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生态化建设的必然性与实施路径研究

2010-07-18杨媛媛任雪萍

海峡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生态化绿色资源

杨媛媛 任雪萍

企业生态化建设的必然性与实施路径研究

杨媛媛 任雪萍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

目前中国不少企业依旧走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道路,这加速了我国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该文在分析我国企业走生态化道路的必然性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探寻中国企业生态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企业 生态化 必然性 路径

1 引言

当人们欢呼雀跃于工业文明带来的经济飞速增长和技术上质的飞跃的同时,我们也在品尝着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负产品:资源耗竭、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类开始反省和觉醒。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对于工业文明引发的生态危机进行充分批露,揭示了发达国家在二战以后的非理性经济活动导致了环境和发展的严重背离和冲突。1972年,由科学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组成的民间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其中提出的自然界的资源供给与环境容量无法满足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的观点,给世人敲响了警钟。同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自然的义务。1987年4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议题,即我们的发展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应危害后代的利益。再到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全球的绿色生态意识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渗透各个领域,企业生态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采取技术进步、优化结构、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企业生态发展模式,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从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上看,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后的3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GDP年均增长8%的奇迹,中国的崛起,全球瞩目。然而,这种增长是以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沉重代价的:中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排污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据经济学家初步估算,将所有的污染对经济造成的损失加起来,每年污染造成的损失是GDP的7%左右,这一数字正好接近这些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面对如此严重生态环境的破坏,企业家不得不反思自己的经营理念和企业行为。企业要长期走下去,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实施“生态化”经营。有关专家对各种污染来源分析;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80%来自企业,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有些企业的失败往往是由于忽略了其外的生态环境,进而不适应外部环境。这样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还会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生态化发展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途径。

2 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必然性

何谓企业生态化?企业生态化建设是运用生态学理念设立企业远景目标,追求企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发展,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构建经济功能新模式。具体来讲,就是从经济和生态结合的角度出发,追求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协调发展,树立生态经营理念,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推行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开展绿色营销,提倡绿色消费等等一系列活动。

21世纪是一个充满转变和机遇的时代,世界正处于一种巨大的变化之中,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经济模式由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生态经济转变,社会发展也由非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三重转变呼唤着企业的生态化建设与发展。

2.1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迄今为止,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文明的发展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中国也不例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其中工业企业对拉动国家经济增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功劳。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全国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国占了16个。根据综合世界银行、中科院和环保部的测算,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2]。可见环境污染对经济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且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局势,这无疑会危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莫大的伤害。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第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3]

2.2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首先,企业生态化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环保意识,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社会效益。企业员工必须意识到自己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员,没有权力掠夺或破坏他人良好的生活环境,企业只有根植于社会,根植于广大消费者之中,才能真正实现永续发展。因为企业为之服务最终还是为了消费者,博得消费者的青睐,是企业生存的最终目的。

其次,实施企业生态化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我国的传统企业是以资源性企业为主,其生产是以投入大量的资源和原材料为基础,然而生产成本高,污染排放也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经营模式。据调查,我国工业产品能耗、物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稍减一个百分点都能使企业增加上亿的经济效益。可见,减少能源的消耗,也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要生存发展自然离不开资源和环境,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资源环境的压力要靠企业来减轻。如何处理资源有限性和粗放生产方式的矛盾,企业面临重大挑战。可见,实行企业生态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2.3 国家法律与政策的规制。法制社会将环境因素纳入了法制轨道,法律手段是指导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手段,对于实施企业生态化来说,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可以说是一种遏制手段。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制定法律法规,是推动企业生态发展的动力。德国是欧洲国家中环境管理水平最高的国家,1996年制定的《循环经济和垃圾处理法》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法律环境。日本也不例外,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从根本上促进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和生态管理。我国也已制定了有关于清洁生产和资源利用的法律法规,必须遵守法律,利用法律来监督企业发展过程,明确了企业的发展路径。

政策手段是政府引导企业发展的行政法规。政府通过税收、财政、法律等手段对企业构成强制性导向,迫使他们在发展中考虑到环境因素。其手段有生态补偿政策、财政投入政策、绿色税收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等。最有效的应该是绿色税收,将环境与资源的成本加入产品成本中,这无疑将给企业带来压力和反思,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对生态负责的决定。

2.4 国际绿色壁垒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在国际贸易中,环境标志产品标准正在替代关税与配额壁垒,成为国际贸易中越来越重要的绿色壁垒——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中心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4]。由于国际贸易中所制定的“绿色标准”,要求贸易中的产品达到所规定的标准。这样进出口的门槛提高,如果我们的产品不符合标准,将被拒之门外,这不仅给企业本身带来损失,我们的国民经济也会受到很大损失。所以企业要积极有效地推行生态建设,抓住机遇,顺应环保时代发展绿色化的潮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实施产品绿色化战略,在产品开发、制造、包装、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切实地把环保要求纳入企业决策要素中[5],来应对绿色壁垒。

3 企业生态化的路径设计

3.1 企业价值观念上的嬗变。现代企业要做到有竞争力,就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以正确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只是以快速圈钱为目的,忽略消费者的利益,最终必将被市场所抛弃。

传统的企业价值观都毫无疑义地将“利润”视为企业的第一目标,理所当然地认为利润是其终极的价值观追求,企业的宗旨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结果一味地追求利润而忽略了环境因素,其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甚至大大超越了企业所获得的利润。

在传统工业经济模式向生态经济模式转变过程中,企业保护自己安全和追求利润的动机,应该转化为在管理战略上和管理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谋求与环境保持协调。环境与利润是企业在未来竞争格局中,必须兼得的“双重红利”[6]。必须破除利润与生态根本对立的狭隘的传统企业价值观念,建立起生态生产力优先的价值原则。生态优先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求坚决彻底地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强烈主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生态优先理论呼唤尽快走出发展模式的“黑色陷阱”,主张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取代导致严重资源、环境等生态危机的传统工业经济,推动传统工业文明转向新型工业化生态文明。

企业在生态化建设过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确立生态生产力优先的企业价值观,才能在变革中变被动为主动,抓住机会使企业获得新生。

3.2 企业资源利用上的“精益化”。我国虽然资源丰富,但是资源瓶颈问题也已显现。战略决定未来,规划引领发展。面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的严峻形势,我们愈发认识到,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绝非权宜之计,防患于未然,企业必须改变使用资源的粗放型传统方式,通过技术革新使资源利用趋于“精益化”;必须加强战略规划,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持续推进资源节约,通过高效率、低消耗的资源管理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企业竞争力与其资源利用方式密切相关,要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改革企业封闭的资源利用方式,建立集约型的资源利用方式。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必须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如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我们要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促进企业尽快走上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最终由资源消耗成功转型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管理过程就是对企业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过程。对于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就是要用最少的资源投入换得最大的经济利润。节约资源也将是企业提高效益的方法,减少能源的消耗,其成本也将减少,这将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资源的精益化利用不仅缓解了资源紧缺,而且也提高了企业的收益,岂不是一举两得之计?

3.3 企业生产过程的“生物链化”。随着全球兴起的“绿色消费”潮流,绿色产品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市场导向,绿色生产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这是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对经济活动的必然要求。

面对日益严格的国际与国内排污规范要求,企业要生存就必须按照皈依自然的设计,逐步实现生产过程的封闭环式,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所谓生产过程的封闭环式即生产闭路化,在某个工业企业中使用封闭的物质物料的循环系统,使废弃的资源重新使用。这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它将对环境恶化的预防战略应用于生产过程。这是对于我国传统工业发展战略的重大变革,摒弃我国工业发展以资源消耗、环境重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经营和通过外延增长追求企业效益的发展战略。推行清洁生产可以变废为宝,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不但要追求经济效益,而且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应该认识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任何环境污染行为,最终都会因为生态循环而殃及本企业自身的利益。企业家应该树立环保意识,实行生产过程的“生物链化”,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途径。

3.4 企业产品营销方式上的“绿色化”。“绿色”营销,近年来被炒得沸沸扬扬。“绿色”营销的兴起,不仅是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日益增长需求,而且是企业自身健康发展之需。然而,许多人并不了解其真正内涵。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营销,不仅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考虑使环境污染处于最小化,而且要求设计产品及包装时要减低原材料消耗,并减少包装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从产品整体概念考虑产品的设计、产品形体及售后服务,要节约和保护环境资源。总之,它重视资源回收利用和产品的环境性能,不但要求尽可能地将污染消除在生产阶段,而且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在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程度。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产品营销过程中,如在宣传方式、包装方式等方面存在大量隐藏浪费和污染,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企业在生态经济时代,营销方式应当逐渐以重物质过渡到重信息性和精神性,这样既可降低产品成本,又符合了生态要求。

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提倡绿色消费意识。进行以绿色产品为主要标志的市场开拓。营造绿色消费的群体意识。这种绿色消费意识,适应了人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这种绿色营销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促使企业的促销策略发生了重大转变。企业的注意力将从单纯追求利润,转变为:“在营销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上来。因此,企业在获取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考虑环境的代价。不能以损坏或损害环境,来达到企业赢利的目的。企业将绿色理念融入整个营销过程,是适应现代要求,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取得长远发展的明智之举。

3.5 企业逆向物流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企业的逆向物流处理,从生态学的角度主要是指产品使用后的回收问题。目前报废产品的处理已成为社会一大难题。在企业中引入逆向物流系统不仅将会加速企业向生态企业的转变进程,而且还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更快地解决所面临的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经济矛盾。大多数企业在设计自己的物流系统时,主要考虑的是产品从起点到顾客手中的过程。而很少重视如何处理产品消费后的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必须构建完善的逆向物流系统。逆向物流执行委员会将逆向物流定义为: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料、半成品库存、制成品和相关信息,高效和成本经济地从消费点到起点的流动过程,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恰当处置的目的。也即由于某些物质失去了明显的使用价值,将会被当作废弃物抛弃,但这些物质还存在潜在使用价值、可以再利用,企业为这部分物质设计的一个回收处理系统就是逆向物流[7]。企业建立良好的逆向物流处理系统,一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二能够节约有限资源,三能够为企业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三效合一。由此可见,企业建立逆向物流处理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李鸣.绿色责任:生态文明时代中国企业的神圣使命[J].企业经济,2007,(2):5-8.

[2] 国家环境保护局.2006年中国环境统计公报[R].200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鹿朋,周浩.绿色壁垒与中国的策略选择[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 熊伟.我国企业如何理性应对绿色贸易壁垒[J].经济论坛,2005,(13):47-50.

[6] 任雪萍,黄志斌.面向生态经济模式的企业困境与机会探析[J].教学与研究,2008,(2):31-36.

[7] 侯赟慧,王全胜.逆向物流在企业建立生态化机制中的作用[J].现代管理科学,2004,(5):108-109.

猜你喜欢

生态化绿色资源
绿色低碳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资源回收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