新的和谐关系,真正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高度统一。从这一意义上来考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我们不难发现,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展开,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识仅只停留在意识形态领域,而忽略了教育生态问题。实际上,由于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对大学校园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取向也呈现多元化、功利化、实用化的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令人担忧,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出现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从而寻找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对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关心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那里得到了发展与创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生态危机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革命”中找到了与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契合点,其所理解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以往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又是对当代人类科学知识及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刻反思。“其核心论点就是主张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应将人类的利益置于首要的地位,人类的利益应成为人类处理自身与外部生态环境关系的根本价值尺度。易言之,生态人类中心主义就是一种主张将人类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价值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1]

在社会文化价值层面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为核心,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的新的社会文化和生活范式。它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的思想,激烈地批判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流行的消费主义文化和生活范式,要求人们从受支配的、异化的消费中解放出来,树立新的需要和幸福观。这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一般表现与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倾向也发生了转变,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的冲击,教育的主客体以及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保护大学象牙塔内的教育生态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衡问题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与挑战。

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一般表现

首先,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内外生态环境之间发生断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一切向钱看”成了很多青年人的价值取向,这在大学生中发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中单项式灌输为主、双向互动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其课程的保守与封闭也使得学科自身变得枯燥、乏味并且与实际脱节,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践环节的忽视导致学校、家庭与社会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从而使得学生在观念上就排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认为这门课程没有实效性,由此出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环境失调的现象。

其次,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乏人本思想,忽略学生的个体需求,造成教学主体与客体的失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格仑德曼指出,“生态中心主义想从纯自然的角度界定生态问题,……但是,自然和生态平衡的定义明显是人的行动,是与人的需要、快乐与希望有关的定义。”[2]可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本主义,倡导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应考虑人的利益与动机,将此观点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强调对个体的关注、弘扬个性的发展、协调个体利益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但是当前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要强调社会价值而忽略个体的认同度与接受度,难以解决大学生心理、思想上的困惑,从而造成主客体教学的失衡,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日益明显。

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没有很好体现,造成教育生态中的人才发展理念出现瓶颈。生态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本.阿格尔断言,今天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由此,当务之急是“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见解出发,努力揭示生产、消费、人的需求和环境之间的关系”。[3]可见,阿格尔关注的绝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危机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了可持续发展。以此为鉴,当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长远发展性目标不强,教学模式多采取单一式灌输而未能实现多元化发展,致使学生价值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生严重偏移。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现实的泥沼中走出来,构建实用性、前瞻性和感召性的新的教育教学范式,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

2.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原因分析

首先,就社会因素而言,当下的大学生都出生于改革开放时期,改革的巨大推动力使得大学生无法完全适应中国的嬗变与整合,面对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网络信息的诱惑以及其他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显得手足无措,由此,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就缺乏深度与广度、不能冷静处理与分析问题,少数学生甚至由于遭受挫折而呈现消极情绪。其次,就学校因素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能完全跟进,很多地方已经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而新的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未能完全建立,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内容僵化、形式单一、与实践脱节等多种问题。再次,从大学生个人因素来看,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比较殷实,父母的溺爱、社会经验的不足,使其养成高傲、自负、依赖、自私等心理,对旁人缺乏关爱,对自身过分自信,以至于一旦遭受打击就一蹶不振甚至轻生,这就显示出其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种种弱点。

综合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产生以上的生态危机,其根源在于高校思政教育目标要求与大学生个体思想政治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这种生态性矛盾的存在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陷入僵局。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缓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呈现的生态危机,从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面临着挑战,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应该采取以下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1.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大学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出适合国家需要的各项人才,因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学生为本、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亟学生之所需,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发展,着力解决学生思想方面引起的实际问题,并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将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人生目标结合在一起,正确看待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合理需求的多样性,变消极防范和控制为积极引导和真诚服务。

2.加大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力度,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找好理论与实际的衔接点;在教育方式上,要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法以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改进考试方法以结束以往思政理论课考试的死记硬背。

3.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现代大学生由于受到当今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其所呈现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把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构建和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

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面对在校大学生几乎全部“触网”的现实,高校思政教育应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出发,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必须坚持日常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遵守网络道德,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虚拟空间。

5.坚持完善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建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

我们需要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教育生态环境,这样就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转变、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另外高校思政教育机制也应不断创新,构建宽松和谐的校园管理机制,从而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向心力和认同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发展事业,真正实现和谐校园。

[1]W.H.墨迪.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J].哲学译丛,1999,(2)

[2]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8,第170页[3]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 486页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生态养生”娱晚年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邮学保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简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