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亭集序》的文辞要义与书艺内涵

2010-08-15邹志生武汉工业学院艺术系武汉430023

名作欣赏 2010年5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章法神韵

□邹志生(武汉工业学院艺术系, 武汉 430023)

□张鹏振(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 430415)

王羲之可钦可爱!他一幅《兰亭集序》文书合璧,令古今多少文人墨客为之陶醉!

唐太宗可恨可怨!他将旷世墨宝《兰亭集序》随葬身边,又令古今多少文人墨客为之扼腕!

不过,也难怪这唐皇李世民,谁叫这《兰亭集序》太过可爱了呢?!——能将唐皇迷到生死不弃的程度,这的确不是唐皇之过,而只能怪《兰亭集序》的魅力太超群了——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哲学的角度,还是书法艺术的角度去品味、去鉴赏。

好在临摹本再现了不朽篇章《兰亭集序》的精美文辞和典雅墨韵,我们才得以满足赏心悦目之需。

首先我们还是从文学的角度去品味《兰亭集序》的内蕴——

一、《兰亭集序》的文辞要义

自古至今赏析《兰亭集序》文辞的文章数不胜数且褒扬不止,是因为《兰亭集序》在文学和书法上所取得的成就令人不能吝啬赞美、也不忍辍笔止评。单从文辞(而非书法)的角度看,《兰亭集序》便蕴含了多项要义。

(一)不随俗流的人生观,有别老庄的生死观。

魏晋是一个生命意识觉醒的年代,如何对待人生、如何摆脱生死之痛已成为社会特别是士大夫之族思想关注的焦点,他们有的服药吞丹,有的栖隐林泉,有的清谈老庄,有的潜心翰墨,以期延长寿命或求得忘情达观。晋室南渡后,世家大族的名士生活优裕而又富于情趣,追寻山水之美,诗意享受人生已蔚然成风。对此风习,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以哲学家式的睿智表达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关于人生和生死,对照《兰亭集序》的文辞我们分别体味之,或可以做这样的理解:

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对人生的感悟。“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八个字为总写,概括人的一生而隐含人生短暂之憾,其后又分写“乐”的不同情状:一种人相聚斗室以畅叙幽怀,另一种人寄情山水而放浪形骸;分写之后再合写,虽然性情各异、动静有别,但人之常情则一:人总难免为“欣于所遇”之“乐”以及“情随事迁”之“忧”所左右。下文由“感慨系之”进一步生发“悲”意,过去的欢乐已为“陈迹”,自然引人感伤(顺承),而人的寿命“终期于尽”,更是令人悲痛(递进)。文中“俯仰”三次出现,有的重在实指动作,有的重在概括过程,但都隐含人生短暂的意识,这种意识渐次加浓。“悲”的色调和分量也是渐次加浓的,始而“感慨”,继而“兴怀”,最后言“痛”。其实这也是对第一部分写景文字所隐含命意的解说——时光飘忽而人生短暂,盛事不常而乐极生悲,故不可不珍惜美好时光,应该到自然美景中去获取生命的超然逍遥。

第三部分表达自己的生死观。“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呼应上文对人之常情的一段叙写,人寿不永,好景难长,乐极生悲,悲而至痛,这是自古而然的。“临文嗟悼”不能释怀,呼应上文“‘生死亦大矣’,岂不痛哉”,作者面对古人感伤文字产生了共鸣,悲痛久久不能平静。引之于古(人),证之于今(己),哲理诲人且无不说明“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两句化用刘琨《答卢谌书》中语,已成此序命意的根本),作者认为将生与死等同看待是荒谬的,将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是虚妄的,批判了时人推崇的“一生死”、“齐彭殇”的老庄哲学观。正因为如此,故王羲之们选择了不同于庄子的寻求生命达观的方式,在山水之中观象味道,超然逍遥,以抗拒生命被无端淹没的隐痛。后文警示世人:生死不能同一,悲乐不能替代,达观得自山水。

《兰亭集序》感悟人生、思辨生死,具有深刻而睿智的诲人哲理,读者能从中获得匪浅的教益。

(二)不事雕琢的语言,维新骈俪之文风。

《兰亭集序》的写作是置于当时的社会习尚和流行文风的双重背景之下的,因情写景、感悟人生、思辨生死乃针对当时的社会习尚而言,而王羲之的行文风格对当时流行文风的改良或曰维新起到了带头作用。当时的东晋文坛有两大特点:一是脱离实际的论道谈玄,二是骈辞俪句的形式主义文风。《兰亭集序》一变玄风,有真景,有实情,有哲理,意兴旷达,寄托深远。景的描写有抒情笔调而使情理具体化、形象化;情理的渗透从风物出发使笔下之景空灵化、含蓄化。理因情生故而不乏情之韵趣,情在理中所以情得理之深度。清美的画面、丰沛的诗情、深湛的理趣,与一般“人间烟火”味融为一体,这在当时是别开生面的。同时,文章摆脱了骈俪之桎梏,一洗绮丽之脂粉,采用奇句单行的句式,驱遣省净质朴的语言,不刻意求骈而曲折自如,不修饰、不雕琢而情味隽永,矫健清婉而风骨爽峻,直接开启了陶渊明清朴通脱文风的端绪,为后世散文乃至白话文散文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寓情于景文辞优美,应景抒情感悟深刻。

序文的开篇介绍雅集之盛况,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畅抒文人雅士之幽情。在简洁地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地点、因由和人物之后,王羲之便以明快的笔调描绘了三个方面,其一为宜人之良辰(紧扣“暮春”):不仅“天朗气清”而且“惠风和畅”;其二为会稽之美景(紧扣“兰亭”):既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其三为赏心之乐事(紧扣“修禊”):或“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或“仰观宇宙”、“俯察品类”。——前面对“良辰”、“美景”与“乐事”的描绘其目的在于为后面抒情做铺垫,引出“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抒发文人雅集之情怀。这一段描叙的笔墨粗放潇洒,但春光的明媚恬适、环境的幽静融和、雅集的热烈欢快、叙谈的深情畅怀、名士的旷达超迈,在这里都一一表达出来了。联系上下文对庄子以相对主义的眼光达观看待生死寿夭的否定,可知作者在写山水之乐时已寄寓了这样的情怀:真正的生命达观(摆脱生死之痛),要到良辰美景和赏心乐事中去寻求。明确了这一点,读者也就弄清了前面的写景与后面的抒情之间前果后因的内在联系,懂得了作者寓情于景的艺术匠心。

品罢《兰亭集序》的文辞内蕴,下面我们就来细细欣赏《兰亭集序》的笔墨情趣吧——

二、《兰亭集序》的书艺内涵

墨宝《兰亭集序》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一行书”,享誉书坛,这是单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去衡量的。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兰亭集序》是一座里程碑,这座里程碑的基石是王羲之以笔墨为成分浇铸的。它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一)得心应手,神融笔畅。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其《书谱》中有一个著名的“五乖五合”之说,其中的“五合”阐明了书写情境、书写工具、书写时机的选择机宜,即最佳书写应在这样的情境之下:“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五合交臻,神融笔畅。”①这段话的意思是:“神怡务闲”(心神安逸、没有俗事干扰)时可事书写;“感惠徇知”(酬谢他人惠予和逢遇知己故交)时应欣然命笔;“时和气润”(天气晴和、气候宜人)的情况下适合作书;“纸墨相发”(优质纸墨能得心应手)时宜于动笔;“偶然欲书”(灵感偶然而至或有书写欲望)时最适合书写。孙过庭的这个论述,其旨要是阐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如何使笔下所书“优质化”,即告诉人们,书法创作要考虑当时的心怡与气躁、主动与被动、气爽与天燥、灵感与神疲、纸墨之优劣等各方面适宜与否。

王羲之虽不可能预知数百年后的孙氏有“五乖五合”一说,但反过来我们揣度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或许对孙氏“五乖五合”学说的形成有过启迪和示范作用。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时在暮春三月,天朗气清,群贤雅聚,流觞唱咏,心旷神怡,灵感顿生,文思泉涌,纸墨应手,正是“五合交臻”的最佳状态,因为得心应手,所以“神融笔畅”,这才有了文至观止、书臻神品且载誉千古、名冠天下的双绝的诞生。移时换景,这样的杰作是不可复制的。

(二)行笔酣畅,章法雍容。

书法作品的章法有多种形式,或行列分明而规整有序,或布白巧妙而奇趣横生,或疏密相间,或虚实相生,或大开而可走马,或大合不可插针,或如豪者狂放一泻千里,或如鸿儒踱步雍容文雅。《兰亭集序》的笔墨章法正如这最后一种。当时的王羲之获得了最佳创作时机和创作心境:阳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且少长咸集,欢聚一亭而畅叙幽情,此情此景令王羲之心旷神怡,于《兰亭集序》的文、书创作上步入了“神融笔畅”的佳境。自开篇书写到文章束尾,其运笔始终不疾不徐,墨线总是流畅连绵,起承转合自然合则,章法上没有大起大落,点画精到一丝不苟,线条匀停粗细适宜,字形无变大同小异,没有疏密的强烈对比,也没有虚实的极度悬殊,既无一泻千里似的狂放,亦无踟蹰犹疑般的滞涩,一气呵成略有涂抹,畅达为书自然天成。这样雍容的章法真正如鸿儒大家之行步,脚踏实地款款而行,不紧不慢斯文儒雅。单就其笔墨章法而言,非“五合交臻”而不能为之,非“神融笔畅”而不能成之。

(三)笔墨唯美,神韵典雅。

以上两点是针对《兰亭集序》的形式而言,这一点是就《兰亭集序》的神韵而言。一般说来,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是可以明眼观察到的,而神韵美则需要通过形式美来细细品味的,一幅书法作品的真正价值更表现在耐人寻味的神韵之上。毫无疑问,《兰亭集序》的神韵是颇耐人寻味的。神韵是书家综合素养或曰多方面学养的体现,《兰亭集序》的神韵所体现的正是王羲之在社会阅历、思想智慧、文化学养、艺术积累等多方面的综合,这样的书法杰作非学富五车而不能成就。王羲之在用笔上有藏有露,侧笔取势而显妍美,遒媚劲健且自然精妙,从这一点可以想见王羲之笔墨功夫之深厚;从结体上看,序中文字书写个个中规中矩,该紧凑时绝不松散,当舒展时也绝不拘谨;章法布局如上所言呈现出雍容儒雅之态,不紧不慢,从容谋篇,既无大片留白之疏,也没有局部拥塞之密。

透过《兰亭集序》的用笔、结体、章法等形式再来揣摩其神韵,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尊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所表现出来的神韵:一是唯美,这种唯美表现是形式化的,点画(精到)、结体(紧凑)、章法(雍容)无不如此;二是典雅,这种典雅是透过它的唯美形式表现出来的,折射出王羲之社会阅历、思想智慧、文化学养、艺术积累等多方面的过人之处,内涵丰富,品后回味隽永。

清末学者余嘉锡有言:“盖右军亦深于情者,读《兰亭序》,足以知其怀抱。”②从文学的角度去品味《兰亭集序》,我们除了从寓情于景、语言清新、维新文风上获取美的享受之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死的思辨(即怀抱)予人以重要的启迪,格物论理具有哲学家似的深邃和睿智。

唐人李嗣真称王羲之的行书“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③,这话虽不是专对《兰亭集序》而言的,但也可看作是对《兰亭集序》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的评价除了褒扬其点画、结体、章法等形式上的自然流畅外,重要的是诠释了“天下第一行书”的丰富内涵之所在。

① 孙过庭:《书谱》,萧元:《初唐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版,第125页。

②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版,第122页。

③ 萧元:《初唐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版,第164页。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章法神韵
詞作章法的藝術辯證法講究
珠峰神韵
因材出新写华容 尚古生意传神韵——品读曹暇的花鸟画
质地
书画名人汇
墨舞神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多一分不平凡
绍兴风物志
辩才和尚的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