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港口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关系分析

2010-07-24上海海事大学上海200135

物流科技 2010年3期
关键词:鹿特丹集群港口

刘 萍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0135)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港口在现代国际贸易、生产及物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的进出口贸易、加工制造的市场需求都可通过港口来实现,港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近年来,产业集群理论成为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而港口产业集群是将产业集群的概念引入港口服务业形成的。本文就港口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实例对二者的相互作用做了探讨。

1 港口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是指使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与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产业集群最早是始于以韦伯为代表的古典区位论和马歇尔对产业区的论述。波特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产业集群的重要性,指出这种模式引导大量分散孤立的企业资源走向了专业化整合,加强了企业间的竞争协作,发挥专业化分工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提高了一个地区的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第一个提出港口产业集群理论的是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Haezendonck E教授。她将港口产业集群内涵定义为:一系列从事于港口相关服务的相互独立的企业,聚集在同一港口区域,并且采用几乎相同的竞争战略,以获得相对于集群外部的联合的竞争优势。

港口产业集群中包含着货物装卸、运输、物流、制造和贸易等各项活动。其产业分类可以用表1表示:

表1 港口产业分类

除了以上几大产业,教育产业,科研机构等相关联的外部支持也必不可少。

2 港口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2.1 提升区域竞争力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力优势理论,国家竞争力优势说到底是若干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问题,而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并不仅仅来源于其自身,还与其供货商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产业集群最直接的结果便是同一产业及其供货商和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在地域上的集聚,因此认为产业集群是国家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2]。美国国家竞争力决定于其高科技产业竞争力,而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决定于硅谷等高科技产业集群。中国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珠江三角、长三角、闽南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群。

我国目前外贸依存度较高,在沿海区域建设港口产业集群可以有效利用区域资源,并且通过集群内企业的协作与创新,形成港口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并带动和强化整个区域的竞争优势。

2.2 创立区域品牌,提高开拓市场的能力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不仅产品需要品牌,企业需要品牌,一个区域的发展也需要品牌。而产业集群的品牌效应与区位效应能够极大地促进区域的市场开拓能力。

港口集群形成区位品牌后,可以利用品牌价值的无形资产,加强营销网络功能,获得纵向一体化利润。同时,集群内那些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实力和品牌的企业又能以自身品牌的影响增强区域品牌的效应。与单个企业、单个产品的品牌效应相比,一个地区的品牌效应更形象、更直接,因为它是许多企业品牌的聚集和提炼[3]。

国际上著名的鹿特丹港就形成炼油和化工业的重要基地,全球著名炼油及化工企业,如壳牌、埃索、科威特石油公司都在鹿特丹港落足。港区拥有4个世界级的精炼厂、30多个化学品和石化企业、4个工业气体制造商、12个主要罐存和配送企业,炼油及化工业占据了港区48平方公里面积中约60%。食品工业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业,存储、加工以及运输公司全集中在港区,像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是其中一些代表。这些知名企业的入驻,又进一步提升了鹿特丹港的国际知名度,开拓了其市场[4]。

国内广东省珠江市临港工业区经过10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石化产业为主导的临港重化工业格局。吸引了来自世界10多个国家的110多家知名企业,包括BP、中国石油、中海油、中化集团、美国气体、和记黄埔、长江实业和德国阿尔塔纳等,2004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港区内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增强了珠江的区域品牌效应,而同时,区域品牌又能对集群内的企业或产品产生晕轮效应,使得区域能够吸引更多的经销商、供应商、投资者以及各类人才。

2.3 推动当地经济增长

产业集群在推动当地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港口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更突出。港口经济是陆地经济和海洋经济的结合,具有强烈的外向性,因而更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港口经济促进了大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美国有以纽约港为中心的东部海岸经济圈;日本有以东京港为中心的东部海岸经济圈;韩国有以釜山港为中心的西部海岸经济圈;我国有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广州、深圳、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

OECD也证实区域集群中企业的收益比平均企业高2%~4% (DATAR-OECD,2001)[5]。以鹿特丹港为例,它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已成为鹿特丹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依托,甚至是荷兰的经济中枢。2000年,鹿特丹港的直接和间接雇员达30多万人,仅在其他服务行业,例如保险、船级社、代理、律师、货运代理、船舶经纪人等就为这一地区提供了14 000个工作岗位。港口及临港产业对鹿特丹市GDP的贡献率达到34%,对社会就业贡献率达到21%,到2003年,鹿特丹港口及相关辅助产业经济已经占到了整个国家GDP的11%。

我国香港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香港港口集群的发展。2003年,香港港口贸易货值占香港贸易总值的50%,与港口相关的经济收入占香港生产总值的20%。在2003年港口就业人数占到整体就业人口的五分之一[6]。

3 区域经济对港口产业集群成长的影响

港口产业集群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首先需形成产业集群。而区域经济在港口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3.1 区域产业结构

在文章的开头,我们提到港口产业分为直接产业和关联产业。而直接产业又分为共生产业和依存企业。港口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模式就是以港口为基础,从共生产业如港口装卸、运输业、仓储开始,进一步发展以临港工业为代表的依存企业,再形成相关支持性企业。

荷兰的鹿特丹港口产业集群就清晰地分成船舶建造产业区、商务贸易产业区、港口服务产业区等。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鹿特丹就开始建造海上拖轮、海上钻井平台等特种工具船,生产大型闸门、桥梁构件、沉井等水工制成品,大力发展传统制造业。二战后,大力发展石化工业,成为最大的石化工业基地。

天津区域内的电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石化产业都有国内外大企业进驻,并成为当地最有竞争力的企业和纳税大户。受腹地经济结构的影响,近3年来天津港的装卸业务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保持在85%以上,装卸业务中的集装箱、焦炭、煤、金属矿列为公司的核心业务范畴,由于港口本身处于持续的发展建设中,各项业务的绝对量在区域港口群中保持领先地位[7]。

因此要推进港口产业集群的形成,港口所在城市的仓储业、包装流通加工业、船舶修造业、金融保险业等产业必须具备。特别是仓储运输业,以及工业产业如石化业、制造业、加工业等。

3.2 区域产业规模

产业规模也同样影响港口产业集群的发展。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产业才能产生吸引更多的上下游及相关辅助行业巨大的号召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宁波市石化工业经过近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宁波临港工业中产值比重最大的产业,形成以石油加工、高分子合成材料、基本化工原料等行业为主的石化工业体系,并已基本形成以宁波石化工业区、北仑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区域的石化基地。截至2004年底,宁波市拥有规模以上石化企业179家,承担着华东地区石油化工的储运中转和进口原油的海进江中转任务,原油接卸量突破3 50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3.3 区域经济的开放性

区域经济的开放性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港口产业集群对经济的开发性要求更直接。区域经济的开放程度对港口来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港口的国际化开放程度,另一个是港口的自由贸易程度。

一个国际性港口的吞吐量,不仅由本区域和本国的经济来支撑,还需要由周边国家的经济支持。这就需要一个港口具有开放的国际化程度,能够吸引国际的集装箱前来中转。目前,世界上集装箱大港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全球性集装箱枢纽港,仅香港、新加坡两港,货物中转率就达70%~80%,他们既为本港发展服务,又为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服务。第二类为区域性集装箱枢纽港。他们主要为本国、本地区贸易服务,同时也为其它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中转服务。如鹿特丹港的货物中转率达到60%以上,台湾、高雄港的中转率达52%,韩国釜山港达31%。而上海港的货物中转率不到20%。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海港口产业集群的发展[8]。

港口的自由贸易程度取决于港口的自由贸易政策。开放的贸易政策才能为货物进出口和中转提供最高效和快捷的服务,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和进行贸易,从而提高港口的吞吐量和国际地位,发展成为国际枢纽港。

4 结束语

我国一些港口已经存在港口产业集群,例如上海港、宁波港、香港港等,并为区域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临港产业的培育可以带动区域内与港口相关的各项业务的整合,将装卸、运输、加工、制造、贸易以及提供支持服务的企业部门等集聚,形成优于集群外部的核心竞争力。港口集群会形成区域品牌,进一步吸引更多、实力雄厚的相关企业加入集群,同时带动外资在区域的投资,引进技术和人才,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

同时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装卸运输业、石化业、食品加工业等的大力发展可以促进港口相关业务的发展,最终有利于港口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应以区域内产业结构为基础,优化港口产业结构与布局,大力发展化工业、制造业、食品加工业、装卸业等,促进港口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1]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211.

[2] 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

[3] 夏智伦.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04.

[4] 雨雁.鹿特丹 港口物流业的霸主[J].国际物流,2007(4):68.

[5] 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

[6] 赵鹏君,吕斌.港口经济及其地域空间作用:对鹿特丹港的案例研究[J].人文地理,2005(5):110.

[7] 韦学勤.港口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8]管佳佳.上海港发展成为国际枢纽港的策略研究——从上海港和鹿特丹港的比较分析谈起[D].上海:复旦大学,2004.

猜你喜欢

鹿特丹集群港口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港口上的笑脸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英荷通”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鹿特丹The Sax塔楼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惠东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