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晓声的“年轮”

2010-08-15赵国春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2期
关键词:梁晓声年轮钢笔

赵国春

(黑龙江省北大荒博物馆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著名作家梁晓声,很多读者都熟悉他的代表作《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师恩难忘》、《雪城》、《年轮》。他的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被称为“北大荒小说”。在他的作品中描写北大荒知青们的生活,真实、动人的记录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追求,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青树立起悲壮的纪念碑。他近期的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短篇小说《浮城》以幻想的形式展现了对未来的预测。他的作品很多被我国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多种文字。

寒门出孝子

1949年9月22日,梁晓声出生于哈尔滨市道里区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是建筑工人。梁晓声八九岁时,父亲随建筑公司去了大西北。他和母亲、哥哥、弟弟、妹妹一大家子就靠父亲每月寄回的三四十元钱度日。那时家里住房面积十分狭小,一间小屋夏天潮湿冬天寒冷,破炕上每晚挤着六口人。每天晚上梁晓声的母亲在炕上给孩子们讲故事,母亲会讲很多动人的民间故事,会唱京剧,会哼唱地方小曲。每次给家里买煤买菜,如果剩几分钱,母亲便会给他。攒够八九分钱,他就跑到街头的小人书铺,坐在一个角落,看上几个小时,三分钱可以看一本厚的,两分钱可以看一本薄的。许多世界名著,都是他从小人书上看起的。也可以说,母亲编的故事和小曲是孩子们贫苦童年生活中最温馨的记忆,母亲给予了梁晓声最初的文学启蒙。

梁晓声的少年时代,正是共和国刚刚走向经济建设正轨的时候,国家远远没有摆脱贫困。梁晓声上小学五年级时,有的作业要用钢笔完成,而他只有一支蘸水笔。他的手总被墨水染蓝,又将作业本弄脏。那时他很羡慕同学们,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一天,梁晓声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逼着母亲立刻给买一支钢笔。母亲对他说:“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支钢笔吗?”梁晓声不答应,母亲叹了口气为难地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这月买粮的钱,还是向邻居借的。交房费的钱,也是向邻居借的。给你妹妹看病,还是向邻居借的钱。我今天还怎么向邻居张口借钱啊?”

晓声听不进去母亲的话,哭闹得更凶。母亲心烦了,打了他两巴掌,他赌气哭着跑出了家门……

梁晓声在雨中游荡了大半天,衣服淋湿了,头脑也清醒了,心中不免自责起来。全家仅靠父亲每月寄回的几十元钱过日子,母亲哪来的钱买钢笔呢?这时,他产生了靠自己挣钱买钢笔的念头。于是他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手推车夫们推上坡,可挣一毛钱。他走到桥下等了许久,也不见有手推车来,雨越下越大,他只好躲在一棵树下避雨。

晓声正感到沮丧时,忽然发现一辆手推车,装着几层高的木箱子,盖着雨布,在大雨中缓慢地朝这里拉来。他看得出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两条裤腿都挽到了膝盖以上,晓声无法看到他的脸,也不知他是个老头还是个小伙。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时,晓声从树下跑了出去,大声问:“要帮一把吗?”他应了一声,晓声赶快绕到车后,一点也不偷懒地推了起来。车过了坡后,他跑到车前,向拉车人伸出手,大声说:“给钱!……”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晓声,不由得愣住了。原来是母亲!他望着母亲,雨水、汗水和泪水从她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就在那一天,梁晓声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钢笔。母亲把钢笔放在晓声的手里,满怀期望地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要不就太对不起妈妈了啊!……”

至今,梁晓声一直珍藏着这支钢笔。

梁晓声先生是文坛有名的孝子,在他身上凝聚着中国男人的精神,他重视家庭,孝敬父母。这种美德也一直照耀着他的作品,感动着喜爱他作品的千千万万的读者……

从北大荒起步

“文革”十年,共和国遭受着一场劫难。梁晓声和成千上万的同龄人一样,中断了求学之路,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即今天的北安农垦分局的锦河农场。电影《今夜有暴风雪》,就是他以当年的农场生活为题材创作的。童年时的晓声赶上三年自然灾害,营养不良,身体瘦弱单薄,到兵团当农工身体吃不消。但他是个坚韧要强的人,每天出工都是强挺着,要干出个样来。在体力上无法与战友相比,只有发挥自己的长项,在文化知识上特别是写作上加倍努力。每天吃完晚饭后,别人打扑克、下象棋、闲聊,他却常常躲在安静的地方看书、练字、写诗……

在锦河农场七队,十几个人住在一间南北炕的土坯宿舍。每人睡觉的地方不过一米宽,有的连褥子都放不下。梁晓声没有箱子,白天下地,就把衣物卷在被子里,晚上睡觉,衣物便成了他的枕头。看到墙上的柜架上几个战友从卫生所要来了旧药箱子装杂物,他也到卫生所要了个旧药箱子,刷干净放在自己炕头的架子上。后来,梁晓声当上了副班长,负责班里的生活、卫生等工作。一天上边来检查卫生,批评梁晓声他们班放在架子上的药箱杂乱不堪。晓声看着这些装着杂七杂八的东西的箱子发了愁。他忽然想起家里桌子和碗架柜,就是用木板搪在一侧的墙上,木板下面挂一块布帘儿。几天后,晓声他们班的宿舍突然面貌一新,架子上那些药箱子上挂上了一块洁白的布帘儿,把宿舍衬托得非常整洁、干净。原来,晓声把被罩扯了当布帘了!从那以后的很长时间,晓声一直盖着棉花套子睡觉。

当时,连里每星期最少开一次批判会,斗私批修,每位职工必须发言,“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搞得很多不善于发言的知青伤透了脑筋,东求西求让人代写批评稿。晓声成了知青的求助对象。晓声的文笔慢慢地得到了锻炼,在班里的威信也提高了。

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梁晓声副班长的职务被撤销了。1969年秋天,团里的麦子遭了霜灾,庄稼几乎颗粒不收。上级又打出“不伸手向国家要粮吃”的口号。这些顿顿吃白面的城里知青们的日子可就难过了。有病的、想家的,有家里来电报请假的,准假超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他们班有个知青超了假,连里要处分他,晓声知道那名知青家确实有困难,就坚持批评教育,不给处分。结果他与连里发生了争执,连部开会做出决定,不但对那名知青进行了处分,晓声副班长也给撤销了。不少知青对连里的决定有看法,认为不尽情理。

快过春节了,上边有指示没有特殊情况一律不给探亲假。知青们听了,情绪更低落了。除夕,吃年饭时,许多知青都喝醉了,哭的、唱的,东倒西歪乱作一团……说是年饭,桌上根本没有一道像样的菜,很少看到肉星儿。晓声心情不好,象征性地喝了一口酒,便离开饭桌。有位知青见他走,便大喊起来:“梁绍声(当时的名字)你别走呀!你不能喝酒,还不能写诗吗!给咱知青哥们儿来首诗!”话音刚落人们响应起来,对!来一首!站在炉台念念!晓声不知从那来了一股猛劲儿,一个健步就跃到炉台上,激情地朗诵起来:

“我站在炉台上,窗外白雪茫茫,屋内几多忧伤几多惆怅。我凝视着桌上的残羹,我听到西北风无情地撕扯着门窗,我的心不禁一阵酸楚,思乡的泪水就要夺眶,思乡心儿似乎跳出胸膛,飞回我可爱的家乡。可我知道那是梦,美丽的梦想……我的心依然在我的躯体里迷惘……迷惘……”

晓声跳下炉台,宿舍里一片哭泣声,晓声的眼角也湿润了,他想起家,想念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

1974年,梁晓声被团木材加工厂推荐上了大学,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创作专业。1977年梁晓声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辑,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当编剧。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家里的“顶梁柱”

梁晓声30岁时从复旦大学毕业,选择了在北方工作,为的是照顾家。他当时每月只有49元工资,寄给父母20元,剩下的钱也只够维持一个单身汉的最低生活水平。父母看着快30的儿子,再三写信叮嘱他以后少往家寄钱,攒点儿钱结婚。但晓声每月照寄不误,尽管他工作已一年,却连一块手表也没有买。为了使母亲能生活得更方便些,他几番回哈尔滨,向出版社预支稿费,买下了妹妹楼下的一间住房让母亲居住。他还为老母亲买了轮椅、担架、氧气瓶,生怕母亲一旦犯病,不能及时去医院救治。母亲的房子布置好了,从弟弟家搬了过去,可是母亲却一病而去了。值得母亲安慰的是:在老母亲弥留之际,梁晓声附耳对母亲说:妈,您老什么都别牵挂,一切有我呢……

梁晓声为年迈的双亲送终后,弟弟妹妹们在他的资助下早已成家立业。按说梁晓声该松口气享享清福,考虑一下自己的小家庭了。可他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未了,那就是把住在医院十几年的哥哥的晚年生活安顿好。1998年的岁末,他提笔给大哥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信。

梁晓声的哥哥叫梁绍先,早在晓声读初中时就考上了大学。因为他们家过于贫困,哥哥上大学的第一年,家里竟有半年时间没有给他寄过钱。哥哥多么想念完大学,结果得了精神分裂症住进了精神病院。这给晓声很大的刺激。晓声很爱哥哥,哥哥从小就是他崇拜的偶像,哥哥给了他一种荣誉感。他上的那所中学也是哥哥的母校,哥哥当时是全校的尖子生。信中回顾了过去和哥哥的手足亲情,表达了自己到北京后没有顾上照顾哥哥的歉疚心情,并提出把哥哥接到北京共同生活。

梁晓声最感到安慰的是,当他周济弟弟妹妹的生活时,妻子焦丹一直理解、支持他。他稿费的一半用于周济弟弟妹妹们。梁晓声总是执拗地认为他这个当二哥的有义务照顾好全家。30多年的写作生涯以及家庭重负,损害了梁晓声的身体健康。他的颈椎病一直很严重,每天敷药治疗。他的肾脏也不太好,但总是抽不出时间去医院做彻底检查和诊治。只要有整块时间,梁晓声就埋头写作,他用墨水写不用电脑,像个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营养了别人,亏缺了自身。梁晓声如果有时间,就会去探视哥哥,关顾他的吃穿冷暖。梁晓声不会打麻将、不会跳舞、不会时尚,也不会拍马屁,进行利益交换,他是从苦里面熬过来的硬汉子。

梁晓声说:一个作家就是一个书记员,记录着时代、社会和形形色色的人生。每一个作家都不是全面的,都是具体和独特的,因为这个时代太丰富、太博大,变化也太快了。我经历了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这个大时代,我愿意用时间和精力把这些大事件中的人和事给读者记录下来。一个人的年轮,就是一个时代的年轮,梁晓声真正做到了。

猜你喜欢

梁晓声年轮钢笔
生活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年轮
钢笔没有耳朵
年轮
梁晓声:读书与一个国家的好时光
心事
为什么树有年轮
什么是文化
SUPPOSE SOMEONE GAVE YOU A PEN假如给你一支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