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写志书应注意体现“简”字

2010-08-15胡树滨

黑龙江史志 2010年22期
关键词:史实志书语言文字

胡树滨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编写志书应注意体现“简”字

胡树滨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010年,随着黑龙江省志编纂工作的深入开展,许多分志已完成了送审稿。笔者通过审阅部分送审稿,发现有些志稿文字较长,对资料未进行科学的分类归纳,缺乏高度概括和浓缩,使得志稿不够精练。在记述上语言繁杂,语句不顺。笔者认为,编写志书除了突出行业特点之外,还应特别注意突出“简”字,要把“简”字贯穿到整部志书之中,体现在字里行间。现就编写志书如何体现“简”字谈点肤浅认识,以供大家共同探讨。

怎样理解“简”字?“简”,是从内容到文字都要简明扼要,不烦琐冗长。但“简”字不能理解为“减”,不是对所有事件史实任意删减,无限的减少。“简”要有度,不是越简越好。不能对事件史实随意删减,或对完整的史实事件进行跳跃式的删减,破坏史实的完整性,使人读后看不清史实状况和基本面貌。简要简到能说明和能反映出史实的基本面貌。笔者进一步理解,简应当是“精”。志书的语言要短小精悍,语言文字要简捷、精练、言简易赅,使志书中每句话的语言都尽量的浓缩,取其精华,把史实主要内容反映出来就可以了。

如何体现“简”字?这是编写志书应着重解决的问题。体现“简”字应从整体设计开始。由整体到各个部分和语言文字进行通盘考虑。也就是说,从指导思想,到拟定编写提纲、篇目设计、组织材料、语言文字等各个环节,都要贯穿和体现“简”字。

一、掌握全局,精选资料

选好资料是实现“简”字的前提和基础。编写志书不能对所有资料统统选用,但一定要反映出史实事件的基本面貌,特别是对主要的事件要反映出来,而且还要对重要部分做重点记述,为读者提供事件或事物经验教训。省志各分志近二十年的文字资料还是相当丰富的。这就要在编写的程序上把好关。首先要对所选资料有个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编写的需求把资料分为重点和非重点。要选取那些能反映不同时期事件发展的资料。一是记述各个时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的资料;二是能反映本行业重要成果的资料;三是能反映本行业事件实施过程的资料;四是记载重大活动的资料;五是记述各个时期重大失误的资料,等等。其它对历史发展不大,可选可不选的资料尽量少选或不选,这就为编写过程中体现“简”字铺平了道路。

二、突出重点,把握尺度

突出重点是实现“简”字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在每个重要时期,都有反映该时期特点的事件,同时,围绕重大事件也发生其他一些事件。在编写时,对记述重要事件的资料要理清头绪,对反映其他事件的资料要进行删舍。

三、抓住主杆,减少枝杈

抓住主杆是突出重点的具体化,是处理资料的重要方法。对每一份重要的资料,不能因其重要而全般照抄,应提炼其精华部分进行重点记述,保证突出重点,进而实现“简”和“精”的目的。

四、驾驭资料,精心安排

驾驭资料是精练内容的根本途径。编写志书就是在资料的海洋中漫游,有目的地编写、处理资料。编者需要做资料的主宰者,驾驭资料,按照编写宗旨处理资料。如写某个事件,想要找一份能够完完整整反映该事件的资料,那是极其罕见的事。只能收集一些大大小小相同或相近的资料。这些资料从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侧面反映该事件。把这些资料汇集起来,也就反映出该事件的全貌。在具体使用这些星散的资料时,绝 不能照抄照搬,如果这样,不仅达不到“简”的目的,相反,将会造成重复,形成松松散散的事件画面。编写时,编者要对所有的资料在通读的基础上,反复理解、消化、恰当组合。将资料内容按照编写要求,再进行综合加工、提炼、高度概括,形成新的语言,这样才能达到“精”和“简”的目的和要求。同时,在编排资料时,要实事求是,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精心组织资料,使内容表达尽可能增强志书的可读性。

五、精炼文字,用于精华

锤炼文字是实现“精”和“简”的重要手段。但要实现语言文字精练,单纯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还达不到“精”和“简”的目的。即在文字上有所精练,也只是量的变化,达不到质的飞跃。语言的精练与否,来之于对内容的理解程度。理解得越深刻,语言表达得越精湛。为此,要反复研读资料,在消化好内容的基础上,再锤炼文字。取其精练的语言,让人读起来感到语句顺畅。完成初稿后,对内容要进行通盘修改、反复压缩、锤炼,不多一句废话,使之达到言简意赅,精益求精。

猜你喜欢

史实志书语言文字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王承英:甘当中国语言文字的“保护神”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贵族政治”与“君主独裁”
——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