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柳宗元山水诗的冷峭孤寂情怀

2010-08-15王铁良山东菏泽学院西校区初等教育系山东菏泽274000

名作欣赏 2010年5期
关键词:渔翁柳宗元山水

□王铁良(山东菏泽学院西校区初等教育系,山东 菏泽 274000)

柳宗元是中唐别具一格的诗人。他的山水诗有赞者,也有责者。赞者曰:柳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东坡题跋》卷二),“柳子厚诗字字如珠玉”(张戒《岁寒堂诗话》)。责者曰:柳诗读来“似入武库,但觉森严”(《西溪诗话》),处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出现这种褒贬参半的局面,与中唐社会现实和作者身世遭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柳宗元的个性和追求是紧密相关的。

生活在中唐的柳宗元,少年便立下“颇慕古之大有为者”(《士元公瑾论仕进书》)之雄心壮志,入仕之后,“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志在“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然而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千疮百孔,大丧元气,昔日盛唐景象不再,诗坛上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与平和、闲适的气象顿时消歇。于是广大的诗人们把目光凝注在严峻的社会现实方面。虽然,大乱之后社会经济有所改变,但这种短暂的“中兴”景象却迷惑了不少人,他们为此而产生幻想,想借此一展宏图,欲大有作为,柳宗元等诗人即是如此。他们有理想有抱负,雄心勃勃。但这种理想抱负很快便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顺宗继位之后,柳宗元等人积极参加王叔文集团的社会改革,并被擢升为礼部员外郎。时仅半年,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顺宗逊位,改革失败。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人同时被贬,这一事件使他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自己一心为国为君,为何被贬?自己一心为民,罢宫市、却贡献、用贤能、远小人等善政错在何处?自己廉洁奉公,百姓交口称赞,为何遭受不公平待遇?作者带着如此多的疑惑、难解到了贬所,亲自体验和了解了民生疾苦,写下了不少为民请命的诗篇。元和十年,在熬过了“与囚徒为朋,行则若带索,处则若关桎梏”(《答君巢饵药久寿书》)十年非人生活之后,奉诏回京,满心认为从此可以一展平生志,实现“辅时及物”的理想,并在沿途写下了不少诗歌,“疑比庄周梦,情如苏武归”(《朗州窦常员外寄刘二十八诗见促行骑走笔酬赠》),“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影开花处处新”(《诏追赴都》),这些诗篇抒发了他悲喜交集,感慨万端的复杂心情。但万万没有想到,进京不到一个月,他与刘禹锡等人再度被贬,这次被贬得更远,更荒凉。“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他的冤屈和愤怒显而易见,他对统治者昏庸无能,不重视贤能怨怼有加,对贪官污吏阻挡改革的行为深恶痛绝。尽管如此,诗人仍然积极入世,坚守着自己“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理想,到了贬地,“兴办学校,释放奴婢,植树造林,发展生产,颇有政绩。”①这一时期他理想的实现就体现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上。再度遭贬与首次遭贬相较,其心情沉重可想而知,悲愤情绪更浓,怨怼更为激厉。他从二十六岁入仕,到四十七岁逝世,其间仅二十一年,却过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人生能有几个十四年?他把所有愤懑不平的情绪通过客观景物的外化,即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有机统一,就形成了独特的物我相融的境界,冷峭孤寂的情怀。为此,他此阶段所写诗歌的意境就带上了他内心的灵性。这就是他的山水诗。

在他的山水诗中,心性气质的表现是相当浓郁的。往往通过带有特殊色彩的景物来表现自己的愁思、愁情、愁绪。通过这些特殊的景物,把一个被贬放逐后无限愁思、满腔忧郁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诗人借景生忧,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无怪乎王尧衢评曰“触目而怀”(《古唐诗合解》卷二)。

正是这种无边无际的愁思愁情缠绕着诗人,使诗人无法摆脱,终日生活在深愁苦海之中。为了摆脱这种压抑的生活,作者希望到山水中去寻求一乐,在山水中寻求心灵的安慰,然而看到美丽的山,清凌凌的水,又会自然引发自己的伤痛。“表现在诗中,闲适中有寂寞,恬静中有孤独,平和中有悲伤。”②美丽的山,清滢滢的水却被弃置边荒无人欣赏,那还不如让其荒芜,让其污秽,而自己这样有才能,一心秉公办事的人才却贬谪远荒不正如这无人欣赏的山水吗?这更加引发了自己的愁情,心情更加沉重,所以他笔下的山是峭楞楞、剑一样的山,水是森严可怖、充满涡流险滩的水,为此这一切都加上了人的主观感受,加重了生命意识的存在愿望,都人格化了,人也物化了。自从贬谪之后,他始终生活在愁、忧、苦、闷、郁的缠绕之中,无法适应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并与其格格不入。失败的悲愤和被贬的怨艾纠结在一起,无法自拔出来。他虽信佛,并与佛僧往来,企望从禅僧那里接受“乐山水而嗜闲安”,对一切都以“平常心”对待的人生哲理(《送僧浩初序》),但其内心深处仍是“忧”字当头,很难平静。在这一方面,他没有苏轼那种旷达之心态。苏轼一生坎坷险恶比柳宗元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能从自然山水和佛老思想中悟出一些解脱之道,在清风明月中得到些许安慰;而柳宗元即使写自然山水以期解脱苦愁的诗,也写得峭拔幽冷,使寂寞、忧愁情调更为浓重,令人压抑得喘不过气来;刘禹锡也是二度遭贬,他在“悲秋”之后,往往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历史、人生进一步沉思的感悟,给人一种开阔的视野,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此交融的博大情怀。“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他的诗就显得清峻明朗。”③而柳诗往往是嫉恶如仇,冷目四对的森严,峭厉孤寂情怀化也化不开。由此,可以看出,柳宗元被贬后的适应能力不如刘禹锡强,自我调节能力二人也不可同日而语。就这方面而言,柳宗元确实是位“性格激切,甚至有些褊狭的固执型诗人”、“他思想深刻,有着极敏锐的哲学洞察力,但却不具备解决自身困境的能力。面对沉重的人生忧患,他读佛书,游山水,幻想归田,希望超越;但他激切孤直的心性似乎过于根深蒂固,他对那场导致自己终身沉沦的政治悲剧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因而很难超拔出来”④,他“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但“一笑”之后却是万忧攻心的“已复不乐”(《与李翰林建书》),这种忧乐交替,以忧为主调的心态,使其诗中的物染上了浓郁的凄清悲凉色彩。释放出傲岸不屈的个性。我想,他的过早离世与这种心态和个性当有直接关系。

可见,人的经历、个性与诗品和人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与他的审美追求、艺术修养也有直接而密切的关联。柳宗元的写作标准是“奥”、“节”、“清”、“幽”、“洁”(《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这些标准皆指向清冷峭拔。所以,在其诗作中大量运用“残月”、“秋桐”、“寒松”、“零露”、“寒光”、“幽谷”等凄清寒冷的词语,表现的是一种空旷孤寂的意境。如《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愈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这首诗写在“中夜”万籁无声时,因辗转反侧,无以成寐,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得一清二楚,多么寂静的环境!用一“闻”字,突出了诗人细腻的感觉,走出家门来到西园,只见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的月光照射稀疏之竹,仿佛听到泉水穿过竹根,并发出泠泠声响。这是写作者的感觉。“月”用“寒”字形容,与“泠泠”相关联,又与首句“繁露坠”有关。露水重、月光寒、夜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都是极写幽清的意境,给人清冷之感。在寂静之夜能听到泉水声、能听到山鸟的鸣叫,这些都在衬托静谧的四野,诗人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倚柱到天明的,沉思苦闷、自不待言。“寂寞将何言”,可谓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表明作者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表达。作者对静夜中各种细微声音的描写,以有声写无声,在这寂寞空旷的环境之中,作者被贬的委屈怎能用言语说得清呢。诗中的“繁露坠”、“寒月”、“疏竹”、“山鸟”、“寂寞”等表现的清冷的环境都是写诗人的孤独与寂寞的情怀的。

诗人不但钟情于凄冷峭厉的意境,而且也钟情于冷色调词。如“寒光”、“阴草”、“青碧”、“翠羽”等,都显出诗歌的阴冷意境,除此之外,诗人还喜好形象尖利、令人生畏的词,如“砉然劲翮剪荆棘”(《笼鹰词》),“左右六翮利如刀”(《跋鸟词》),“林邑东回山似戟”(《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奇疮钉骨状如箭”、“支心搅腹戟与刀”(《寄韦珩》)等等,无不尖利峻刻,险峭惊人。“当暗淡的冷色调与词语尖利的峭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无论是作品的基调,还是作者的感受,都势必呈现出冷峭的风格特征。”⑤这一特征,在《江雪》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的“绝”、“灭”呈现的是凛冽清冷的环境,“寒”、“雪”表现的是清冷寂寞的环境中冰冷刺骨的肃杀之气。“这里有冷,也有峭,冷中显峭,峭中含冷,冷峭有机相融,形成了不同流俗、一尘不染的独特冷峭诗境。”⑥在日薄西山的中唐社会,有在朝廷中沽名钓誉者,而渔翁却“独钓寒江雪”,显得何等庄严肃穆,卓尔不群。这一独特举动“有力地表明了渔翁不被名缰利索所束缚,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情怀,充满独立不羁的坚定意志和不畏艰险、不怕挫折的斗争精神”⑦。《渔翁》诗同样表现了这一情怀:“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诗中人物独往独来,皆显孤直性格,“不见人”、“回看天际”流露出些许孤寂情绪。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主要的艺术特色。夜尽拂晓时,人们通过流水声和燃竹的火光知道有一渔翁在“,烟销日出,青山绿水顿现原貌,忽闻橹桨“”乃一声”,人虽不见,却在山水之中。但“‘熟味’烟销日出不见人,才能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闻橹桨乃一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为之绿得更加可爱了。作者通过这‘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约传达出既孤高又孤直的心境”⑧。这渔翁形象不正是诗人那忧愤、寂寞、孤傲、激切的心性的体现吗?这一心性特征正是通过冷峭格调的诗境表现出来的。由此,透露出作者寂寞伶仃、清高孤直的人生情调。《江雪》《渔翁》中两个渔翁形象表现的正是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追求,对个性精神的直接表露。“渔翁”是在不同背景下活动的,一是大雪纷飞的寒冬,一是生机盎然的春天,表现的皆是枯寂孤傲情怀,冷峭特征是共同的,这就更加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内蕴,扩大了诗人的体验方式的变化,这既是一种探索,又是一种创新。

中唐时期“,韩孟”“、元白”两大诗派在诗歌的发展变化中都有十分显著的创新,而柳宗元虽不如他们成就卓著,但在扩大发展和加深诗歌内在意蕴方面却有着特殊成就。人们往往在形式、语言和内容的表面上进行探索,作者显然不愿步别人后尘,企图另辟蹊径,这就是“从表面上不易被人体会到的诗歌内在蕴含量的变化及与此相关的观物体验方式的变化,其实,内在蕴含量的扩展和加深往往会直接影响诗歌的艺术性,中国诗歌讲究以含蓄取胜,以意境取胜”⑨。柳宗元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体验的方式与众不同,着眼点在事物的枯寂瘦硬,峭厉尖刻方面。以此来表现个性,表明自己对朝廷、贪官污吏冷眼相对的态度,发泄对统治者的不满。因此,柳宗元在这方面的探索、发展,对诗坛的创新,产生出“静而不消沉,清而含怨愤”⑩的诗歌,代表了中唐诗歌发展的新阶段。这一切与柳宗元的个性、气质、风韵相关,但实际上却是诗人对内敛峭拔,孤直傲岸境界努力经营的结晶。

① 郭预衡:《中国文学史(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45页。

②③⑨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中)》,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77页,第180页,第180页。

④⑤⑥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二)》,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29页,第330页。

⑦ 霍松林:《唐诗探胜》,中州古籍出版社,第263页。

⑧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934页。

⑩ 刘开扬:《唐诗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猜你喜欢

渔翁柳宗元山水
《山水间》
山水之间
山水朋友
江雪
天宫院
神秘的“渔翁”
最会打鱼的渔翁
渔翁收藏:李群
江雪
山水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