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溪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方案

2010-08-03兰溪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浙江经济 2010年2期
关键词:兰溪开发区发展

文/兰溪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兰 溪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是浙江省政府第一批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目前,兰溪经济开发区已建成面积20.24平方公里,正在开发的面积5平方公里。开发区现有入园企业400多家,已投产企业38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2家。形成了天然药物、高档织造、金属新材料、装备制造业等特色产业集群,涌现出康恩贝、立马云山、甬金不锈钢等一批规模效益好、区域带动性强的行业龙头企业,被国家有关部委授予“国家级天然药物特色产业基地”和“中国织造名城”等称号。

自兰溪经济开发区创建以来,基础设施累计投入20多亿元,实现税收20.95亿元。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5.24亿元,销售收入94.25亿元,税金3.32亿元,自营出口额2.24亿美元。

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兰溪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的总体思路是“提西优南,融入长三角”。以330国道和兰江水系为纽带,依托开发区现有基础设施,采取滚动式向外延伸,将连同母体兰江片和江南片以及永昌片、赤溪片、女埠片一共5个区块的工业功能区,全面实行由开发区托管,形成A+A1+A2+A3点轴式发展新格局。

总体思路:开发区在今后5年内,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打造长三角产业转移目的地”为抓手,围绕“新型产业化的集聚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区、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确立具有兰溪特色的发展定位,从更高层次上培育发展产业经济,以更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和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内涵丰富、城市形象亮丽的现代化、生态型新城区,进一步发挥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或接近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标准,以进一步发挥开发区的窗口示范作用。

主要任务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强化规划引领。强化以科学规划引领开发建设的理念,在兰溪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整合资源,优化功能,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全面刷新开发区发展规划。对330国道沿线的发展空间进行重点规划,特别是抓好兰溪新区、环城西路两侧等区域的城市设计,促进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和融合。原开发区范围实施“退二进三”,逐步向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兰西区域重在改造提升,抓好女埠工业区的生态化改造和建设,完善兰江沿岸城市生态休闲发展区控规和兰溪港女埠综合作业区港航经济规划;江南片主要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都市观光农业示范区。通过规划提升,使每个功能分区都有详细规划,每块土地开发都有规划引导,形成完整的规划控制体系。近期工业重点开发兰江片登胜路两侧,并适时延伸登胜路,向女埠片拓展。登胜路两侧用地5300亩,坡度25度以上的占80%左右,耕地比例较少,符合浙江省政府关于低丘缓坡开发的规定。女埠片已列入省政府低丘缓坡开发重点区块,为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可连片开发的低丘缓坡有近20平方公里以上,80%为疏林地及荒山,是中长期工业开发的重点区位。

二是解放思想,创新管理体制。发挥开发区发展协调委员会的作用。探索建立新型行政管理体制,通过强化发展协调委员会的职能,对所托管的相关街道功能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招商预审、统一协调产业布局、统一资源配置、统一征地拆迁等。赋予开发区“准政府”职能。通过委托、授权、延伸等各种形式,在项目审批、规划管理、工商登记、房地产管理、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方面进一步下放权限,并在财政上给予相对独立。开发区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理顺与有关镇乡街道和部门的事权关系,对内按照“准企业”定位,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强化激励、优化服务、提高效率。

三是外引内强,实施产业振兴。着眼未来5—10年的发展,按照“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提升现有产业层次,发展总部经济。

现代工业方面,以争创“中国新型棉纺织示范基地”为契机,积极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原有纺织产业,充分利用兰溪市棉纺织测试中心、与东华大学共建的国家染整工程技术中心兰溪研发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浙江省棉纺织区域名牌,建设基地内的纺织品物流中心,强化上下游,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加快“中国织造名城”的整体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实施装备制造业振兴工程,大力培育以机械电子、数控机床为特色,能生产智能化大型成套整机设备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高档豪华游艇、高性能电动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的汽摩配产品和绿色节能光电产品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兰溪装备制造业的技术高地。

现代农业方面,紧紧围绕“接轨大金华,融入城市群”的目标,将江南片定位为“浙中城市群后花园”,充分利用该区域优越的自然景观条件和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积极发展高效精品种养业,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景观带。永昌、赤溪片利用距离主城区较近的区位优势,发展以自主采摘、休闲垂钓、种养体验为特色的城郊型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并借助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现代农贸加工物流中心。

现代商贸旅游服务业方面,充分利用兰溪三江交汇的地理环境优势,结合已初具雏形的横山风景旅游区和南国遗址,沿衢江上溯布局水上娱乐休闲项目,形成开发区兰西与江南的工业布局缓冲地带,同时作为兰溪城市的风景旅游长廊。兰溪城区到女埠的沿兰江地段,紧紧抓住兰溪港建设和富春江船闸改造的有利时机,大打港航经济之牌,开发兰溪工业旅游博物园,发展浙中大宗生产材料物流配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基地。

四是强化引导,完善配套功能。建设重大配套设施方面,330国道外迁工程目前已经开工建设;兰江工业用水提水工程项目和首期日处理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营;协鑫热电集中供热项目已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浙能兰溪发电厂于2006年并网发电并将建设2台10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浙江省五大内河港口之一的500吨级码头正在建设中;兰溪城市的外环线即将打通;杭金衢高速公路的拓宽和金兰快速交通的建设将使兰溪更快融入到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产生巨大的驱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

行政功能服务区布局方面,结合兰溪新区建设,精心打造开发区中心商务区、行政服务区、休闲娱乐区,为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功能配套服务。实施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服务中心建设,启动开发区九年一贯制育才学校、市人民医院开发区分院、市疾控中心、公安指挥中心、车辆检测中心等公建项目。

配套商贸物流区方面,着力推动市客运中心、物流仓储基地、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大型超市、各类汽车4S店、大型家居建材市场等项目的落户,尽快建成开发区纺织品市场。

引进发展中介机构方面,强化政策引导,着力引进稠州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落户兰溪兴办支行,引导金融服务、信息咨询以及研发设计、会计律师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善开发区企业“一站式”全程代理服务中心,加快建立科技创新和人才劳动力培训交流平台。

促进整合提升的保障措施

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为加强对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的领导,确保整合提升工作稳定有序推进,兰溪市委、市政府成立专门的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市委和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委办、市府办、发改、经贸、外经贸、国土、建设(规划)、环保、开发区及相关街道主要负责人组成。开发区发展协调委员会为整合提升工作的具体操作实施机构。

完善机制,强化政策扶持。强化对开发区职能授权和政策扶持,在兰委[2009]10号《关于加强兰溪经济开发区工作的若干意见》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政策的力度和覆盖面。在用地指标分配上给予开发区重点倾斜,优先安排开发区并确保占全市总量的60%以上。将开发区范围内的所有商住用地统一作为开发区融资抵押物。商住用地、工业用地及园区综合配套用地出让金扣除相关规费后,全额补助给开发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市财政每年按进度给予开发区5000万至1亿元的财政资金注入,以确保开发区资金的良性运作。

培育人才,强化园区管理。为适应开发区整合提升后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更高要求,采取外部引进人才、内部提升素质的人才工作机制。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引进招商引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经济管理、生态环保等方面高素质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开展政策法规、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大力提高开发区员工队伍整体素质。

猜你喜欢

兰溪开发区发展
畅游“水乡古镇”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兰溪模式 从“云里雾里”到“胸有成竹”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新时代的治水实践——福建莆田木兰溪建造“生命共同体”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