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丝绸之路钱币研究中的几点思考

2010-08-06王永生

中国钱币 2010年2期
关键词:钱币贸易文化

王永生

什么是 “丝绸之路钱币”? “丝绸之路钱币”这一称呼是否科学?其具体内涵又包括哪些钱币?这在钱币学界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观点:一种是质疑 “丝绸之路钱币”这一称呼的科学性,否认其存在;另一种则是随意套用 “丝绸之路钱币”这一名称,以致谈论的内容和丝绸之路毫无关系时也随意滥用,有泛 “丝绸之路钱币”的倾向。这里不揣简陋,拟就“丝绸之路钱币”谈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

在讨论 “丝绸之路钱币”之前,有必要先来回顾一下 “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的由来。

众所周知,丝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发明和使用并传入欧洲的①,但是 “丝绸之路”却是个外来词,是从英语 “The Silk Road”直译过来的。英语的 “The Silk Road”一词,源自德语,最早是由 19世纪 70年代德国著名地理学家冯◦李希霍芬 (Richthofen,F.V.)②首先提出并使用的,他在《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一书中,把 “从公元前 114年到公元前 127年间,中国与河中地区③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叫做 “Seidenstrassen”④。现在广泛使用的 “The Silk Road”则是它的英译名称 (即 “丝绸之路 ”)。

后来德国的东洋史学家阿尔巴特◦赫尔曼 (Hermann,A.)在他著名的 《中国与叙利亚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主张,应该“把这一名称 (即丝绸之路 -引者)的涵义进而一直延长到通向遥远西方叙利亚的道路上去”。他说 “虽然在与东方的大帝国 (指中国 -引者)进行贸易期间,叙利亚始终未与他发生过什么直接关系,但是,正如我们首次了解到的夏德研究的结果,尽管叙利亚不是中国生丝的最大市场,但也是较大的市场之一,而叙利亚主要就是依靠通过内陆亚洲及伊朗的这条道路获得生丝的。”⑤

赫尔曼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以格鲁塞为代表的欧洲汉学家的支持和阐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众多的西方探险家到我国西北边疆进行 “考察”、“探险”,如斯坦因、伯希和、斯文赫定等。他们不但多次使用 “丝绸之路”或 “丝绸贸易路”的名称,而且,在新疆及中亚一带还发现和找到了古代中国与亚、非、欧交往的许多遗址、遗物,其中不乏钱币,用实物证实和说明了 “丝绸之路”的存在和发展。这一发现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这样, “丝绸之路”就成为从中国出发,向西横贯亚洲,进而连接非洲、欧洲的陆路通道的总称。近年,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日益深入,又新提出了 “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同时,路上丝绸之路也增加了 “南方丝绸之路”及北方的 “草原丝绸之路”两条通道,从而使“丝绸之路”学成为一门国际性的热门研究课题。

概括地讲,丝绸之路是古代联系、沟通东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交流的通道和桥梁。要实现这个通道和桥梁的作用,我们认为丝绸之路首先应该是一条贸易之路。正是因为东西方之间以及沿线各绿洲点 (贸易中转站)对彼此商品贸易差价巨额利润的追逐,才确保了这条贸易之路的贯通和顺畅,并使之能够不断地发展延续下去。因为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就必然存在商品交换,有商品交换,自然就有钱币流通。因此,我们认为 “丝绸之路钱币”的提法是成立的,内涵也是明确的。换言之,凡是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充当了交换媒介的钱币应当就是丝绸之路钱币。

其次,丝绸之路还应该是一条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之路。东方的中华文化,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以及贯穿于这条路线两侧的波斯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等都通过商贸往来、物品交换而彼此转播,相互影响,从而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所具有的这一传播文化的功能,决定了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充当交换媒介的钱币,即丝绸之路钱币具有其特殊性,它更多的是从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考察货币,与我们一般所谈论的某某国家铸造了某某货币的论述是不一样的。也正是因为有人忽视了丝绸之路在沟通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传播上的重要作用,才会提出 “没有一个丝绸之路国,怎么会有丝绸之路货币?”这样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第二、“丝绸之路钱币”的内容

在分析丝绸之路钱币所包含的内容之前,同样需要就东西方两大钱币文化体系略作介绍。一般认为世界古代钱币文化可大致划分为两大体系,一个是以古代希腊 ~罗马为代表的西方钱币文化体系⑥;另一个是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钱币文化体系⑦。古代东西方两大钱币文化体系因为植根于不同的文明,产生于不同的地区,而各有特色。

西方钱币文化体系的特点是:币材多用金、银等贵金属;钱币图饰多为人物头像或动物图案;采用打压法制成;形制为圆形无孔;铭文多记打制地点、年代、国王名字以及宗教颂词等,并打印有徽记及神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东方钱币文化体系的特点是:币材多用铜、铁等贱金属;钱币图饰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而为文字;技术上采用范铸或翻砂浇铸制成;形制为圆形方孔;讲究书法字体上的变化,有楷、隶、行、草等不同书体,因字体的不同而形成 “对钱”;铭文多记币值、年号及地点等。

根据前面对丝绸之路钱币特点的分析,以及古代东西方两大钱币文化体系的介绍,我们认为丝绸之路钱币在内容上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中原王朝在内地铸造,但因参与了丝绸之路贸易,在丝绸之路沿线 (包括境外)出土发现的钱币。如:新疆和田麦力克阿瓦提汉代遗址出土的 45公斤汉五铢钱,墨玉县阿克萨莱乡出土的 8.5公斤宋代钱币,途经罗布泊的古代商道上,散落着的 970多枚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唐代钱币。还有在中亚、非洲以及南海、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出土发现的开元通宝、永乐通宝等钱币都属此类。

第二、境外国家和地区铸造的钱币,伴随丝绸之路贸易而流入我国境内后遗留下来的外国钱币。如:新疆的吐鲁番地区以及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出土发现的贵霜钱币、波斯萨珊朝银币、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银币等都属此类,其中尤以 1959年新疆乌恰县境内深山中修路时,在石缝中发现的 947枚波斯萨珊朝银币最有典型意义⑧。

第三、丝绸之路沿线如新疆、中亚等地铸造的明显带有东西方两大钱币文化体系相互交融特点的钱币。如:

1.古于阗国铸造的汉佉二体钱 (俗称和田马钱),采用源自古希腊的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一面打印有马或骆驼形图案及一圈佉卢文,另一面打印有汉字,并用中原地区传统的货币重量单位 “铢”作为它的记值单位 (图 1)。

图 1 汉佉二体钱

2.古龟兹国铸造的汉龟二体钱 (俗称龟兹五铢钱),采用源自中原内地的范铸技术浇铸而成,圆形方孔,同时使用汉文和龟兹文两种文字,明显仿自汉代五铢钱但较粗劣 (图 2)。

图 2 汉龟二体钱

3.突骑施钱及回鹘钱,采用浇铸技术制成,圆形方孔,分别铸有粟特文和回鹘文,明显仿自唐代开元通宝钱 (图 3)。

图 3 突骑施钱及回鹘钱

4.粟特青铜钱,中亚昭武九姓各国仿照唐朝开元通宝钱币形制,圆形方孔铜钱。正面为“开元通宝”或昭武九姓王徽、族标,背面为王名、称号等 (图 4)。

图 4 粟特青铜钱

5.高昌吉利钱及日月光金钱,形制为圆形方孔,使用的都是汉文,高昌吉利钱 (图 5)“吉利”两字是用汉字拼读的古突厥语,意为王。日月光金钱中 (图 6)“日月”两字明显带有浓厚的外来宗教摩尼教的色彩。

图 5 高昌吉利钱

6.喀喇汗朝钱、察合台钱、准噶尔普尔钱,均采用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多用阿拉伯字母中的科斐体⑨拼读突厥语 (或夹杂有回鹘文、巴思八文及汉文等),记有地名、伊斯兰教纪年等 (准噶尔普尔钱稍有例外)。

以上 6种类型钱币,都很典型地具有东西方两大钱币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是伴随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东西方文化特别是钱币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而产生的。这部分应该是丝绸之路钱币的核心内容与主题部分。

第四、在丝绸之路贸易中曾充当过交换媒介或价值尺度的实物货币。如:

丝绸、棉布、茶叶、食盐等实物,在一定的时期和特定的范围内,曾经充当过交换的媒介或价值的尺度,在丝绸之路贸易中扮演过货币的职能,也应该属于丝绸之路钱币,但这部分不是丝绸之路钱币的重点。

第三、开展 “丝绸之路钱币”研究的意义

开展 “丝绸之路钱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可以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和缺失

因中亚地区多为游牧民族,往来迁徙频繁,又没有记载历史的传统,其历史发展线索多间断地保留在其他民族文献中,而这部分记载也难免因为转译的原因而经常导致对音的差错,给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这时,就需要借助钱币提供的信息来弥补文献资料记载的不足和缺失。如贵霜帝国、哈喇汗王朝等最基本的王族世系就是靠钱币学提供的线索建立起来的,否则,其王族世系将无从排定,也就更谈不上深入的研究了。再如我们借助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钱币提供的线索,基本可以理清安史之乱后,孤悬塞外的唐朝安西守军坚守西域的大致情况,勾画出那一段宏阔的历史背景。

图 6 日月光金钱

第二、可以形象地见证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伴随古代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贸易的广泛开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是全方位地在进行。这种融合、发展在钱币文化中也得到了形象而具体的体现。如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出土钱币地点的研究,可以清晰地勾画出历史上丝绸之路线路的变迁和伴随中外贸易进行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轨迹;如通过对波斯伊利汗国仿照元朝使用纸币的研究,可以阐明中国古代印刷术的西传及纸币文化对西方的影响。通过对高昌吉利钱币文字的考释,可以揭示出隋唐之际高昌地区来自中原地区的农耕的汉文化与西域地区游牧的突厥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丝绸之路钱币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历史的见证,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成为这种文化交融的不可多得的历史的见证。

第三、可以直观地揭示出新疆与祖国内地的关系

丝绸之路钱币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更是文化的载体、历史的见证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缩影,能够非常客观地揭示出新疆与祖国内地的关系。如:

1.新疆地区铸造的钱币上分别使用有汉文、佉卢文、龟兹文、粟特文、回鹘文、突厥文、回鹘式蒙古文、察合台文、托忒式蒙古文、满文、锡伯文等多种民族文字。充分证明了历史上新疆地区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繁衍的历史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新疆文化不是由哪一个民族单独创造的,而是由生活在新疆的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2.新疆地区最早的自铸钱币汉佉二体钱的记值单位,使用中原地区传统的货币重量单位 “铢”,龟兹五铢钱、高昌吉利钱、日月光金钱、回鹘钱、突骑施钱、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都是采用源自中原地区的浇铸技术,铸造圆形方孔钱。都充分证明了早在两千多年前新疆地区与内地因商贸的关系而连为一体,新疆地区的钱币文化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中华钱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历代中原王朝所铸造发行的钱币,在新疆各地几乎都有考古发现,而且是数量巨大,种类繁多,自汉朝至清代,历朝皆有,绵延不断。这些出土钱币更以铁的事实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上新疆地方与祖国历代中央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

注释:

①希腊语称 “蚕”为 “赛尔”,称蚕丝产地或贩卖丝绢的人为 “赛里斯”,据说就是由汉语的 “蚕”字转译的 (见姚宝猷著 《中国丝绢西传史》,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 37~38页)。根据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波的著作,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西方已把中国称作“赛里斯”国。可知,当时中国的丝绸已传入了西方。

②冯◦李希霍芬 (Richthofen,F.V.)(1833~1905),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1859年曾以地质学家身份随普鲁士外交使团出使远东,先后访问过锡兰、日本、台湾、菲律宾、曼谷、印度等地,因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而未进入中国大陆。在结束游历美国后,于1868~1872年的五年间,曾连续 7次进出中国,最后一次几乎花费了两年时间 (1871~1872)对我国北部和西部进行了旅游和考察。1872年回国后,经过 5年的研究,出版了 《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一书,共三大卷,外加一部地图集。参考罗绍文《西域钩玄》,第 100页,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7月。

③指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带。

④Richthofen,F.V.:China,Bd.1,Berlin,1877,454 ff.

⑤Hermann,A.:Die alten Seidenstrassen zwischen China und Syrien,Berlin,1910,10 ff.

⑥波斯、印度等东方国家因亚历山大的东征而接受了希腊货币文化。阿拉伯等信仰伊斯兰教国家的货币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亦属西方货币文化体系。

⑦包括历史上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的朝鲜、日本、流球、越南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⑧夏鼐:《中国最近发现的波斯萨珊朝银币》,载《考古学报》 1957年第 2期。夏鼐 《青海西宁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载 《考古学报》1958年第 1期。夏鼐《综述中国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载 《考古学报》1974年第 1期。

⑨7世纪产生于幼发拉底河畔的科斐城,因以得名,特点是笔画笔直、规整。

猜你喜欢

钱币贸易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生命力
中日韩贸易数据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中国钱币博物馆
谁远谁近?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库车县出土唐代窖藏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