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风新义——刘绍刚篆刻艺术的理性与浪漫

2010-08-15王京涛

名作欣赏 2010年10期
关键词:帛书简牍古文字

/王京涛

作 者:王京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研究所08级硕士研究生。

从晚清篆刻四大家中的赵之谦、黄牧甫,到近代的乔大壮、当代的蒋维崧,再到刘绍刚,一直延续着“学者型”艺术流派的精神。这派印风根植于传统,除了在艺术上追求古朴、含蓄、文雅的风格外,还讲求以古文字入印,用古老的字形、笔意诠释一个学者对篆刻艺术的理解与感悟。与此同时,又在古意的基础上寻求“出新”,最终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风貌。

欣赏刘绍刚的书法、篆刻,它们已不仅仅是艺术,因为在每幅作品的背后,都有确凿的学术证据作为支撑,所谓一字一笔皆有出处。由此,这种艺术又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学术色彩,甚至会含有最前沿的学术研究信息。艺术与学术,构成刘绍刚艺术作品的两极。

上世纪70年代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牍帛书、湖北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山东银雀山又出土了《孙子兵法》等汉简。之后又陆续在湖北出土了《郭店楚墓竹简》以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整理出版等等。这些简牍帛书的出土,对我们认识古代篆书的用字、用笔,篆书向隶书演变等问题都有了新的启发,这种眼福也是魏晋以至明清的书法篆刻家都没有的。对于一向主张吸取金石铭刻等新材料入印的古典派来讲,这些发现无疑为篆刻艺术提供了新的创作元素。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字学基础,没有对古文字的研究和了解,就难以利用好这些资料。

对刘绍刚来说,他似乎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自从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之后,课余即醉心于古文字和书法篆刻。工作几年后,又师从蒋维崧教授,攻读书法篆刻专业的研究生,临摹了大量的甲骨、金文,系统学习了古文字知识、理论。他先后参加新中国出土墓志、走马楼三国吴简、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等出土资料的整理研究工作,于简牍帛书书法独有心得。扎实的古文字功底和对古代玺印的把握、理解,让他在如何以简牍帛书入印,简帛文字如何印化,又能保留毛笔书写的意味,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而且得心应手,成就了他在当今印坛上特有的优势。进而,这种优势使他的艺术获得了一种学术上的价值。

“好古”是刘绍刚性格中非常明显的一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倾倒于“古典”艺术的魅力。“在艺术上,往往一个时代达到的高峰,后人是难以逾越的。‘好古’是因为古代有很多作品太经典了,具有永久性。篆刻也是这样,刻章过去也叫摹印。印宗秦汉,追求秦汉的味道。目前来说,虽然我们的眼界比古代的艺术家开阔、新材料多、工具更加多样和完善,有超过前人的地方,但好古主要是学古人的精神。”谈到艺术上的“古典主义”与“传统”的问题,刘绍刚有很多感触。

“但如果完全模仿古人,在艺术史上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应该在一个流派中加入一些个性的新东西。比如西泠八家,他们的风格流派是一致的,但又不完全一样,每个人有自己的东西。流派讲共性,但是也必须有自己的个性。比如我和蒋老相比,有相同的东西,但也有不同的东西,蒋老含蓄,而我更开张,我是山东人的性格。”刘绍刚比人们想象中的更注重艺术家个性的发挥,“一位篆刻家就一种风格,但他能刻几十种面目,而这些面目都统一在一种风格之内。比如乔大壮先生,一种风格能统御很多种形式。”

“黄牧甫是一位创作极丰的印人,乔大壮先生没有黄牧甫的刀法熟练,因此更注重章法的设计。蒋先生也继承了这一点。他们的章法设计,又古又新,古是什么呢?风格古朴,有秦汉、商周的韵味;新,就是以前的篆刻家,没刻过这个样子,有很多对线条的处理都很新。篆刻家的艺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章法设计的水平。”刘绍刚借助于分析他的师门,说出了自己对篆刻的传统与创新的看法。“我刻图章刀法也不行,设计印章喜欢文雅、平实一点,力求通过印章再现出古文字的生动、自然。”

刘绍刚的艺术天赋和创作理论在他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他的篆刻给人传递着一种“严谨”的信息,但在平实中又富于书卷气,精巧、雅致、自然、古朴,让人久久玩味。他的印章中,学术的精准与艺术的美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这大概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始知真放本精微”。徐悲鸿先生曾请乔大壮先生将此句诗刻过印,这也是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在艺术追求上的共识。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绍刚治印二十余年,精进不懈,卓然自树一帜,有别于流俗,兹集传布,自当有赏音。”这是蒋维崧先生在中华书局出版的《刘绍刚印存》中对“爱徒”的评价。一向以出版学术著作闻名的中华书局,继1998年推出蒋维崧先生印谱之后,又于2005年出版了《刘绍刚印存》,这是近20年来古典一派印风的代表性成果,在艺坛上,形成了师生二人作品相互辉映的难得景观,也成为刘绍刚的艺术和学术地位的一个不言而喻的表征。

绍刚好酒,其风豪迈,有朋自远方来,则悉心侍护,朋友相聚,开怀畅饮,张弛有度。说到这一点,他笑称:“艺术家比较浪漫,学者喝酒的不多,我还是有些艺术家的性情。”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新近又被聘为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刘绍刚,马上又补充了一句,“艺术家也谈不上,学者也谈不上,我只不过是一个读过一点书、喜欢写字刻章的人。”

与中国古老的文字朝夕相伴,用“艺术”和“学术”两种方式淡然处世,艺术的浪漫与学术的严谨融为一体,无心插柳之间,纯粹的追求达成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身为艺术家与学者的刘绍刚,“知足常乐”的散淡心态,渐入大无大有的境界。刘绍刚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文人“悠然自得”心境的演绎。在古典和创新之间,他在悠然地漫步、前行。

猜你喜欢

帛书简牍古文字
秦代地方行政文书的形态
——以里耶秦简为中心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楚帛书近十五年研究简述
地不爱宝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马王堆帛书的书体形态
新视野下的文字学教学研究
古文字讹变问题研究回顾与再探
浅谈甘肃简牍的价值及其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