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村》诞生记

2010-07-27

出版广角 2010年7期
关键词:穿线套书装帧

徐 颖

我深刻地体会到,在面对“书籍消亡”这一魔咒时,我们在出版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应更深入也更真诚地体现“分享”的精神。与其关心社会的关注需求,还不如关心人性的需求。

我社编辑的《丁村》获得了2007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不管奖项大小,对我来说总是件令人高兴的事。

“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始于200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主办,每年面向全国评选,其优胜者参与每年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丁村》是《中华遗产·乡土建筑》系列(八本)之一,是我社与台湾汉声文化公司的合作选题。之所以要决定出版这八本书,是因为我面对这套书时,产生了一种沉甸甸的文化情怀:这是由学者、设计者共同完成的一本有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的书,值得出;同时,这套书由台湾著名的设计师黄永松先生做美术指导,他的“中国的”、“传统的”、“活生生的”文化理念和古朴新颖的表现手法深深地吸引着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等几位老师和学生,近20年的风雨兼程和文化守望,调查、研究和保护乡土古建筑,这种忧患意识和极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希望以这套书的出版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中华遗产·乡土建筑》这个系列,虽然是台湾汉声版的工作延续,但整个出版工作并不轻松、顺利。由于是合作选题,设计方又是汉声公司,因此,在编辑加工、内容版式、装帧设计等方面要调和三方的思路和要求,即汉声、作者及我们清华大学出版社。

在文稿的编辑过程中,由于完稿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十几年过去了,很多情况都发生了变化。为了及时反映现实情况,作者重新走访这些建筑,并对原稿作了大幅的修改。同时,原稿中的图注和引文要查实出处,也增加了编辑难度和强度。

该套书的版式设计也令我们大费心思。汉声原先的版式设计秉承其《汉声》杂志的特点,古朴生动、版式活跃、视觉丰富,其醇厚的乡土文化气息能打动读者。但从图书出版规范性及学术著作严谨性的角度看,这种设计让人感到变化无章甚至有些过度。因此,如何既能秉承原先的设计风格、符合图书出版规范,又能体现学术著作的严谨性,成了我们要解决的最大问题。为此,我们反复沟通和协商,综合考虑了各方的意见。

在装帧设计上,设计师按照我们的要求,基本改变了原有的设计方案。

首先,去掉了原有的半包式函套。这是我从事发行工作多年的体会。因为把书籍包装得太封闭,会拒绝一部分读者。

其次,开本缩小。由于书中有很多测绘图、平面图和透视图,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和收藏价值,要表现清晰,幅面不宜太小。但开本太大,会影响在书店的陈列架位,同时会削弱图书的文化气息。这样,在原有成品尺寸上,把长和宽各缩小2毫米。

第三,在封面设计上,原来是牛皮纸单色印刷,封面图案以文字和古村落图谱为主。新的设计以精美的照片铺底,直观反映出乡村聚落的风貌。日本的著名装帧设计师杉浦康平先生认为:“书衣必须瞬间‘显现书籍的内容。”我非常认同。考虑到这些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一般都位于偏远乡村,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比较陌生,因此,希望设计师加上書腰,在书腰上强调几点:一是这些村落的特点及价值,二是建筑学院陈志华老师们的工作,三是这本书的特点。这些说明的目的,是让读者“瞬间”感知这本书的价值及与众不同之处。

在书的压槽处,仿线装书设计,分布有四个小圆洞,这是设计者考虑到书的文化感及书的装订质量等问题,因此预备让读者穿线装订DIY。我们觉得有必要向读者说明圆洞的用意,于是向设计师提出,能否加入一张卡片,上面图示装订洞的用法及穿线的方法。于是,一张多功能书签设计好了,上面写着“‘中华遗产·乡土建筑丛书,值得您传世留存,请自己动手穿绳将它绑好,使之更加经久耐用。”上面还介绍了线装书的装订文化及穿线图示。点滴之处,蕴含着文化。

我深刻地体会到,在面对“书籍消亡”这一魔咒时,我们在出版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应更深入也更真诚地体现“分享”的精神。与其关心社会的关注需求,还不如关心人性的需求。

猜你喜欢

穿线套书装帧
《了不起的故宫》
我们学校是书的海洋
羽毛球大赛的穿线是什么样的?
2019苏杯尤尼克斯穿线团队成员工作随笔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简易手拉式擦窗器
文以载史——藏文的雕版印刷与装帧艺术
民国时期儿童读物装帧设计研究
对读者丢失图书馆成套多卷书赔偿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